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振
摘 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中抓住学生的思维,增强师生互动,以动促学,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关键词:互动;激趣;求知;创新;和谐课堂
在新课标中,学生不仅是学习的主体,同时也是教学的资源,是课堂生活的共同创造者。
一、动中激兴
兴趣是小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心理倾向,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在动力。在教学过程中,互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互动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还能促进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如:在“用字母表示数”这节课教学时,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互动的过程:让学生“数青蛙”,当数到“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时,教师激趣:“大家看,荷塘里有这么多的青蛙,我们能不能用儿歌的方法把青蛙的每部分唱出来呢?”学生跃跃欲试,兴趣完全被调动起来,开头青蛙数目小的时候还能说唱自如,越到后面就越觉得有困难。最后,老师设疑:“在青蛙各部分说唱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从而让学生将活动引向知识点,并使学生更加有兴趣和迫切地学习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亲身体会运用字母表示数的好处,使教师能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二、动中求知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要求以学生能做某事的描述方式设定教学目标,尽量采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发现新知的能力。这样就要求教师在上课时,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提供学生一些可能成功的、有挑战的任务,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在感受数学奥妙的同时悟出新知。
如:在进行“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时,教师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预测三角形内角度数的和,并讨论验证的具体方法,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有的运用手中的量角器,量出所画三角形的各内角求出三角形内角的和;有的将三角形的各内角剪下,利用拼凑的方法验证各三角形内角的和。最后在教师的提示下,将大家的结果以表格形式列出,通过归纳发现“无论是什么类型的三角形,其3个内角的和都为180度”。
三、动中明理
在学习算理课程或概念课程时,传统的教学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常常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不能在实际生活中更好更灵活地运用。只有让学生多动手、多动口亲身体验,通过实践才能保证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如:在“两位数乘一位数”教学中,首先让学生思考:你打算怎样计算14×2?实际上这是口算,口算的过程体现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先运用已学过的算理知识小组讨论计算方法,再要求每位学生一边大声说出计算过程,再让学生自己出题、同桌口头述说算理进行互相巩固。只有在动中明理才能真正把算理内化为自己的认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四、动中创新
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创新教育要求对数学课堂教学进行深层次思考和创造,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操作中进步,在互动中创新。
如:在进行“圆的面积”教学时,设问“我们怎样才能把圆形转化为已学过的其他图形呢?”学生小组讨论,合作将准备好的模型拼成已学的图形(平行四边形)。补充圆面积不同方法推导的过程,引导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在此过程中加强巡视和有针对性的指导,既鼓励学生拼出自己想象中的图形(三角形、梯形),又要引导他们拼出最简单、最容易计算面积的图形。在一部分学生拼出一个图形后,还要鼓励他们继续探究,大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拼出其他图形。
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拼凑,用已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掌握新知的同时体会数学的奥妙,体会一题多解的乐趣,这样的教学在学生成长学习中起着很大的作用,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总而言之,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精心设计一些既有情趣又发人深省的问题,营造良好的探索气氛,让学生置身于一种互动的情境中,以动促学,使学生逐步养成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意识与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涛.名师生态课堂的情绪管理[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王丽辉.让学生体验数学的魅力[J].課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2005.
编辑 孙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