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禹杉
摘 要: 本文从揭示语言的社会属性、适切性,以及大学英语教学的适切性等概念入手,论述了二者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列举分析了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五种不适切现象的表现与原因,最后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 语言社会属性 大学英语教学 适切性 不适切现象 完美结合之道
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新常态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理工科二本院校面临着非英语专业学生数量多、学生英语基础薄弱的新情况,如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对于每位理工科二本院校公共英语教师而言,既是严峻挑战,又是探索改革的机遇。在教学实践中,以语言的本质属性做抓手,从语言的本质属性——社会属性视角去探寻和掌控大学英语教学的适切性,从而对课程性质、教学目标和各类深化教改问题进行分析和反思,并尝试开辟新途径,是公共英语教学的必然选择。本文以二本理工科院校公共英语教学的现实状况为依据,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
一、关于语言的本质属性与大学英语教学的适切性
社会性是语言的本质属性之一。语言是交际的工具,交际是在社会中进行的。离开了社会,语言不仅失去了交际对象,还失去了交际环境,语言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因此,语言教学应该牢牢抓住语言的社会性这个总纲,才能做到提纲挈领,纲举目张,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英语的教与学都必须找准语言的社会性和英语教与学之间的适切性。
大学英语教学的适切性指的是什么?“适切性”一词是从著名教育学家布鲁纳的《适切性课程》(布鲁纳,1989)中借鉴过来的。布鲁纳的适切性课程理论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关于课程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即教育改革不能脱离社会需求。因此,课程改革应立足于现实社会的需求,而社会是在不断进步变化的,所以,教学目标就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它应随着社会进步而动态发展,以实现与社会的适切性。另一方面是关于课程设计的相关问题,即课程要针对我们面临的实际问题,也就是说,课程与社会问题不仅息息相关、不可分割,而且要解决社会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因此,课程不应仅局限于课堂学习,还应延伸到社会生活和工作中。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适切一词描述的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种价值,标示着教学与社会需求及学生个体需求的协调和契合程度。大学英语教学的适切性是指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所采取的教学措施、选用的教材、制定的教学目标、设计的教学方案等都要与社会需求、就业需求、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等相适应。简言之,不能脱离社会需求与学生需求相契合的实际,用哲学理论表述就是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因此,大学英语教学不能脱离语言的社会属性这个总纲。
正是基于这样的哲学逻辑,我国自1862年在北京建立同文馆设英语学科以来,特别是自新中国建立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的英语学习由兴起到形成热潮,以及今天遍及全国的四六级考试热、“托福热”、“雅思热”、“SAT热”等种种英语学习、培训、考试,都是紧紧围绕着语言的社会性、工具性而展开的,从侧面印证了教学适切性的重要功能。由此可见,语言的本质属性——社会性,与大学英语教学的适切性,互为依托,互相促进,相辅相成,二者的完美结合应该是大学英语教学取得优质高效成果的保障。
二、当下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诸多“不适切”现象
教师觉得教得累,学生觉得学着难,这既是很多理工科二本院校公共英语教学的现实窘境,又是很多高校公共英语教师的无奈感慨。我认为其基本原因是大学英语教学中没有牢牢抓住英语教学的适切性与语言的社会性相结合的根本点,现在的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中存在着以下几种“不适切”现象。
第一,不充裕的资金,教师超负荷的教学量与“高大上”的办学标准不适切。办教育既需要有充足的资金保障,更需要有好教师。好教师是好教育的柱石,但好教师不是天然成长起来的,而是学校培养和个人努力结合的产物,其中学校的培养这个外因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资金不充裕或其他各种原因,教师的一些高水平培训进修不能落实,因教师编制紧张也不招聘新人,而是选择让在职教师长期超任务量工作。教师既要完成超任务量工作,又要挤时间搞科研,疲于奔命。这不仅影响教师的身心健康,还使教师没有时间和精力钻研教学与科研,使教学陷入“教师感觉教得累,学生感觉学得难”的双输怪圈。
第二,应用型大学录取的学生与研究型大学的教学要求不适切。“文革”之前和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实行的是精英化高等教育策略。1977年刚恢复高考时,全国有570万人参加高考,仅有27万人被录取,录取率仅为4.8%。而自从高校大规模扩招之后,我国仅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就实现了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型。据《中国教育年鉴2013》显示,2012年我国有915万学生参加高考,有685万学生进入高校,录取率已高达75%。因此,很大一部分的当代大学生,与恢复高考之初的大学生在学习能力和学习动力等方面不能相比,大多数的理工科二本院校的各种教学标准仍然仿照或套用研究型高校的标准,学生与标准之间的不适切是必然的。
第三,学生薄弱的英语基础和偏低的学习能力与“个性化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不适切。现在的学生都是“90后”的独生子女,价值观多元,功利性突出,在交往对象和交往价值取向上,有自我中心的痕迹。总之,独立性差、依赖性强、任性随意是独生子女的显著特点,因此,较强自律和自主性的独立自主学习方式并不完全适合他们。在英语教学中,很多时候教师不得不像对待小学生一样,课上课下绞尽脑汁,采取各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督促学生学习。然而,仍然有部分基础薄弱、自律性差的学生,不能自主完成学习任务,对课堂训练不响应,写作业抄袭,有时会出现全班的作文基本都相似甚至雷同的现象。结果不仅英语四六级考不过,而且导致更多的学生对学好英语失去信心,教师压力随之加大。
第四,新版四六级英语考试试题难度与现在二本理工科学生的学习现状不完全适切。我国的英语四六级考试制度始于1987年,作为衡量学生英语水平的手段,存在有其合理性。因为学校需要一个客观的衡量学生英语水平的工具,用人单位也对人才的英语能力提出一定要求,所以四六級成了找工作的一块“敲门砖”。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虽然教育部从来没有发布关于英语四级成绩与学生学位证挂钩的规定,但是因为英语的“世界通用语”地位和作用,大部分理工科二本院校仍然非常重视英语四六级考试的通过率,对学生的四六级考试一考通过率仍然有要求。而现实情况是,理工科二本院校的学生,总体上入学时英语水平较低。经过改革的四六级考试试题,在难度方面略有提高,所以理工科二本院校的学生英语四六级初次平均通过率较低。教师和学生都为四六级头痛,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通过率却不理想,影响了学生学好英语的热情和信心。同时,学校对通过率的高要求,给教师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第五,学校的英语教学目标与学生心中的英语学习目标不完全适切。学校的重要目标之一是较高的四六级通过率,而学生的大学英语学习目标不仅包括拿到四六级证,还包括为日后的深造做好准备,在应聘和日后的工作实践中管用,真正解决实际问题。例如能够读懂机械的英文使用说明书,能够看懂本专业相关文献,能够工作中用英语与人流利沟通。为期兩年的大学英语教学显然不能满足全部要求,正是因为学校的教学要求与学生的学习要求不完全适切,学生才没有学习兴趣,也缺乏学习积极性。因为大部分理工科二本院校是应用技术型大学,培养的是应用技术型人才,大部分学生的目标是就业,而不是做学术研究,所以学校的英语教学目标与学生心中的英语学习目标不完全适切,在家长和学生的心中,能就业才是硬道理。
三、关于大学英语教学与语言的社会性完美结合的思考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同样的教育方法,因为教学语言不同,其教学效果就可能相差二十倍。”①因此,集语言与外语功能于一体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可谓任重道远。如前所述,把语言的本质属性与大学英语教学的适切性完美结合起来是强化教学效果的捷径,鉴于实际存在的不适切问题,我认为应该采取以下措施解决。
第一,发挥教育部督导机构的作用,把各级相关机构对教育的投入资金、教师的工作量标准、工作保障、工资待遇等规定落到实处。教育投入是教育事业的物质基础,也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明确规定,更是公共财政的重要职能。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保障教师地位,维护教师权益,提高教师待遇,让教师有尊严感和成就感,才能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为此,必须明确划清给教师适当的工作压力与超负荷工作的界线,这种压力必须在适当的范围之内,不能超负荷,不能影响教师的身心健康。把教师从超负荷的重压中解放出来,腾出时间钻研教材,了解学生,保证教师有健康的身心投入教学和科研。同时,要注重监督教师业务培训等规定的落实情况,使教师在专业方面得到与时俱进的培训和提高,让教师真正有一个和谐、温馨、向上、快乐的工作环境和氛围。
第二,通过中央党校和教育部联合办班等形式,有计划、有针对性地举办高校领导干部研讨班,解决高校领导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观念问题。通过办班解决高校中存在的研究型大学与应用型大学办学标准同质化、学生培养目标趋近、教学标准相同的问题,从根本上避免出现应用型的二本院校套用研究型大学的教学标准的情况。《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努力形成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型社会。作为搭建终身学习型社会立交桥的大学,其对自己在学习型社会中的核心定位与使命担当必须有清醒的认识,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重新审视和考量大学英语教学在本校的定位及在学习型社会中的作用,制定科学合理、符合学生实际的英语教学标准,破解“教师感觉教得累,学生感觉学的难”的难题。
第三,针对理工科二本院校学生英语基础薄弱、文科知识欠缺多等现实,在设置课程时,应该考虑适当增加英语课时量或者按照清华等名校的做法进行分级教学。高级班的同学可以较早参加英语四级考试,而中级班和普通班同学可以推迟参考时间,从而既解决了学生之间因为学习成绩不同而产生的学习要求不同的矛盾,又使成绩差的学生有了新的英语学习兴趣和获得感,既能强化英语学习效果,又能提高英语四六级通过率。
第四,根据部分理工科二本院校仍然有四六级通过率压力的问题,可用下面两种方法进行实验性尝试。一是教育部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理工科二本院校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不再使用通用的全国统一教材,而是使用与学生所学专业密切相关的英语教材,即学科专业英语,由专业行会或学校制定考试标准,弱化四六级考试。二是教育部可以选择在理工科二本院校进行单独的英语四六级(试题难度低于全国文科院校和重点大学)的考试,从根本上消除理工科学生对英语四六级考试的恐惧和幽怨。
第五,针对现在的学生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自主性学习能力弱的特点,建议在辅导员之外设立班主任的工作制度,即每个班级都配备一名任课教师(最好是年轻的英语教师,因为年龄差距小,便于沟通交流)做班主任,专门解决学生的各种学习问题。如前所述,现在的“90后”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他们身上存在一些通病,特别是学习不自觉、不认真,生活太任性、太随便,都是令学校和家长头疼的难题。有了特设的班主任,学生有学习问题不仅可以及时找班主任咨询探讨,及时摆脱学习中的困惑,而且可以跟班主任交流分享学习中的感想和快乐,成为好朋友,从而激发出无穷的学习热情,营造出努力拼搏、奋发向上的学习氛围,使英语教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快乐大本营,幸福大讲堂,学生终身受益的大学科。
注释:
①马卡连柯教育文选,1978(6卷本).
参考文献:
[1]池昌海.现代语言学导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2]布鲁纳,邵珍瑞,译.布鲁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OL].(2010-07-29)[2015-6-28]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838/201008/93704.html.
[4]郝克明,汪明.教育调查:中国独生子女群体分析报告[N].中国教育报,2012-9-17(03).
[5]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6]刘大为,李曜升.中国教育年鉴2013[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7]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师大出版社,2002.
[8]任仲印.西方近代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