蒋凯
【内容摘要】本文探讨一种合作探究式教学方法——“学讲计划”的应用,探讨教师和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如何实践“学讲计划”。通过学进去、讲出来、教别人,提高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使其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实现教育本质的回归。
【关键词】问题教学 学讲计划 合作探究
以“学进去,讲出来”(简称“学讲计划”)为主题的教学改革正在江苏省徐州市各中小学如火如荼地进行。
通俗地讲“学进去”就是指:由学生自主预习所学内容,通过自己研究、自己找材料、自己研究答案(简称自学),并在小组中互相讨论、互相质疑问难(简称互学、问学)的方式解决自己、课本、老师、小组所提出的问题。
“讲出来”指:每个学生先把自己的学习心得在学习小组内部向小组成员展示出来,也就是把自己的本领讲出来教给大家,这样会的教不会的,每个人都是别人的老师;然后各小组总结知识方法,并由本小组推选的代表在课堂上向全班同学展示讲解(简称讲学)。最后全班学生对所展示学生进行评价,并对本节课所学知识方法进行总结,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学有所悟(简称悟学)。
这样,每个学生都是老师,从而变教师向学生“积极”灌输、学生被动学习,为学生主动讨论积极研究。这里“学进去,讲出来”实际上讲的是学生的行为,通常总结为“五学”即“自学、互学、问学、教学、悟学”。对应学生的“五学”,老师有“五步”。即让学生通过自学或合作学习的方式得到新知识(简称让一步);在学生理解、探索新知时,不要急于告诉学生答案方法,而是鼓励学生自己探索、自己寻找答案,“好饭不怕晚”嘛(简称慢一步);鼓励学生组内展示、上台讲演,而老师则退居幕后静看静听学生的表演,伺机予以指导(简称退一步);在学生自学讨论时老师要对各学习小组进行巡查,还要不时停下来,看看学生都在讨论什么问题?讨论的深度如何?需要老师辅导吗?(简称停一步);教师不要急于总结知识,要缓一缓,留给学生感悟总结的时间(简称缓一步)。通过“学讲计划”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讲计划”实际上就是一种“自学探究式”教学法。但它更注重学生的自学,小组的讨论,学生的讲解,并把这些方法程序化。学讲计划可以用“五学、五步”来概括,他们分别规定了学生、老师的行为从而更具有可操作性。同时教师的“五步”也让老师退居幕后,突出了学生学习的能动性。正因为如此,“学讲计划”的课堂往往流于形式,课堂上学生的兴趣是提上来了,可以用“打鸡血”般兴奋来形容他们,但兴奋了就代表学生的能力提上来了吗?谁敢保证学生不是在复述?他真的懂了吗?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其养成优良的思维品质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那么驱动学生思维活动的动力到底是什么?问题的精心设置与提出不失为一个很好地办法。在“学讲计划”的背景下,在履行学生行为的“五学”和教师行为的“五步”过程中怎样贯彻问题教学呢?
一、在“五学”“五步”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而在课前的自主预习正是一种自主、探究的前奏。因此,老师应该将下一节课的任务布置给学生。这里的任务实际上就是让学生解决问题。根据“让一步、慢一步”原则,老师要留给学生自主发现新知、感知新知的空间,因此问题的设置不能过于细碎,否则学生的思维被问题所束缚,不利于思维的提升。
比如,在学习函数单调性时,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通过阅读课本你能说出函数单调性的定义是什么吗?你能根据函数图像说出函数的单调区间吗?你能证明函数单调性吗?至于对单调性定义的更进一步理解,比如关键词的意义,单调性证明的详细步骤,可以在课堂上作为讨论的课题。
问题的形式也可以多样化,比如可以让学生完成学案,找材料,找例子,总结方法等等。
问题引发的时机也很灵活,比如一个社会热点引发一个思考,进而引入一节课,上一节课的一个没有解决的问题也能扩展为一节课等等。当然,问题的发生不止出现在学生的自学阶段,它还体现在课堂讨论,学生板演中。总之有思考就有问题,就有探究,在教学中成长,在“悟学”中升华。
二、提高学生质疑拓展的能力
发展“问学”、“悟学”的能力,对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质疑拓展问题的能力非常重要。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只有让学生发现问题,才能使学生更好的参与到讨论中去,才能让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彰显实力并找到成功的快感。
那么怎样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呢?首先要求教师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质疑环境。要信任学生,当学生产生质疑的火花时,即使学生的问题不太成熟,我们也要给以适当的鼓励。我们的一个善意的微笑,一句肯定的表扬,都会在学生心中种下敢想敢疑的种子,我们也将收获他们灵活的思维,积极的学习热情。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一言一行都要随时注意。假如教师对学生的问题置之不理甚至嗤之以鼻,就会给学生造成心理阴影,引起课堂气氛的紧张。
如果我们能够为学生创设足够新颖的情景,学生就能在情景的启发与引导下激发兴趣、活跃思维、形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根据“同化”理论,好的问题情景还要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发生联系,这样新知识与旧知识发生碰撞,产生思维的火花。
三、通过问题教学发展学生的元认知能力
元认知概念的提出者弗拉维尔(Flavell)认为,“元认知是一种更高级别的思维,它包括对参与学习的认知过程的积极控制、实现特定学习任务的计划、对理解过程的监测和对任务进展情况的动态性评估。”通俗的讲,就是学生要学会反思。可见,元认知能力的提高对于学生的质疑能力、思维能力、学习能力的提高都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问,还要教会学生善问,特别是鼓励学生多问为什么。
比如拿到新问题时可以问自己:为了解决问题我应怎么办?还需要什么条件什么知识?一个问题能分解几个问题?问题解决后可以问:为什么这样做?这种方法的优点是什么?这种方法还适用哪些题目?还有其他方法吗?如果条件变一下怎么做?其他同学是怎么处理这道题的?等等。
通过类似的问题,不仅能提高学生对于问题本身的监控能力,形成自己一套提问模式和提问计划,还能让他们明白一个问题的提出与解决不只是为了解决难题,更应该是由问题引发新问题,进而开始新一轮思考与探索,周而复始。这种对于提问本身的训练,也就是元认知的建立与提高的过程,它能使学生的学习趋于“自动化”,当然也能提高学生的质疑拓展能力以及合作探索热情。
四、问题的提出与解决还能推动课堂进程,鼓励学生合作与探索
课堂提问是一个整体工程,什么样的问题就需要什么样的课堂组织形式:有的问题适合学生自己独思考,有的问题需要学生小组讨论,有的需要学生板演等等。课堂提问还像一个发动机,它从始至终都在推动课堂教学过程的前进。一节课是由多个环节构成的,它的连贯性直接影响学生思维的整体性,进而影响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我们提出的问题不仅要具有一定的新颖性、启发性、激励性,还能把课堂内容串连成整体,引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式。课堂提问还能促进学生小组讨论与合作,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与竞争能力。让那些胆怯、内向的学生在老师和同学的鼓动下跃跃欲试,进而参与进来。因此,“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不能只关注自己设计问题的达成度,更要关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所闪现出来的智慧火花①。”
五、在实施“学讲计划”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反思课堂提问
问题教学不只体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也不只是老师问学生答,成功的课堂提问应该是师生共同提高、共同发展的平台。因此,老师也要适时进行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师对已发生的教学行为进行回忆与思考,做出自我检查与评定②。”比如,我们对问题的呈现形式、提出时机、前后顺序等多方面的处理是否有效?是否符合科学性?还有更好的方法吗?等等。教师对自己反思的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元认知能力,进而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
问题教学只是“学讲计划”实施过程中的一个方面,但它关系到学生在课上课下能否积极有效的参与到自学、合作讨论中来?能否把握学习的主动权?从而实现教育本质的回归。
【注释】
① 印海梅.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试题研究:教学论坛》,2014(28).
② 李永香. 强化教学反思行为,提高教学元认知能力,《新课程学习:上》,2014(5).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睢宁高级中学北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