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设置问题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015-10-14 01:02李敏
科教导刊 2015年24期
关键词:问题设计课堂效率

李敏

摘 要 问题设置的合理性、有效性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之一。本文就通过问题的有效设置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进行了初步阐述。

关键词 生物课教学 问题设计 课堂效率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5.08.059

Reasonable Setup Questions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High School Biology Classroom Teaching

LI Min

(Tonghua No.1 Middle School, Tonghua, Jilin 134000)

Abstract The rationality of the problem set, effectiveness is one of the ways to improv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In this paper, through effective problem set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teaching has carried on the preliminary in this paper.

Key words biology classroom teaching; question design; classroom efficiency

1 问题提出背景

(1)师生互动性不强。目前,在很多课程教学中,灌输式教学仍占主要地位,教师只需要一支粉笔、三尺讲台及简单的教具,就可以实施教学,而学生们只能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灌输式教学的弊端是禁锢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受到禁锢,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它使本应鲜活的课堂变得枯燥死板。我们可以通过科学合理地设置问题串,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在思考之余学生还会提出相应的问题,可以带动全班同学来思考回答同学提出的问题,在“问问题—答问题—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效率,进而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2)课堂效率不高。教学过程中教师还是习惯于讲授课程内容,学生只是一味地被动接受知识内容,不善于主动地学习新知识、挖掘新知识,所以存在着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现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课改的重要方向和主要的突破口。课程内容是“应该教什么”,教材内容是“用什么来教”,教学内容是“实际教了什么”,教师在解读教材时,首先就是要弄清所教学科的教材中有些“什么”,以及这些“什么”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师要根据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新课程标准所设立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总体目标,从不同视角去理解把握教材的内容和结构,合理选择使用教材的策略和方法。

(3)教学方法繁多,令人无从入手。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途径,有效的课堂教学需要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实现。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方法百花齐放,除了传统的讲授法,还有学案导学法、自学辅导法、小组讨论法、实验探究法等。这些教学方法都是教学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研究和总结出来的,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中均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无论在哪种教学方法中,问题设置的合理性、有效性都至关重要,通过合理设置问题,才能逐步引领学生按照教师设定的情景进行下去,如果问题设置得不清楚、不合理,会让学生摸不着头脑,无从下手,就不能达到有效性教学,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会下降。

2 合理设置问题

2.1 要做到有意义的提问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习惯提出类似如下的问题:“生物体的直接能源物质是ATP对吧?”“能产生抗体的细胞是不是浆细胞?”等等。这样的问题实际上不是“问题”,仅仅是教师的口头禅而已,但学生会在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后会有一定的思考,可教师这时已经讲到下一个问题了,那么反应相对慢一点的学生就会跟不上,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课堂的教学效果也会下降,所以问的问题要有意义,要明确,比如上述的两个问题,可以这样问,“生物体的直接能源物质是什么?”“能产生抗体的细胞是什么细胞?”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让学生回答,这样才能保证所设置的问题是明确的、有意义的,为下一阶段的教学做好准备。

2.2 在恰当的时机提出问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尤其注意把握提问的时机。教师要尽可能挖掘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内容,并把问题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上,层层深入,在适当的时机提出环环相扣的问题,使学生的求知欲在问题设置的情境中不断得到激发,能主动探索新知。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探索创新能力,也有利于学科知识的整合。这种模式比较适用于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学习,从表象入手,层层递进,使学生在学会质疑问难的过程中,理解所学知识,进而实现知识体系的构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选修3专题2.2.2动物细胞融合与单克隆抗体教学过程中,可以在讲到“两个细胞融合后形成一个单核细胞称为杂交细胞”时提出问题:和植物体细胞杂交相比较有什么不同点及相同点?并以表格的形式展示给学生,然后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填写,然后进行小组展示,问题如表1所示:

表1

2.3 科学设计问题的顺序

问题设置的顺序应遵循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顺序不能颠倒,要由简入繁,由浅入深,用问题引领的方式,把学生的思维节奏掌握在教学计划当中,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教师充分掌握教材中前后知识的连贯性,掌握考试大纲中对本节内容的要求,全面把握教材,本学科从必修到选修的纵向联系,不同学科间的横向联系,这样教师才能有目的地提出问题,利用不断递进的问题设置来提高教学有效性,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积极思考并提出质疑。

在必修3第5章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的教学过程中,在设计问题讲解生态系统组成成分时,利用池塘生态系统设计问题如下:(1)池塘中除了生物之外还有哪些成分?(2)作为自养型的生物有哪些?(3)作为异养型的动物有哪些?(4)试想一下,池塘中各种动植物的尸体、粪便、残枝败叶到哪里去了?学生按照这些问题进行预习,会很容易接受所讲授的知识点,若没有一个科学的提问顺序的话,学生会觉得这些知识点是杂乱无章的,进而不知所措,抓不住重点内容,影响学习效果。

在选修3专题2.2.2动物细胞融合与单克隆抗体教学过程中,讲到单克隆抗体制备时,先提出“传统抗体的生产方法及缺陷”,同学很快就会从教材中找到答案,进一步提出“怎么解决传统抗体产量低、纯度低、特异性差的问题”,学生思考,这时教师给出单克隆抗体的概念,分析概念中的“B淋巴细胞与抗体的关系”,然后提出“如何生产单克隆抗体呢?请尝试设计一个实验方案?”通过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设计方案,然后其他组同学可以提出相应的问题,比如“怎样解决B淋巴细胞的增殖问题”等,通过全体同学的共同努力总结出单克隆抗体的制备方案。在这部分的教学中,学生能有效利用教师提出的问题不断地思考,还可以小组讨论的方式,集思广益,开阔思维,有效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能在不断的质疑中学习新的知识。

2.4 问题设计的有效性

教师在提出问题的同时,要考虑这个问题该不该问,应该怎样问,避免提出无效问题。在课堂上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教师提出一个问题,但没有学生愿意回答,可能是问题太简单了,学生不屑回答,还有一种情况就是问题太难了,学生不知道怎么回答,那么这个问题的提出就缺乏有效性,还不如不提。还要注意的是,提的问题不要太大,让学生不知道从哪个方面入手,所提问题要具体且有针对性。

在选修3专题2.2.2动物细胞融合与单克隆抗体教学过程中,讲到单克隆抗体制备的过程中,提问“如何大量生产单克隆抗体?请尝试设计一个方案。”这个问题抛出后,学生感觉问题太大,不知从何入手。所以,可以在提出问题后,再给出两个提示:“提示1:对B细胞进行细胞培养可行吗?提示2:我们所学的哪种细胞是可以无限增殖的?”这样就给学生提供了较为明确的思考方向,通过小组的讨论,学生就很容易回答出具体的设计过程了。

2.5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

教学中有些教师在提出问题后,要求学生马上作答,如果不是问题太简单,那么不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学生怎么能组织语言来回答问题呢?特别是一些问题串的设计,更要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来解决。如果问题设置过难,可以在开始时给少量的思考时间,然后给出提示,规划学生的思考范围,这样学生会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这样学生不但会积极思考,还会收获解决问题之后的成就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3 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反思和感悟

3.1 课前要准备充分

要想在教学中适时、适当地提出有效问题,就要在课前备课过程中潜心地研究教材、课程目标及考试说明,对问题的设计、提出时间、先后顺序都要精心设计,通过设计问题,教师要不断地模拟课堂教学,预设情境,不断地修改,设计出高质量的问题情境和最优化的教学过程,这样一来,教师可以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提高课堂效率,收获理想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在习题课中也要像讲授新课一样巧妙地设置问题,通过问题的有效性设置,能让学生在听习题课的过程中,将所学的知识系统化、整体化、网络化,逐步在心中构建出科学合理的知识网络,由点连线,由线成面,逐步巩固和提升教学效果。

3.2 课上要巧妙结合多种教学法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问题的有效设置,用问题引领学生思考,规定学生思考的宽度和广度,让学生的思维在教师预设的范围内跳跃,避免一些无意义的思考,浪费宝贵的时间。教师在巧妙结合多种教学方法的前提下,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有效提出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分析能力,切实提高了教学效率。

3.3 课后要及时反思

在课后,教师应根据课上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回答情况,及时对所提出的问题不断地进行调整,为今后的生物教学积累更多的经验。

问题式教学要适应新课程的标准,但也要注意不要走向另一种极端,即过分强调问题的提出。问题在于精而不在于多,问题串的设计要有连贯性和统一性,要做到有必要问才提出问题,没必要问就不要提问题。有些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对教材处理得不好,无论什么知识点,都要相应地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回答,偏离了提问的初衷。作为教师,我们要认识到教学法的核心是教“学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才是关键,而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好的问题设置能充分提高课堂效率,在教学实践中,合理设置问题,确保提问的有效性,有助于学生很好地学习教材中的知识,提高其双基水平。

猜你喜欢
问题设计课堂效率
高三化学复习教学中“问题导学案”的有效实施
对EEPO课堂问题设计的思考
精设计,巧提问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效率提升的方式方法研究
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效率的策略与方法
微课提问的设计:以一件获奖作品为例
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效率的有效措施
品德教学利用微课开展预学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