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基础”课专题式教学研究

2015-10-21 01:12朱芊
文教资料 2015年17期
关键词:基础课新常态基础

朱芊

摘 要: 在经济全球化、价值多元化、信息网络化的新常态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针对大学生实际面临的思想道德和法律问题,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主要任务。专题式教学改革通过梳理教材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在强调理论逻辑中凸显问题意识,围绕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面临的思想和实际展开专题设计,以价值标准引导行为规范,发挥教师团队优势、整合教学资源、创新考核方式,真正实现“基础”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关键词: 新常态 专题式教学 基础课

2005年《关于印发〈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颁布至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简称“基础”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4门必修课之一,在引导大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及对党和政府信任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而在讲授了十年之后,“基础”课程同时也面临包括授课对象、教学手段、考核方式等授课新常态中的新变化。新形势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新任务和要求,结合“基础”课新常态中的变化,本文拟从课程内容的理论逻辑、基于问题意识的教学设计与实施三个方面探讨专题式教学在高校“基础”课中的运用与实践。

一、基于理论逻辑的课程内容分析解构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面向大学新生开设的一门融政治、理论、实践于一体的综合性较强的公共政治理论必修课。“05方案”规定,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大学生树立高尚的理想情操和养成良好的道德素质,树立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时代精神的价值标准与行为规范。从“基础”课的性质和任务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始终贯穿于课程体系的主线。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北京大学时与师生举行座谈会中谈到,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作为贯穿于“基础”课课程的主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立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实际,引导大学生在“知、信、行、成”上下工夫,自觉学习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学习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学习社会主义荣辱观,“知而信、信而行、行而成”,通过自我修养把内心的品性外化为自觉行为,把知识转化为美德,努力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自己言行的基本准则,并身体力行推广到全社会中。

二、基于问题意识的专题式教学设计与实施

近年来,围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专题式讲授因其在整合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强化教学效果,提高学习兴趣等方面的优势而成为一种热门的教学模式。专题式教学,通常是立足于教材内容的逻辑体系上,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要求,围绕授课学生的基本情况和专业特点,重新对教材体系的各个章节进行加工和整合的课堂教学方式。这种创新的教学方法打破了常规按部就班的传统,在重新设置新的教学专题后,有针对性地展开经典理论的系统讲授,授课主线清晰,逻辑递进性更强,每个专题依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灵活设计运用教学方法和实践环节,教育实效性更加明显。

如前所述,在讲授了十年之后,“基础”课程面临包括授课对象、教学手段、考核方式等授课常态中的新变化。从授课对象的新变化看,大一学生多为95后,在改革开放之后的环境中成长,思想活跃,思维跳跃,从小接受多元价值的影响,并且在以往高中的学习过程中已经接触过本课程相关知识,如果还是依照传统的方式照本宣科,很容易在教育上流于形式,实现不了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目标;从教学手段的新变化看,多媒体的运用使得网络平台中的微课、慕课成为优质的共享资源,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不断拓宽,偏好呈现多样化,师生之间可以通过QQ、微信等常用社交工具进行有效交流,不拘于课堂与校园;从考核方式的多样化看,传统的四六开考核方式以期末论文的分数为主,不利于学生把平时的关注度放在“基础”课的学习中,而结合每个专题多样化的实践考核方式,适当提高平时成绩在评定中的比例,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在学习每个专题中的求知欲,而且能够更加公正地体现出每个人在整个学期的课程参与度。“穷则变,变则通,通则达”。以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问题为视角,依据新常态中的新变化重构“基础”课课程体系的专题式教学,势在必行。

在设计与实施专题式教学的基本路径上,一方面,要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线,在课堂讲授中始终把引导大学生确立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自觉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另一方面,针对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困惑和疑问,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规范体系的合力作用,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引领和实践的锤炼下,大学生通过自律行为,逐渐提高思想觉悟和实践能力的水平。

基于问题意识的专题式教学设计,我们将教学章节整合调整,专题内容设置如下:

第一讲,站在新的起点,自信扬帆起航;第二讲,坚信党的领导,追求人生理想;第三讲,继承爱国传统,弘扬中国精神;第四讲,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第五讲,加强道德理论,注重道德实践;第六讲,学习法律常识,领会法律精神;第七讲,树立法治理念,维护法律权威;第八讲,遵守行为规范,锤煉高尚品格。

第一至五专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教学内容上的具体展开。初入高校,调整与适应是每一位大学生都必须面临的。在经历了高考这一人生重大事件之后,许多大学生因为奋斗方向的缺失而变得彷徨、迷茫,重塑目标和理想在这个阶段至关重要。在围绕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开讲授的过程中,要引导大学生尽快适应新环境与新生活,摆正德与才的位置,启发青年一代从使命感和责任感中找到人生的正确方向,认清身上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将人生目标的确立与国家的发展建设联系在一起,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为人民服务联系在一起,将道德品质的锤炼与社会主义荣辱观联系在一起。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信党的领导,在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把理想转化为现实。

第六、七专题是对大学生展开的法律素质培养。在当今中国,法治已经成为党和政府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大学生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应该熟悉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运行及法律体系中的各个法律部门,在思想上认同,在行动上践行,在社会中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养成法治思维的方式和依法办事的习惯,保障法律至上的地位。

第八专题围绕公共生活、职业生活和婚姻家庭生活三大领域的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展开。大学生入校之后将更加密切地参与到社会生活之中,本专题旨在帮助大学生恪守良好的社会公德、培养自律的行为习惯、锤炼高尚的道德品格,为人生的重大课题打下基础。

为了保障八个专题的有效实施,我们在教学中采取了以下措施。

1.整合优质教学资源

作为一门公共政治理论必修课,基础课要求授课教师具备基本的哲学、政治学、伦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与法学等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而在实际情况中,熟练掌握这些内容的老师并不多见。如何将教材中的理论体系转化成为学生头脑中的“知道和理解”,这就需要取众人之长,吸纳课程组授课老师在各自学科领域的优势来开展各个专题的设计。以笔者所在学院为例,在教学预备环节,教研室依据个人学科专业的特点,安排一位教师为主负责一个专题的教学设计及案例分析,其他教师为辅多渠道地搜集热点时事及优秀的微课、慕课信息进行补充。在正式授课之前对搜集到的所有资源进行汇集整合。这种集体备课的运作方式一方面综合了各位教师的优势,另一方面保证了授课环节的系统性、逻辑性和完整性。在教学实施环节,每位教师都有其自身魅力和特点,有的擅长理论讲述,逻辑思路清晰严谨;有的擅长深入浅出,风趣幽默妙语连珠;有的擅长情感共鸣,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教研室通过组织同行听课及教学交流,取之所长,提升能力。在教学反馈环节,参考学生的教学建议有针对性调整和完善教学设计。每年定期外派教师去兄弟院校观摩学习,切实促进授课教师的自身素质不断提高。

2.优化多种教学方法

基于不同学院、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对待“基础”课态度和偏好的不同,每个专题的教学节奏和教学方法的设计要结合学生自身特点、兴趣和专业有的放矢,授课内容要体现热点,体现学生所关注的问题,而不是高高在上,自说自话,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

例如在讲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清晰的教学逻辑有助于这个教学主线的掌握。首先,教学导入设计一问一答的互动环节,让学生主动思考这个核心概念的内涵;其次,通过播放相关新闻视频的方式直观地感受和理解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之后,授课教师趁热打铁,展开对概念内涵的详细解读促进体系的理解;最后,通过教学小结和点评强化吸收。这样逐渐递进的讲授节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层次性强,具有内聚性。

总之,在专题式教学的过程中,立足于各个专题的内容特点,采用适合学生专业特点的讲授式、案例式、启发式、研究讨论式、互动式等教学方法,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共鸣。

3.提高实践考核比例

英国的历史学家托马斯·富勒说过,知识是珍宝,但实践是得到它的钥匙。思想政治教育要见实效,就要与解决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面临的实际问题相结合。在基于新常态的专题式教学改革中,授课教师要精心设计好立足教学体系的实践专题,并适当提高实践参与在“基础”课实效考核的比例,让学生在实践中切实感受知行合一的统一,解决好“行动和融入”的问题。

例如“站在新的起点,自信扬帆起航”的实践专题“开展主题班会”。邀请专业课教师或学长介绍本专业的社会地位和作用及专业发展前景;到图书馆查阅本专业相关图书期刊资料;根据每个人的特点主动为自己大学制定目标与计划。这个实践主题不仅可以有效解决大学生入校以来对目标迷茫、对专业困惑的现实问题,而且可以在实施策划中提高学生的组织、协调及撰写能力。

4.积极开展教学反思

在每个学期的教学任务完成之后,我们都会积极开展教学反思。从专业特点看,医学、经管、外语、文法类的学生更倾向于理论性的讲授,在专题的设计上可以深入探讨,启发学生发散性思维;理工类及二级学院的学生则更倾向于通过案例教学等更加鲜活、直接的方式学习课程理论,在专题的设计上应该体现寓教于乐的教学理念。从教学互动看,专题设计应体现被教育者乐于接受的方式和语言,让被教育者产生积极共鸣,从内心接受相关的理论,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从时事进程看,专题设计的案例内容应做到及时更新,让学生产生共鸣,通过微课、慕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从考核方式看,每一个专题讲授完成之后都配套了具体的实践环节,这不仅能够准确地对学生的参与程度进行评价和记录,而且更加公正地反馈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从教学反馈看,大部分的学生并非满足与教材和课堂上的内容,期待教师能够推荐与授课专题相关的经典读物及经典影片进一步充实和丰富相关知识。

三、结语

从目标明确的高中生涯过渡到自主独立的大学阶段,相较于专业课,大一新生更希望从“基础”课中找到人生的奋斗目标和动力,通过学习和领会马克思主义理论,学到最深刻的人生哲理;通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领会最贴切的人生感悟和生活启示;通过正能量的案例,直观感受最动人的生活体验。学生的期望就是教师努力的动力。新常态下的专题式教学改革始终要紧紧围绕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面临的思想和实际展开,在强调理论逻辑中凸显问题意识,力求目标清晰、定位准确、表述规范,通过发挥教师团队优势、整合教学资源、优化教学方法、创新考核方式,最终增强“基础”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ttp://news.ifeng.com/a/2014050

5/40144642_0.shtml.

[2]社會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读本[M].北京:北京新华出版社,2013.

[3]罗国杰.把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性质和特点,增强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J].北京教育(高教),2006(10).

[4]罗亮梅.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进行专题式教学的尝试[J].教育探索,2013(5).

[5]陈芸芳.中国梦的科学内涵以及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的运用探索[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4年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会立项课题“专题式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基础课新常态基础
“不等式”基础巩固
“整式”基础巩固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关于音乐基础课教学与学习中的几个问题
道德叙事在“基础课”教学中的应用
现代职教体系下公共基础课改革探索
高等医学院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浅议
“五抓五促”夯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