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性学习:让语文课堂更具生命力

2015-10-21 14:00范华
文教资料 2015年17期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教学策略

范华

摘 要: 体验性学习是对既往“接受性学习”的重大突破,是新课程改革下大力提倡的一种符合时代精神和当代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的教学观和教学方式。那么,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实施体验性学习呢?本文对阅读教学活动中的体验性学习进行理论与实践探索,以期解决阅读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还学生以主体地位,使学生享受阅读之乐趣。

关键词: 语文阅读教学 体验性学习 教学策略

美国著名学者维纳·艾莉指出:“我个人知识体系中包含大量对自己来说独一无二的体验和回忆。这些体验过滤了我知道的和理解的而形成独特的风格。”由此可以说,体验性学习实际上是主体根据自己的“理论框架”进行的一种开放的、自主的个性化学习方式。而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的体验性学习注重创设生动真实的情境,引导学生亲临实践,在亲历中生成“真切体验”,产生个性化见解,使课堂洋溢人文气息,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笔者认为,引导学生在阅读教学中进行体验性学习可以采用以下策略:

一、创设情境,激活体验

关注学生体验的学习,必然会重视能够引发情感体验的情境。创设情境,就是指教师采用多种手段创造一个和课文情境相类似的教学场景进行教学的方法。根据建构主义有关教学情境功能的理论,教师创设与课文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调动学生各方面感官,引发学生各种积极体验。由此看来,情境教学能有效促使学生进行体验性学习。

教师上课伊始,抓住引入环节,巧设体验学习的情境,调动学生情绪,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这里的情境包括小品表演模拟课文情节、人物形象评析、图像回放、开放性练习、大自然奥秘探索等,浓厚的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情绪体验,形成初步的概念和经验,有效掌握知识。

如教学《雷雨》前,笔者组织学生模拟课文情节进行课本剧表演,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机,学生自觉地将求知欲贯穿课堂始终,提高课堂听讲效率,有效保证其他教学环节的顺利进行。又如教学王羲之《兰亭集序》,笔者注重创设情境,首先多媒体课件展示王羲之天下第一行书作品——《兰亭集序》,充分感受书法的艺术美;其次告诉学生这部作品之所以能流传千古,更因为其内容表达上的文字美及哲学思想阐述上的高度审美价值。这种艺术美和思想美的高度融合,在笔者一个个问题情境中逐层展开、凸显,学生反复涵泳,咀嚼文字,调动自身情绪体验,逐渐品读出兰亭集会之“乐”后的“痛”、“悲”的深刻内涵,感受到作品抒发生命无常之感慨背后积极入世的人生观。

情境是体验的诱因,体验必定是在一定情境中进行的。心理学研究表明,越贴近生活的原型,产生体验的速度越快、体验的程度越深刻。生动教学情境的创设,能够唤醒沉睡于学生心灵中的各种经验,引起学生的新鲜感、接纳感和认同感,为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互动和师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情感渗透创造条件。

二、诵读品析,加深体验

诵读是实施体验性学习最有效的途径之一。课堂上,要让学生进行有情味的朗读、有思味的默读、有韵味的赏读、有深味的诵读。通过范读、齐读、分组读、美读、精读、品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充分感知语言材料,促进知识内化,陶冶情感,开启智能。在“读”中循路入境,与作品人物同行,与作者心灵同在;在“读”中体味文本的情理,领悟作品的内涵,感受心灵的震撼。

《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应重视语文熏陶感染作用……”这里的“人文内涵”包含汉语言本身丰富的人文因素。因此,语文阅读教学体验性学习要以教材为凭借,深入发掘教材中汉语言的人文内涵,指导学生在品析关键词句基本含义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深入体会,获得丰富深刻又富有个性化的理解。

如教学鲁迅先生的《呐喊自序》一文时,学会从品析关键词句入手解决问题,“好梦”——“寂寞”——“呐喊”。深化或细化阅读,扩充并丰富关键词在文中的具体内涵。由解读“寂寞”入手,进而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好梦”,由“寂寞”进而发出“呐喊”。明白先生的寂寞正是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毫无反应的悲哀。回应了他在文章开头提到的年轻时候做过许多梦,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由来。而这三个梦反映了作者的不断追求,这些人生追求又都是为了同一个目的,唤醒国民,改变祖国命运。可见,无论是最初的学医,还是后来的治文学、办《新生》,他都是为了实现自己强国救民的理想抱负。教师指导学生诵读相关重点段落,带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学生对文本的体验加深,逐步感悟出作者把小说集命名为“呐喊”的原因:是为了慰藉战友,使之不惮于前驱的呐喊助阵;是为了唤醒精神麻木、“熟睡”的人们起来抗争,而发出战斗的呼喊。

三、激发想象,丰富体验

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指出:“真正的艺术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象中的某种东西。”因此,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指导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积累,帮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对文本进行拓展性体验。

苏教版必修教材有一篇毕淑敏的散文《我的五样》,笔者曾设计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写出你认定的生命中最宝贵的五样东西,然后选择你生命中最宝贵的,按照顺序,依次删去其中四样,留下最后一样真爱。教师适时点拨:一是选取的五样一定是你的真爱;二要简要写出每放弃其中一项的理由。此时,课堂一片沉寂,学生屏气凝神,联想想象,积极思维,提笔疾书。写完后,教师从中选择富有思想意义的代表面向全班交流讨论。活动开展得富有成效,不少学生的人生选择既借鉴文本写法,又展现个人独特的人生观念和美好理想。学生在真爱的依次取舍中激发想象,走进文本,丰富并升华情感体验。

指导学生閱读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时,笔者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蕴涵的思想感情,课前同桌合作,用大家事先准备好的一块深色布条为对方蒙上眼睛。让学生自由活动片刻,尝试做平常轻而易举的小事:打开课本、起立坐下等。体验活动结束后,学生畅谈感受,教师再引领学生品读文本,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想象作者的物质世界和心灵世界是怎样的;充分体验作者作为一个集盲、聋、哑于一身的残疾人那种同情、关爱他人的崇高人格魅力和感人肺腑的情怀。

由此看来,学生对文本驰骋想象,不仅可以激发浓厚的想象兴趣、强烈的求知愿望和迫切的创造欲望,而且在想象中能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味到创造的快乐,从而自身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和发展。

四、鉴赏讨论,强化体验

新课标提倡的语文阅读是一个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阅读教学中,学生面对体验对象,也要经历一个整体感知——局部品味——综合鉴赏的过程。最后的鉴赏活动是对前两个环节的综合和升华,能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在鉴赏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将各种不同美感信息和情绪体验公之于众,这样不仅能开阔一些学生的审美视野,还可以弥补一些学生的审美缺陷,矫正一些学生的审美偏差。这种鉴赏讨论活动的展开,可以采取自由发言的方式,也可以选定专题定向讨论;讨论可以小组为单位,也可以班组为单位;目标可以单一,也可以多维。

高中阶段名著阅读教学不可忽视。笔者在教学《林黛玉进贾府》、《老人与海》等这样的作品时,引导学生结合文本内容及生活阅历探讨以下问题:回忆《获得教养的途径》一文中提到“每一位思想家的每一部著作,每一位诗人的每一个诗篇,过一些年都会对读者呈现出新的、变化了的面貌,都将得到新的理解,在他心中唤起新的共鸣”,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吗?这些体验说明了什么?

学生通过反复诵读,鉴赏感兴趣的语句,讨论明确:经典既是民族与人类文化的结晶,又是语言艺术的典范,代表一个时代人文和语文的顶峰,这些作品思想内蕴丰富,语言文字精致,像取之不竭的宝库。反复阅读经典作品,能促进人的精神成长,提高自我修养,提升审美追求。

为了深入理解这个问题,笔者还启发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经历畅谈。同学们结合自己从小至大所读的中外名著,谈了不同阶段的阅读会有不同的感受、收获。教师相机谈谈自己阅读名著的体会。如《史記》、《三国演义》等经典名著,青少年时代读这些书,更多的是被故事情节、人物打动,关注的是作品表层的内容,随着阅历的丰富,重新阅读这些书籍,就会从历史变迁、政治谋略、外交智慧、作品风格等较深层面解读。因此,不同人生阶段都能从中汲取营养,这就是经典的力量。通过学生鉴赏、讨论,教师点拨、提升,学生的思维深度与广度都得到了拓展,人生体验得到了强化。

语文教育应呼唤学生自主体验的回归。新课程教学以“人”为本,关注人文精神培育,要求学生借助多重对话、思想碰撞、心灵交流,通过阅读与鉴赏、体验与感悟、融合与升华发展思维水平,丰富语言能力,充实个体精神,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重视体验的阅读教学必将为学生提供一个丰富多彩、充满生机活力与创造魅力的阅读世界,必将使语文课堂相对传统接受性学习课堂更展示出勃发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沈建.体验性:学生主体参与的一个重要维度[J].中国教育学刊,2001.

[2]国家教育部制订.语文课程标准(高中)[S].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黄志文.让个性化阅读绽放光彩[J].广东基础教育研究,2009,9.

[4]杜尚荣.感悟教学研究述评[J].郑州师范教育,2012.

[5]伍文丽.在阅读中让学生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J].现代教育科学,2013.

猜你喜欢
语文阅读教学教学策略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舞蹈教学策略之我见
高中英语读后续写的教学策略
探讨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用好“留白”,扎实语言实践
“基础+自助”的“自助餐”
提升职业高职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