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娜 曹玉萍 李丽
摘 要: 学前期是幼儿大脑发育的重要时期,也是想象力培养的重要阶段。把握住孩子这一时期想象力的培养,对他们以后学习和工作大有益处。但是,孩子这段“黄金时期”,父母往往不够重视,随意性太大,甚至成了教育“真空”地带,这是当前学前教育中应该引起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 学前教育 想象力 培养方法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深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1]
想象力如此重要,那么,想象力的培养应具备什么条件?
想象力的培养应具备的条件是:首先,要积累丰富的知识和生存经验;其次,要保持和发展自己的好奇心;再次,应善于捕捉创造性想象和创造性思维的产物。
2至3岁的孩子身体生长发育迅速,可塑性强,身体各器官的系统尚未发育完善,身体形态结构没有定型,是认知发展的关键期。
脑科学和生命科学的最新研究表明:孩子的脑细胞组织到3岁就已经完成了60%,这时期的孩子脑部具有天才般的吸收能力。出生之后的最初几年是脑发育的关键时期,因此,开发大脑潜能必须尽早。出生时人脑有1000亿个神经元,之后不再增加。刚出生时孩子的大脑共有50亿个突触;出生后第一年,突触数目会增加20倍;3岁时大脑大小即是成人的80%;4岁时,脑的代谢达到高峰,脑逐渐成熟。由此可见,学龄前孩子是认知发展的关键期,也是想象力培养的关键期。他们的想象力在这一时期有什么特点呢?
2岁左右的孩子想象力特点:(1)想象的内容简单贫乏。这与孩子生活经验的丰富程度有很大关系,如孩子向你展示自己的作品时,往往限定在某几个事物的范围之内。(2)目的不明确。孩子在进行某个活动或某个游戏之前,不知道自己究竟要干什么,最终要达到什么目的,有时你问他,孩子经常不回答,或者说不清楚自己要做什么。
3岁左右的孩子想象力特点:(1)自由联想。孩子的想象力在3岁左右时迅速发展,这时期的想象基本上是一种无意想象,是一种自由联想。(2)想象和现实容易混淆。孩子早期的想象似乎常常与知觉的过程相纠缠,往往只是用想象补充所感知的事物。尤其对于3岁左右的孩子,表象的组合异常容易,不可能的事情是没有的,常常把想象和现实混淆,言谈中常常有虚构成分,对事物的某些特征和情节往往加以夸大。3岁左右的孩子在开展想象活动前已经有了初步目的性,但目的往往很不明确,主题不确定,会根据随后的行动发生变化,甚至偏离最初所描述的主题。
以上是学龄前孩子大脑发育特征与想象力发展的特点及想象力培养应具备的条件。父母应根据孩子的特征和特點,科学地、有计划地安排好孩子活动的内容和方法。让孩子接受丰富、生动、形象的刺激,为孩子创造出尽可能开放的多元的活动和感知空间,让他们在尽可能大的范围内接触和认识客观事物,产生各种体验,形成丰富表象。
孩子想象力一般体现在日常行为、语言和游戏中,有较为容易识别的显性表现,如童稚的语言表达、换位的角色游戏等;也有较为容易被忽视的隐性表现,如不同类物品的替代、事物的拟人化等。
如何培养和开发孩子的想象力?
一、在饮食起居中培养孩子的想象力
2至3岁的孩子的饮食起居在一天中占了大部分时间,孩子要充分利用这些时间开发想象力。由于受思维发展特点的影响,孩子的想象更多依赖于感知形象,特别是视觉形象。所以,在活动中需要依赖动作、语言提示和玩具辅助,如果没有可玩或可操作的材料,就很难开展想象。动作可以帮助孩子感知眼前的事物,从而出现新的形象;语言提示和玩具辅助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孩子新表象的产生。
以下是根据孩子饮食起居的情况而设计的培养想象力的五种活动。
推荐活动1:“冷和热”的概念(触觉)。具体操作方法:孩子喝汤时,给孩子讲,汤是“烫烫的”,凉一下才能喝;开水刚烧开是“烫烫的”,凉一下才能喝。水龙头里流出来的是冷水,“凉凉的”,让宝宝用手接触一下,感觉“凉”的概念,加深“烫和热”的概念。宝宝洗澡时,脱了衣服,身上感到“凉凉的”,洗完澡后穿好衣服,身上感到“暖暖的”;冬天宝宝早晨起床,妈妈把窗户打开,一股风吹进来,宝宝感到“冷冷的”;太阳出来后,阳光照在宝宝身上,宝宝感到“暖暖的”,这是让宝宝从具体物象感知到“凉凉”、“冷冷”,“烫烫”、“暖暖”这些抽象的新概念,以及冬天的风是“冷冷”的,太阳是“暖暖”的,这样一些抽象事物。
推荐活动2:“黑和白”的概念(视觉)。具体操作方法:太阳落山了,光线暗了,天“黑”了,这是“黑夜”,宝宝要睡觉了。早晨太阳出来了,光线“明”了,天亮了,这是“白天”,宝宝要起床了。这样提醒孩子,从具体的事物中,感知到“黑夜”“白天”这两个抽象概念。再扩大范围:爷爷奶奶头发“白”了,额头上皱纹多了,爷爷奶奶“年纪大”。爸爸妈妈头发“黑”的,额头没有皱纹,爸爸妈妈“年纪轻”。从“白和黑”引申出“年纪大”和“年纪轻”两个抽象的新概念。
推荐活动3:“甜和苦”概念(味觉)。具体操作方法:宝宝吃糖时,嘴里感到“甜甜”的,宝宝生病时喝的中药汤是“苦苦”的;这是从不同类事物比较出不同性质,达到从具体事物发展到抽象事物这一目的。
推荐活动4:声音(听觉)。具体操作方法:宝宝早晨起床后,听到窗外树上“叽叽喳喳”的声音,这是小鸟的叫声;天上有很多乌云,“轰隆隆”,这是打雷的声音,要下雨了;“叮零零”,电话铃声响了,有人打电话来了;“咚咚咚”,这是敲门的声音,有人来了;通过这些不同声音的辨别,使宝宝能联想到不同事物。
推荐活动5:“香”的概念(嗅觉)。操作方法:宝宝吃的米饭“香香”的,面包“香香”的,鸡肉“香香”的,宝宝晚上睡得“香香”的。米饭、面包和鸡肉都是具体事物,孩子对其“香味”容易理解。最后,从“香味”这一抽象概念再引申出新的抽象概念:宝宝睡得“香香”的。
以上设计是通过充分调动宝宝五官的功能,在具体事物的基础上,通过类比的思维方法再扩大范围促进孩子想象力的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孩子这时期想象力的发展很多依赖于视觉和听觉。他们通过看到的不同事物联系到其他事物;通过听觉,联系到不同的事物。在这一阶段中应多注意孩子视觉和听觉的训练。
二、从称谓中培养和发展孩子的想象力
培养孩子的记忆力。孩子最初的想象跟记忆有很大关系,基本上是记忆表象的简单迁移。比如孩子看到大人抱着小孩,他也要去抱布娃娃。有时孩子会根据事物之间外表的相似性而把事物的形象联系在一起,如在搭积木时,他会根据所搭积木的外形说成是房子、汽车等。这些都与孩子的记忆能力有很大关系,因此,通过培养孩子的记忆能力,巩固他对周围事物的认识,促进想象力的发展很重要。称谓不仅是训练孩子记忆的一种好方法,而且是培养孩子懂礼貌和想象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称谓需要从两个层面进行。
第一个层面是要孩子记住常用的称呼和这些称呼的基本特征、操作方法:要求孩子记住常接触的家庭成员:爷爷、奶奶,公公、婆婆,爸爸、妈妈,哥哥、姐姐,弟弟、妹妹的称呼。记住家庭成员的基本外貌特征:爷爷、奶奶的头发白了,爷爷奶奶脸上都有很多皱纹,他们年纪大了;爷爷头发短,奶奶头发长,爷爷是男的,奶奶是女的。看到像爷爷奶奶一样外貌的就称呼“爷爷、奶奶,公公、婆婆”。爸爸妈妈头发黑,脸上没有皱纹;他们还年轻;爸爸头发短,妈妈头发长,爸爸是男的,妈妈是女的。看到像爸爸妈妈一样外貌的就称呼“叔叔、阿姨”。比自己高的小朋友就称呼“哥哥、姐姐”;比自己矮的就称呼“弟弟、妹妹”等。记住这些基本的外貌特征,当看到对方时,宝宝头脑里有一个具体比较点,在没有父母的提示下,他也能做出基本判断。
第二层面:鼓励孩子看到对方时大胆叫出对方称谓。根据自己孩子的情况,(2岁以后)当看到对方时,父母有意识地不提示孩子,鼓励孩子大胆叫对方的称谓,称呼错了再提示孩子。这样做的目的,是要孩子把自己家庭成员的外貌特征迁移到对方身上,以便对对方的称谓立即作出判断。在这一层面,父母尽量少提示孩子,让孩子自己作出判断。
父母往往忽视第二层面这些称谓的做法,认为这是“小事”是不正确的。因为在没有家长提示的情况下,让孩子主动叫出对方的称谓,孩子这时要在一瞬间判断:根据对方的外貌特征和自己头脑里储存的称谓特征联系起来作出判断而叫出对方的称谓,这是联想迁移的心理活动,是一次对想象思维的极好锻炼,特别是对2至3岁的孩子来说是很重要的一件“大事”。
三、在户外活动中培养孩子的想象力
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有千姿百态的山川溪流,物质繁多的花草、树木、庄稼、鸟兽和鱼虫,它们以自然美的形态展现给人美的享受。幼儿天真好奇,常被自然景物的色彩、形態和声音吸引。在大自然中,孩子无拘无束,充分发挥了活泼好动、天真好奇的天性,能更好地增强他们丰富的想象力、观赏力和创造力。
户外活动可以两个方面开展:欣赏自然风景,公园游玩。
1.欣赏自然风景。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指出:“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动材料,运用天然材料开展教育活动,可以让幼儿获得真实的感受。”[2]
推荐活动方法1:观察昆虫。花丛中有许多昆虫:小蜜蜂、蝴蝶、小蚂蚁和大黄蜂等。(提示孩子注意观察)小蜜蜂嗡嗡地飞来飞去,在忙着采花蜜;小蝴蝶飞来飞去,在忙着给的花朵梳妆打扮;小蚂蚁在花朵里爬来爬去,到处搞破坏;大黄蜂躲躲藏藏的,寻找机会叼小蜜蜂。小蜜蜂采花蜜,酿蜜给大家吃,我们要保护它。大黄蜂是小蜜蜂的敌人,我们要把它赶走。
推荐活动方法2:拥抱小树。森林里有许多树,树上有许多小鸟飞来飞去,有许多小松鼠蹦来蹦去,树林是小鸟的乐园,小松鼠的蹦蹦床。(提示孩子)这些小树长大后对人有很多用处:宝宝玩的积木,吃饭用的小凳子和小桌子,睡觉的小床,等等,木材的用处可多了。所以,我们要爱护小树,让小树快快长大成材。
推荐活动方法3:亲近小溪。小溪里有绿茵茵的小草,小草上有许多小蜻蜓,还有许多游来游去的小鱼。(提示孩子)小溪里的水清清的,它把许多小石头洗得干干净净的。这样的溪水流到农田里,庄稼才长得好;流到池塘里,小鱼才快乐;流到家家户户的水管里,大家才有水喝。我们要爱护小溪,不能把它弄脏了。
这些活动,不需要孩子能记住多少内容,主要目的是通过活动丰富孩子的生活经验,为孩子想象力培养提供良好的资源准备。
2.公园游玩。经常带孩子到公园游玩,引导他们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扩大视野,巩固已知的一些抽象概念。
推荐活动:公园。(提示孩子)公园里有许多游客,他们中有许多老年人、年轻人和小朋友,宝宝想一想,老年人该称呼什么(爷爷、奶奶)?年轻人该称呼什么(叔叔、阿姨)?小朋友该称呼什么(哥哥、姐姐、弟弟和妹妹)?有许多树木,它们有些什么种类呢?柏树、杨树、柳树、樱花树、桃花树、桂花树、梅花树、白玉兰树和枇杷树,等等。还有许多花:樱花、桃花、桂花、梅花、玉兰花、月季花和菊花,等等。(最后提示孩子)宝宝今天玩得多开心,不仅认识了很多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哥哥姐姐和弟弟妹妹,而且知道了很多植物的名称。
这样的活动让孩子在边玩边观察身边的景物的同时,不仅掌握了许多具象和抽象(称呼)的事物,而且巩固了已有的抽象概念(人物的称呼),为想象力的发展积累了资料。
孩子表象的积累越多,就越容易将相关的表象联系起来,这就是想象发展的过程。学前阶段,我们鼓励父母经常带孩子走向大自然,与社会接触,目的就是让孩子有机会丰富生活经验,在头脑中留下更多表象,为想象的发展打下基础。
四、在讲故事中培养孩子想象力
通过讲故事的形式激发孩子的想象力。讲故事是通过文字符号描述事物。许多东西,孩子并没有见过,即便是见过,孩子也没有复杂的概念建构和理性综合能力,最多是记住某种形象、特征。孩子领会文字叙述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想象的过程。如袋鼠、企鹅等许多并不常见的动物,他们会记住它们的特征,想象它们的形象,试着理解它们。以下是用讲故事启发孩子想象力的几种方法:
推荐活动方法1:巧设疑问法。
讲故事时,可以利用故事内容巧妙设置问题,促使孩子进行思考,调动思维的积极性。设置的问题要有启发性,难度要适中,适合孩子的身心发展的特征和想象力的特点。让孩子在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能通过思考做出回答。
推荐活动方法2:复述法。
听完故事之后要求孩子复述内容大意,既可增强记忆力,又可提高口语表达能力,不但能增强思维的完整性和严密性,而且能更好激发孩子的想象力。
推荐活动方法3:接续法。
有些故事听完以后让人感觉意犹未尽,孩子总爱追问“后来呢?”如果让孩子自己展开想象的翅膀把故事续编下去,他就一定会兴趣盎然。有些故事讲到要结尾时可以终止,让孩子根据前面的内容给故事续一个结尾。也可以只给孩子讲一半,让孩子根据上一半想象下一半的内容。
以上几种方法都可以很好地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好奇心能推动孩子想象的产生和发展。
五、在模仿中培养孩子的想象力
模仿,是人类最基本的学习手段,也是人类创造发明的基础。2至3岁是孩子模仿能力飞速发展的时期,也是培养孩子的想象力的最好时期。
用模仿培养孩子想象力的几种活动方法。
推荐活动方法1:制作玩具。游戏离不开玩具,给孩子的玩具并不在于它的价格,重要的是看它能否满足孩子想象力发展的需要。有时利用废旧物品和孩子一起制作玩具,往往能够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制作过程就是激发孩子想象的绝佳时机。
推荐活动方法2:捏橡皮泥。父母可以给孩子提供足够的橡皮泥,教孩子揉、压、卷、捏等动作,接着塑造各种人和物的形象。家长可适当给予指导,孩子刚开始学时,可先做些简单造型,如面条、筷子、皮球、饼干等;3岁左右的孩子,可教他们学塑胡萝、麻花、饺子、茶碗、糖葫芦、小兔、小鸭、苹果、柿子、飞机和坦克等复杂造型。
推荐活动方法3:折纸。折纸是一种很富有创造性的活动。折纸需要的材料极其简单:废旧纸张和剪刀。教会孩子对边折,对角折,四角向中心折,连续几次向中心折,双正方形折,双三角形折等,并在此基础上折成各种玩意儿。小一些的孩子可折钱包、房子、船和飞机。3岁左右的孩子可学折青蛙、鸭子、金鱼、手枪和裤子,等等。
推荐活动方法4:拼贴画。让孩子把一些零散的东西,如细绳、毛线、小塑料片、彩纸片、烟盒纸、包装纸、羽毛、树叶和贝壳等粘在纸上,不能用糨糊粘的也可用胶带粘。任孩子按自己的想象创造,怎么摆都行,最后构成一幅图画。
推荐活动方法5:想象字母。在纸上写下一些字母并运用字母的外形创造其他事物。如将大写的“M”当做骆驼,将大写的“B”当做蝴蝶的半边翅膀。让孩子自由地想象和创造。这个游戏锻炼字母辨认与记忆技能,激发想象。
六、在假装游戲中培养孩子想象力
假装游戏是训练3岁左右的孩子想象力比较好的形式之一。因为在游戏中,他们的想象力得到了充分发挥。他们把看到的、听说过的和没有看到的、听说过的,甚至是根本不存在的东西,在有限的空间、时间里,用言语、动作、表情和简单的道具虚拟出来。这样的游戏需要依赖适当的动作和语言提示。受思维发展特点的影响,孩子的想象更多依赖于感知形象,特别是视觉形象。在游戏中,如果没有可玩的内容或可操作的材料,就很难开展想象。动作可以帮助孩子感知眼前的事物,从而引出新的形象;语言提示能促进孩子想象的发生,能唤起孩子大脑中的有关形象。
假装游戏,不仅是孩子简单的虚拟,而且蕴含他们许多创新的元素。以下是假装游戏两种活动方法:
推荐活动方法1:“过家家”。一人或几人配合玩,活动中,一个孩子可以担任几个不同角色,这样更能发挥孩子的想象力。内容设置:妈妈做饭、洗菜、切菜和炒菜;爸爸一边唱歌,一边拖地板;孩子忙忙碌碌地收拾自己的玩具,一家人快乐地做家务。在游戏活动过程中,丰富不同身份可采取的互动。
推荐活动方法2:开公交车。一人或几人一起配合玩,一人担任几个人不同人物的角色,模拟不同人物的动作、语言和行为。内容设置:小喇叭:“天桥站到了,请下车的乘客注意安全!”一个老爷爷拄着拐杖上车,前面坐的一个小朋友主动给爷爷让座:“爷爷请坐。”爷爷说:“谢谢你,小朋友。”小朋友说:“不用谢!”在游戏中孩子同时要担任“小喇叭”、“老爷爷”和“小朋友”三个不同角色。
在假装游戏里,孩子们会把自己刚刚从这个世界里接收到的许多信息用于一个游戏之中,令人觉得不可思议。这是因为“儿童能轻而易举地将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结合为一个单独的思想”[3]。
七、在绘画中培养孩子的想象力
美术教育不仅能培养孩子的观察力与记忆力,更重要的是通过美术活动能很好地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绘画能更好地激发孩子内在的情感和想象。
2岁至3岁左右孩子的画,虽然还只是一些简单的线条,但画中含有简单的情节和丰富的想象。
推荐活动方法1:画白云。父母引导孩子认真观察白云形状,欣赏它们的变化,不给孩子任何结论,让孩子自己根据观察的结果画出自己想象中的白云形状。实践结果是:孩子的画有的像小狗,有的像帽子,有的像布娃娃,有的像小鸟,有的像花朵,等等。
推荐活动方法2:画太阳(3岁左右)。提示孩子:太阳形状像什么?引导孩子展开想象,自由发挥,并要求孩子给太阳涂上颜色。实践结果是:孩子的画有的太阳笑眯眯的,有的流出眼泪,有的还长着长长的两条腿;太阳的颜色有的是红色,有的是蓝色。问孩子为什么太阳有的是笑眯眯的?有的是流泪的?有的还长着腿?孩子回答:“太阳有时很暖和,我喜欢,它是笑眯眯的;太阳有时很热,我不喜欢,它哭的时候难看;太阳会走路,它早晨起来,晚上回家睡觉。”颜色为什么有的是红色?有的是蓝色?孩子说:“花丛中出来的太阳是红色的,树林出来的太阳是蓝色的。”孩子这样的“作品”,是观察以后产生幻想的结果。
幻想是想象的一个更高层次,是一种合理的想象,在学前期孩子的幻想是在从远离现实的幻想到接近现实的幻想发展的过程。合理的幻想正是创新的开始,也是想象的一个最高境界。
当然,培养和发展幼儿想象力的途径还有很多,这里仅仅列举七种供大家参考。只要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特征和幼儿想象的特点,就能科学地、系统地设计出更好更多的方案,对孩子的想象力发展有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爱因斯坦,著.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2]陈鹤琴,著.家庭教育与父母教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3]许立言,张福奎,编.创造学研究[M].上海:上海科技普及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