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孩子爱心及其教育的思考

2015-10-21 23:06杨仁敏
文教资料 2015年17期
关键词:教育措施爱心心理健康

杨仁敏

摘 要: 当今社会孩子的爱心缺失严重,这跟孩子生长的环境及教育方式有极大关联。就当前社会,家长方面对孩子的关心、重视程度不够,少了一份真正有意义的爱的教育,学校教师对孩子缺乏爱心,忽视心理健康教育。文章分析了社会方面对孩子爱心教育的影响,就孩子的心灵教育展开论述,然后对爱心教育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关有效措施等。

关键词: 爱心 心理健康 品德培养 教育措施

近几年中国湖南卫视推出了一档关乎教育的节目“变形计”,此节目大多讲的是城里富家孩子与农村贫苦孩子互换环境生活的实际体验,从节目中,大家能够明显看出农村孩子与城里孩子的区别,节目大多突出的是农村孩子的勤劳与懂事,而反映更多的是城里孩子的现代病。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物质条件的改变,当代孩子的成长问题层出不穷,从“变形计”节目中那些孩子所呈现出的现代病可以看出实际反映的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教育问题,一个心理健康不健康、人格不完整的孩子所表现出的便是上面所说的那样,并且展现在他人面前的,一种负面的社会病态。正是如此,更加凸显了教育的重要意义,教育是以塑造人为目标的,而且现代教育理念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关心人,培养人,要实现这一目标,社会、家长、老师对孩子的教育便责无旁贷,并且应该思考如何对症下药,让孩子变成一个有血有肉、有灵魂、有爱心的健全人,当然作为培养孩子成长的关键人物:家长和老师首先要有一颗爱心,并且用心以待。

一、孩子的爱心现状及缺失问题

1.家庭因素

如今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中处于中心地位,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整天都被爱包围着。而且现在的家庭经济水平有显著提高,孩子一有要求,家长有能力并乐意立即满足他们的需求,对他们过于溺爱,唯恐孩子受到半点欺负,委屈。孩子在家长的这种庇护溺爱下,形成了不少弱点,使得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只知道一味占有,不懂得付出,一味被爱,不懂得关爱他人,不懂得分享,任性,乱发脾气。这种不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不仅没有引导孩子正确成长,反而造成孩子心理发展的扭曲和爱心的缺失。家长本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庭本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庭环境、结构、教育方式和家庭成员关系直接影响孩子的爱心成长,家庭的教育观念和方法至关重要。家庭风气对孩子的爱心养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家庭的这种不正确的爱造成了当代孩子的种种现代病,以致爱心丧失,目中无人。

2.学校因素

除了家庭以外,孩子的其他时间大都是在学校度过的,学校便是孩子成长的第二个大家庭。即使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学校也开始转变课程设置,像品德教育课,心理健康教育课也在很多小学开展,但是受重视程度如何呢?受传统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影响,教师更多关注孩子的语数外主课成绩。其实,一些学校的心理课,品德课只是学校的一种“门面装饰而已”,心理课、品德课老师跟其他主要课程老师相比,课程实施效果不佳,学校领导重视度不高。学校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没有过多关爱孩子,没有在课堂上对孩子进行心理疏导。某些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没有对后进生进行心理关注,导致后进生更加厌学,心理脆弱。教育的核心是什么?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以人为本,培养健康人格,这是一切教育的最基本原则。学校培养孩子的爱心是为其他学科的教学奠基。

3.社会因素

信息时代,社会媒体、网络等除了使人们的生活更快捷以外,对现代儿童的身心健康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现在孩子们在家看电视时间长,不管呈现在面前的是好与坏,对于孩子来说都是很直观的视觉刺激,一些孩子还会模仿,电视、网络的消极影响对于孩子的情感培养、个性塑造有负面作用。孩子所处的社会环境、社会风气及周围人的文化生活形式,都影响他们的爱心成长。

二、对孩子进行爱心教育的措施

对孩子进行爱心教育是对孩子进行素质教育的一项奠基工程,对孩子一生的健康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为孩子的成长及步入社会做好准备。对于孩子的个性发展而言,没有什么比爱和亲情的需要更重要,爱无处不在,就看怎样给予孩子正确的爱,怎样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教育,并且怎样培养孩子发现爱,拥有爱心,爱他人。

1.做正确有爱心的父母

“人之初,性本善”,只要在孩子心灵播下爱的种子,就能培养出良好的品质。家庭是重要的“爱心”培育基地,父母就是爱心播种者。

第一,爱心培养从小抓起。营造有爱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在温暖有爱心的家庭中成长,时刻感受到父母对自身的关爱,从而使爱心在孩子心中萌生。第二,爱心需要榜样示范。父母良好的示范是最好的家庭教育,因为儿童有特殊的“天赋”倾向——模仿,那么孩子行为的习得更多来自家长,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因此,父母孝敬老人、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等,就能感染并唤起孩子对他人的关心。第三,时刻培养爱心精神。生活中处处都能体现爱,家长要时刻引导孩子的情感方向,联系生活细节,耐心地、不失时机地激发孩子的爱心,向孩子渗透爱的情感,时刻传递出正能量。长期如此,孩子心中自然会滋生爱心。

2.教师的爱“心”教育

学生是鲜活的生命体,教师在教授学生专业学科知识的同时,还要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人格塑造、情感培养,这是为最终实现教育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首先,教师是教学工程的灵魂工程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是对教师,对所有教育工作者的最高要求,即教育者不仅必须具有学科专业知识能力,而且必须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据此两点可知,教师自身的品德修养是进行教育的前提。只有教师的自身道德完善后,才可以有效帮助并培养学生的道德。一个拥有“爱心”的教师,才有可能对学生施加爱心教育与培养。一方面教师不再单单传授专业知识,而是作为一个爱心工作者给予学生更多关注、关怀与理解,给予学生更多重视,这便能使他们意识到自身价值的存在和必要,更能树立他们对生活和学习的信心。无论教师还是学生皆是尘世凡人,不是说谁都是完美的,每个人都有缺点和优点,课堂教学中老师不能区别对待学习成绩不同的学生,尤其是对待所谓的“差生”应该给予更多关注,改变以往的教育观念,不能再对差生持漠不关心甚至粗暴心态,而是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通过不同的教育方式,使之渐渐改变,改变以往的那种“恨铁不成钢”的想法,对其因材施教才是教师爱心的体现。教师的爱心教育和爱心示范能使学生获得深刻效果。并且同伴之间的榜样示范是实施爱心教育的一种有效方式,这就需要教师在班级里建立充满爱心,相处融洽的班风,布置充满情感的教室环境,使得学生在积极的环境下受到老师的正面引导与环境的熏陶影响,循循善诱,强化爱心的存在,培养学生的爱心意识。再者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这是爱心教育的一种体现,爱学生的心理,使学生有健康的心理状态,这是爱心教育的质的体现。课堂上多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的教育,心理健康是学生进行其他学科并且做人的基础,从青少年心理状态看,心理问题普遍存在,许多方面表现出向低龄化发展趋势,这些问题的成因可以追溯到他们的小学时代,儿童时代的教育是人一生中非常重要的阶段,当然作为这个阶段的施教者——教师必然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主体,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建立朋友合作关系,抛开傳统的“师道尊严”心态,转变自身角色,真正走入学生的生活中。及时发现学生的不健康心理或不良行为,耐心给予输导,让学生感受爱的体验,从而端正他们的不良行为。爱学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目的的最终归宿。

3.社会力量

社会是孩子们生活的第三环境,国人素质的提高对孩子的身心成长算是一种旁敲侧击的教育,同时大众媒体关于爱心的正面报道越多,孩子们在电视面前所接受的正面教育是最直接和易接受的。社会经常组织一些献爱心活动是培养孩子爱心的一项措施。

总的来说爱心教育不是单方面的付出就能够达到的,它不仅是一项持久的,而且是复杂的工作,不管是家长、教师、社会群体等都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责任,有义务,孩子是以后社会的主流,他们的健康成长与否直接关系到未来社会的道德素养的高低。没有健康的心理,就没有爱心的呈现。在对孩子进行爱心教育时,一是给予孩子爱心,二是培养孩子有爱心,三是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这样才有利于孩子以后的成长,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张明编,著.林崇德,董琦,主编.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9.

[2]谢占杰.论爱心及爱心教育[J].许昌师专学报,2000(1).

[3]中国洪泽[EB/OL].http://www.hongze.gov.cn/art/2011/10/

31/ar.

[4]百度知道[EB/OL].http://zhidao.baidu.com/.

猜你喜欢
教育措施爱心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爱心树(下)
为爱奔跑 爱心满满
爱心
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怎样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谈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
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