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峰
[摘 要] 让学生动起来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基本保障,学生没有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注定是失败的. 课堂教学要围绕教学内容、遵循教学规律、运用教学策略、调动学生多感官地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来,实现积极思维,寻求不断突破. 创设合理的学习情境,从已有的知识基础和学习经验入手,积极动手操作实践和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等策略能有效地让学生动起来.
[关键词] 数学活动;学生能力;自主;发展
数学活动是我们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形式,只有通过组织有效的数学活动,才能丰富学生学习数学的基本经验. 组织数学活动的关键在于让学生动起来.动起来,一是指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使之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得积极踊跃,以饱满的热情参加到学习数学的活动中来,顺应教师的安排和小组的分工,能自主地进行学习,有较强的求知欲望;二是指学生多种学习器官被调动起来,眼、耳、口、手、脑等都紧紧围绕着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处于比较兴奋的状态;三是指学生注意力集中,大脑思维活跃,创新意识和数学能力得到培养. 数学课堂上让学生动起来的实质就是让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在积极的学习状态中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下面谈谈让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策略.
创设情境,让数学活动有滋生
的土壤
兴趣在教学活动中有着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一旦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就会对学科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明显地表现出对所学内容必须理解、必须掌握的心理倾向,因而就学得十分积极主动,也很有成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 没有兴趣,就没有记忆,对孩子尤其重要,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如教学《确定位置》:
师:今天的天气可真好啊!早早的小动物们就在操场上做早操(老师出示小动物做操的动画). 有你喜欢的小动物吗?
这时学生就会说出喜欢的小动物的名称,或是说出喜欢的小动物的颜色.
师:它们在哪儿呢?在数学里怎样才能表示小狗所在的位置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确定位置”.
用做早操的情境贴近学生的生活,利用小动物做操更是把学生带入了童话中,利用找喜爱的小动物,更准确地让学生认出小动物,体会了学习“确定位置”的必要性. 让整个教学活动来的迫切而又充满生机.
手脑结合,让数学活动“探究”
与“生成”结合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 ”数学探究是指围绕已有问题的解决而展开的数学活动,缺乏数学思维介入的行为操作活动是不会让学生获得丰富、生动的数学体验的. 只有内隐思维的深度介入,外显的操作活动才会有数学意义. 探究活动,从儿童的学习结果看是为了获得经验,而从过程看则是儿童积极的经验建构过程.
例如,四年级学生在探究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的活动中,既要行为操作(量角的度数,撕、剪或者折角、拼角),又要展开数学思考(怎样找到180°的角). 探究时,笔者先让学生通过三角尺的三个内角猜测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是180°,然后让学生说出平角的特征(两条边成一条直线的角是平角),唤醒学生的已有经验;接着让学生想办法将不同类型的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拼在一起进行验证. 验证时,一是需要知道到哪里可以找到180°的角;二是需要知道怎样通过撕、剪或折角,将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拼在一起形成180°的角. 学生面临这些问题,必须融合行为操作与思维操作.
知识递升,让数学活动循序渐进
数学知识体系严密,环环相扣,要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充分地动起来,就必须尊重他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循循善诱,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让他们通过探索和解决问题体验到学习的成功感. 如果教者没有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基础,提出过高的期望,就会打击他们的主动参与性,使课堂学习氛围变得压抑起来,达不到提升思维能力的目的.
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为帮助学生理解二分之一,笔者为每个学生准备了若干张圆形、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纸,要求折出这张纸的二分之一来,然后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最后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创意最多. 因为学生已经有了一些对称方面的知识,都能够通过对折的方法找出纸张的二分之一的部分,不少的学生通过动手找出了规律,得出了正确的结论,所以这个活动不能让学生浅尝辄止,要提高要求,通过竞赛激起学生的兴趣. 在分组交流方法的过程中,每个小组都积极地动了起来,拓展思维,寻求了不同的对折方法. 我们知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也明白不要直接把苹果塞到学生手上,要让学生跳一跳自己摘到苹果,所以要让学生动起来,就要从知识基础出发,适度地设置学习的门槛,这样学生才会想动起来.
善用媒体,让数学活动的范围
最大化
合理利用白板技术,渗透数形结合,可以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概念、公式、规律进行形象化,使学生的脑海中形成数学模型,方便理解与记忆.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的面积时,例题是求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的面积,我们可以让学生拖动白板资源库中的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通过摆正方形让学生推导公式. 同样的,我们可以利用幕布功能,将上述的长方形变形为正方形,从而让学生比较、发现其中的奥秘.
此外,小数的大小比较,我们可以调取数轴,通过数与对应点的联系,渗透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 对于分数的初步认识,我们也可以让学生利用电子白板上的喷桶功能,对表示单位1的区域进行有选择地涂色. 通过这种数形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学会知识,懂得找方法,激发他们举一反三的自主性.
同样的,一些复杂的问题,我们也可以鼓励学生化繁为简,再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来解决. 例如,有这么一个问题: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100个点可以组成多少条线段呢?对于这个问题,我们教师可以先在白板上,利用智能笔,演示1个点、2个点可以组成几条线段的情况;然后引导学生动手在纸上画,在白板上描点,连线,从而列举例子,发现规律. 这里,白板相当于一个即插即用的装置,它利用数形结合,连接的是学生的思考、实践、发现,既节省了汇报的时间,又丰富了学习的方式. 同理,四年级下册的植树问题,分为两端都栽、两端不栽、只栽一端或封闭图形区域等情况,我们也可以放手让学生用白板绘制,学会画简图,学会自主学习,克服困难,进而获得成功的体验.endprint
创生矛盾机制,让数学活动丰
富多彩
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认识》,对于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教师在教学时组织了操作、发现活动:出示10 cm、6 cm、5 cm、4 cm的小棒,你能任意选择四根围成三角形吗?学生讨论后认为要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地考虑四种情况:4 cm、5 cm、6 cm;4 cm、5 cm、10 cm;4 cm、6 cm、10 cm;5 cm、6 cm、10 cm. 在动手操作后发现有两组是不能围成三角形的,有两组是能围成三角形的. “老师,10 cm、6 cm、4 cm也能围成三角形!”一个清脆的童声引起了班级大部分同学的共鸣. 这时,教师鼓励学生进行简单的辩论.
反方:4 cm、5 cm、6 cm那一组所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是很好指的,10 cm、6 cm、4 cm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在哪里,你能指出来吗?
正方:指不出来是因为面积很小,不代表没有面积.
反方:根本没有围起来嘛,哪里有面积?
反方:两条短边的长度和如果刚好等于长边的话,那么就是两条完全重合的线段,两条短边“折”不起来.
在此基础上,教师在黑板上画了一幅由上面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启发说:我们知道两点之间的线段最短,如果能围成三角形,那么这一条线段就不是最短的了,而是和另两条线段的长度之和一样短了.
数学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发展数学思维,而数学思维的经验需要在思考的过程中逐步积累. 上述教学,在学生出现思维误区的时候,教师没有给出结论性的认识,而是鼓励学生进行辩论,学生在辩论的过程中试图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分析问题. 最终,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反向思考问题,对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刻.
要建立小学数学活动课教学的
评估体系
要认真抓好活动课的开设,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和教研部门应对数学活动课程的教学质量,从活动课的教育功能、教学目标和教学特点进行科学正确的评估. 评估要考查:
1. 是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诱发、培养、发展每个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活动课的教学目标之一. 在活动课中,教师如何创设情景,激发情感,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数学,人人受益,个性得到发展.
2. 是否组织学生自主参与,真正成为活动的小主人. 在活动课中,教师如何组织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充分发展个性特长,形成独立思考和讨论合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