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PACK框架下的英语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行动研究
——以《微格教学》为例

2015-10-25 08:15彭雁萍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微格教学微格师范生

海 娜 彭雁萍 谌 婷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 贵州 兴义 562400)

TPACK框架下的英语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行动研究
——以《微格教学》为例

海 娜 彭雁萍 谌 婷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 贵州 兴义 562400)

在TPACK框架下以《微格教学》为案例,运用行动研究法描述如何将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最终发展英语师范生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方式优势在于提高师范生学习兴趣和教学技能,TPACK框架有助于学生有效整合学科知识、技术知识和教学法知识。教师应趋利避害,注重对英语师范生核心竞争力的培养。

英语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

一、引言

微格教学最先由美国教学博士德瓦埃特·爱伦提出来(1963)。他认为微格教学作为一个微缩的、可控的教学环境,可以使师范生有可能集中掌握某一特定的教学技术和教学内容。微格教学是一门英语师范专业的专业方向课,其教学目的是帮其掌握在课堂教学中必备的各种教学技能,同时,形成对教学评价的基本能力;使理论知识内化为实践知识,初步形成基本的英语教学的能力,为提高其教育教学能力奠定基础。传统课堂主要是由理论教学、实践操作两个部分组成:课程前期由教师先讲授一段时间的教学理论,后期让学生自己上台操练。但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法会导致理论教授与实际操练的脱节,技能操练不足,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缺乏有效互动等一系列问题。随着互联网教育和移动通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课堂学习模式正受到冲击。教学媒介和方式的改变对英语教师在信息化教学能力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微格教学的传统授课方式在这样的背景下面临改革的需要。

Kohler和 Mishra(2005)提出的 TPACK(全称为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译为“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为外语教师职业发展中动态知识框架的建构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微格教学课堂改革提供了启发。TPACK框架包含三个核心元素:学科内容CK、教学法知识PK和技术知识TK。其中复合元素包括:学科教学法知识PCK、整合技术的学科内容知识TCK和整合技术的教学法知识TPK。这些元素之间并非孤立的而是相互整合的。Kohler和Mishra(2005)认为教学是一种高度复杂的活动,它需要同时关注多种知识并研究相互之间的作用。按照TPACK框架,信息时代的教师在能力、知识结构上要体现专业领域的知识。如果只有一种或是其中某两种,对于一个教师来说都是不够的。

二、基于TPACK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框架构建

TPACK框架为英语师范生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提供了知识体系建构的框架,即师范生的知识体系应包括学科知识(CK)、技术知识(TK)和教学法知识(PK)。教师对这三种知识的传授和学生对其的习得不是静止、孤立的,这三种知识的教学应该是动态的、互相渗透的,其在教学中扮演的角色也是可以互相转换的。换句话说,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每一种知识都可以成为学习的内容或目的。例如,教师要求学生通过微群讨论同组同学的一份教案,教师可以将如何把握教案中重难点作为教学内容(CK),也可以将如何使用微群发帖作为教学内容(TK),还可以将运用教学法相关知识评价教案作为教学内容(PK)。

图1 基于TPACK的英语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框架

如何以网络为平台,培养英语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对此,笔者尝试对整合技术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设计和应用,在保持微格教学原有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加入了网络课程资料搜索、微课视频录制、微群讨论的相关网络技术知识和教学评价等教学法知识的目标(如图1)。

三、研究过程与讨论

本研究基于Kemmis和McTaggart(1982)的行动研究法展开三轮研究,针对出现的实际问题提出改进计划,目的是在实践中探索、反思、验证和修正研究方案。本行动研究法采用螺旋循环模式,即“计划——行动——观察——反思”。

1.第一轮行动研究

计划:计划阶段为期2周,主要任务是搭建用于微课交流的网络交流和学习的平台,内容包括共同目标设计、环境构建、成员分组、学习资源分享、评价方式设计以及学生TPACK情况的前测。

行动一:共同目标设计

确定共同目标是建立学习共同体的前提和基础,能够保证学习活动和实践活动朝预期方向推进。本课程有8个技能训练目标和12个微格教学的训练。笔者基于教学大纲和所用教材,制定了20个共同目标。

行动二:成员分组

(1)学习者。《微格教学》是为英语专业高年级师范生开设的课程,因此研究团队选取贵州某高校2013级英语专业两个平行班共102名师范生(每个班51人)作为研究对象。为保证学习共同体顺利进行,学生在第一周加入微群进行体验,了解微群的基本功能和操作方法,激发使用兴趣。学生按照特长和兴趣分成7-8人一组,每个班各7组,每组由学生推举一位组长。

(2)导学者。导学者在此次行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负责为学生提供学术性和技术性的支持,提供学习资源,由教师、专家和网络技术指导组成。

(3)环境创设。研究团队在新浪微博中为两个班申请了一个微群,第一周便通过微群的“话题”公布了微格教学的导读材料和第1个共同目标,初步创设了信息化教学的学习环境;之后要求学生和导学者都加入微群。为方便交流,群内采用实名制。

行动四:学习资源分享

围绕微格教学,研究者团队和学生在微群中分享了各种学习资源,内容包括文本、视频链接、图片、网站链接等,以多模态的形式呈现,满足学生从课程设计、教案撰写、微课录制到教学评价和反思等多方面的需求。学生在群里分享的微格教学资料的质量和数量成为第一轮行动研究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

行动五:评价方式设计

本研究主要采用形成性评价,评价主要由同伴评价和教师评价、自我评价三部分组成。研究者为学生确立了评分规则和学习情况反馈文件夹,以便对每个学生课堂参与、群内互动、小组讨论、教案设计、微课质量、同伴反馈、自我反馈等情况作记录。文件夹里的记录为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提供了依据,也能培养学生的自我反馈能力。第一轮行动研究的主要评价指标是对指定话题讨论的参与度和分享教学资源的质和量。

观察:研究者发现,第一轮行动研究展开的两周时间内,大部分学生在课堂内和微群内积极参与学科话题讨论和各种互动,乐于利用微群进行学习。研究者也发现以下问题:第一,部分学生不会使用手机在微博中转发资料;第二,小部分学生没有参与任何讨论和互动,通过访谈发现,这部分学生要么对微群的使用还没有入门,要么对新的媒体技术有抵触情绪;第三,部分学生只满足于完成“规定动作”,对其他同学的观点、分享漠不关心,没有参与线上和课堂内的互动。

本轮的访谈主要围绕两个问题:“你目前在微格教学这门课的学习中遇到了什么问题?”“你在后面的学习中将如何改进?”学生普遍表示对微群这个新的学习平台很感兴趣,愿意学会用微群来交流,方法是通过搜索百度或者向教师和周围同学请教。“我以前从未使用过微群,也不知道这种交流方式还可以用来学习,一开始使用觉得非常难,只会看帖不会发帖,很多功能还不会用,一遇到了诸如不会发链接、不会点赞、不会使用长微博工具之类的困难时,有点落伍的感觉,不过在同学的帮助下我渐渐上路了。”还有,“以前只知道在好友圈晒图、晒贴、看八卦新闻,现在发现微群还可以和自己的专业学习联系起来,真是神奇!”。

反思:虽然大部分学生了解微群的基本功能,但是大多对微群平台用于构建学习共同体没有深入的认识,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技术指导和方向引导;需要向学生提供更多的有关微课教学和微群使用的更为详尽的导学资料;需要设计更有针对性、更具吸引力的讨论话题引导学生参与其中,积极思考和发言。

2.第二轮行动研究

计划:本轮行动研究在第3周和第4周展开。基于第一轮行动研究的反思结果和第三轮行动研究的任务,内容设计如下:第一,加强对学生的技术指导;第二,对评价体系的细化,采用教师评价和组内互评鼓励、监督学生主动参与师生互动;第三,对不同类型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活动策略。

行动:在团队讨论的基础上,研究者对学生共同体进行了调整,以提高共同体的学习效率。(1)完善组内的学生管理和分工,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活动的参与度。每次微格教学的任务进行组内分解,组内成员各自负责教学内容的选材、教案撰写、微课录制、本组总结稿的撰写、组内反馈的收集、讲课、网络讨论活动和方式等,每组共同完成一次微课任务。(2)增加对学生的网络学习技术指导,增添了“去哪里搜索优秀的教学资源?”“如何利用教室设备录制微课?”“怎样制作有超链接的精美课件?”等内容的视频链接和思维导图,让学生充分利用微群增强信息化教学能力。(3)各组分头录制一个微课视频,上传到微群当中。(4)改善课内讨论环节,各组其他组微课进行点评。各组推选一位同学搜集本组自评和互评资料,撰写成反馈材料,带到课堂上和同学分享。教师在第二次课作总结评价。

观察:计划开展后,研究者通过观察微群和课堂的讨论,发现学生的讨论积极性普遍提高,并主动融入其他组的讨论和评价,单一的组内自评发展成了组内和交叉互评,讨论次数明显增多,讨论时间明显拉长。出现的问题有:部分学生沉浸于对信息技术的掌握和使用,对微课的设计本身不感兴趣或者忽视;对课堂内所倡导的互动式语言驱动和内容驱动理念没有很好地理解和消化,授课模式比较传统和单一。

本轮访谈随机抽取了几名学生,探讨问题为“前段时间遇到的学习难题解决了吗?有什么新的困难?”访谈结果表明,随着对微群和其他各种信息技术的逐渐掌握,技术难题已经不再困扰学生,但是学生对微格“教学”本身产生了疑问。“不知道怎么把课上得和精品课一样精彩,毕竟当学生和当老师不一样”。“我现在知道怎么录制和上传微课视频到微群当中,但是总觉得自己组上得不够好,虽然同学和老师提了一堆意见,可是我们对上好课心里没有底”。

反思:组内成员明确分工和评分方式的变化能刺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信息技术的辅助也能优化教学,但是只有提高学生的实际教学水平才能让其真正受益。

3.第三轮行动研究

计划:基于前面两轮行动研究的结果,研究团队总结出微群互动和视频录制是微格教学的辅助形式,能帮助学生主动、自觉地完成学习任务,而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教学方式的改变是提高微课质量的关键。因此,第三轮行动研究所要突破的难点和重点就是利用包括微群在内的信息技术改善微课教学方式,时间为第5周到18周。

行动:(1)提供更多的优秀赛课视频链接发至微群,让学生点击观看并参与讨论。(2)教师加强对新教学法的讲解、对比和演示,鼓励学生将新教学法运用到微课中去。(3)加强微课互评。每次教学活动本着同课异构的原则,每位同学必须录制1份微课视频。实行组内试讲,组内全体组员参与互评,互评过关再进行录制,挑选本组最优秀的微课视频上传。教师的评价以正面为主,鼓励学生多用新教学法,尤其是互动式教学。④集赞加分。学生可以对满意的微课视频点赞,点赞最多的微课有额外加分。

观察:计划开展后,学生的回复的数量明显提升,正面评价占据多数。大部分学生对课件、微博等的运用明显比过去熟练。然而,仍然有少部分同学极少参与互评和讨论,经过访谈发现基本是因为在微课的准备上耗时太多,以至于无暇顾及其他同学的微课展示。“微群是一个很好的交流工具。有时候同学不愿意当面提的意见都可以通过微博晒出来。挺感激所有给我发帖的同学,无论是正面还是负面的评价,我都学到了很多。”。“我的英语底子不太好,要在10至15分钟内把课讲好,不出现任何口误,这实在太难了”。反思:基于微群的英语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能够实现课堂的翻转,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展,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加实践的机会,与先进的教学技术、教育理念“拉平”,培养学生的协作,运用正确的课堂评价方式和手段,培养学生对教学质量的自我判断能力。

四、结论

本次行动研究是对英语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初步尝试。研究发现在TPACK框架下,将融合信息技术与微课教学对英语师范生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利大于弊。优势一在于将课堂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方式能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在丰富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增加了教学技能。利用微群建立学习共同体能够帮助学生开展互助、互评,效果比学生“单打独斗”好。优势二在于在TPACK框架下构建师范生的知识体系能够令学生有效地将学科知识、技术知识和教学法知识整合在一起,取得“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然而,信息化教学只能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教师应趋利避害,将其与微格教学的课堂有效融合,注重对学生核心竞争力即实际教学能力的培养。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教师也面临更大的挑战。

[1]Koehler,M.J.& Mishra,P.What happens when teachers desig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The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Computing Research, 2005a(2).

[2](美)德瓦埃特·爱伦,王维平译.微格教学[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6:5.

[3]王蔷,张虹.英语教师行动研究(修订版)[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4.

[4]詹艺,任友群.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知识的内涵及其研究现状简述[J].远程教育杂志,2010(4).

Action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al Teaching Ability of Normal Students of English Majors

HAINa PENG Yan-Ping CHEN Ting
(Xingyi Norm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Xingyi,Guizhou 562400,China)

Within the TPACK framework,the project,exemplified with Micro-teaching,conducts an action research on how to integrat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eaching,so as to develop the informational teaching ability of normal students of English majors.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dvantages of the TPACK teaching methods lie in helping promote students’learning interest,strengthen their teaching skill and effectively integrate content knowledge,technology knowledge and pedagogical knowledge as well.Teachers have to lay emphasis on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core competitiveness while avoiding the disadvantages concerned.

TPACK;normal students of English major;informational teaching ability

1009—0673(2015)04—0067—05

H319.3

A

2015—07—13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2014年度校级科研项目“TPACK框架下的英语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行动研究——以《微格教学》为例”,项目编号14XYYR04。

海娜(1977— ),女,湖南怀化人,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责任编辑:彭雁萍

猜你喜欢
微格教学微格师范生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The Research on Classroom Questioning in Senior High School Under Constructive Theory
略论师范生儿童文学核心素养
2018年公费师范生招生专业及计划数
刍议高校声乐教学模式下的微格教学
高校师范生微格教学训练实效性研究
师范院校微格教学云平台的设计与构建
高校师范生微格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师范生PCK知识的构建
微格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