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路坦
摘 要: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存在几种突出的错误思潮。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利益格局复杂化以及全媒体时代新兴媒介的参与,为错误思潮的传播、发酵、流行提供了时代境遇。社会思潮在社会意识结构中承担的“中介”角色以及当下错误思潮在理论建构、传播载体、受众聚焦等方面的改良,很大程度上造成公众对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信任缺失和认同危机。文章从社会思潮的功能和错误思潮消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方式入手,分析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思潮的本质,对抵制和瓦解错误思潮对社会成员的思想侵蚀,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错误思潮;意识形态;社会思潮;话语权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15)04-0102-05
全媒体时代的到来,打破了传统媒介垄断下的传播模式和舆论格局,社会成员在信息获取和意愿表达上更加平等、自由。反映在意识形态领域,突出的表现就是社会思潮多元化。这些思潮中既有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爱国主义以及集体主义等为代表的主流思潮,通过统领社会公众意识、凝聚民心,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蒸蒸日上;与此同时错误思潮也沉滓泛起,从不同领域与主流意识形态争夺话语权。面对新的思想文化环境,必须激浊扬清,抵制错误思潮的消极影响;务必正本清源,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这不仅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人心向背,关系社会安定和政局稳定,更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一、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突出的几种错误思潮
(一)新自由主义思潮
作为现代西方资产阶级右翼主流思想,新自由主义思潮在全球化大潮激流的冲刷下广散枝叶,俨然成为国际性政治社会思潮。新自由主义思潮派系繁多,观点不尽相同,但归纳起来政策主张主要表现在:一是主张经济贸易自由化。倡导“自由自发”原则,反对国家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和影响,要求尽可能缩减政府活动限度;二是宣扬私有制经济优越性,摒弃一切形式的公有制,认为私有制经济才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唯一动力,筹措在社会主义框架下施行私有制;三是主张市场化,尽市场之所能,通过市场机制实现对资源的有效利用、充分就业和经济均衡。当今,新自由主义思潮已对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展开攻城掠地之势,是对我国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影响极大的错误思潮之一。
新自由主义思潮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它在本质上是垄断资本主义根本利益的发言人,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占领国际市场提供社会心理、理论支持和政策主张,是垄断资产阶级在全球攫取资源、获得巨额利润的意识形态工具。这主要表现在:新自由主义在经济制度上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公有制,鼓吹“私有制优越论”,倡导的私有化理论影响公众对我国公有制主体地位的认同,为美化私有制经济政策夸大社会矛盾,抹黑、丑化中国近代史,误导我国社会公众的改革观;政治制度上大肆宣扬西方的自由、民主、人权,围绕议会制、多党制来诋毁、抨击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秉承的理想抱负和政治信仰;鼓吹个人利益至上消融我国的集体主义价值观,享乐主义、个人本位、奢侈挥霍的价值观念极大地影响青少年的生活态度。
对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基本观点我们要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从经济学层面来讲,新自由主义思潮中作为一般市场机制的观点,例如货币政策的制定、产权制度的改革、压缩政府开支以提高政府效率等对激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力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是,其诸如绝对市场化、绝对自由化、全面私有化的观点必须高度警惕和坚决抵制。抵制新自由主义思潮包含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对我国社会成员思想观念的侵蚀,当务之急要厘清经济体制转型与社会主义本质的关系,阐明我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从而坚定我国公民的社会主义信念。
(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于20世纪80年代后诞生,萌发于前苏联。当时正值我国从以政治为导向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急剧转型期,这种风行一时的政治思潮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广为传播蔓延。历史虚无主义的主要特点是披上“学术”的外衣,竭力诋毁传统、捏造历史、抹杀革命,给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以及改革开放的历史扣以子虚乌有的罪名。通过“重评汗青”,嘲弄中国近现代史是一个“路子走错”、“领袖选错”和“政策犯错”的时期,在污蔑党和国家历史环节上,历史虚无主义影响不小。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割裂甚至对立起来,以古非今,从而否定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历史本原,抹杀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丰功伟绩,以达到改天换日、瓦解取代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目的。
“虚者,模糊歪曲也;无者,抹杀消除也。”[1]仅从字面来解读,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居心昭然若揭。内容上打着“理性思考”、“汗青重评”、“范式转换”的旗号,实则锁定攻击近现代中国革命史;在形式上,作为否定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政治思潮,历史虚无主义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传播方式更加隐蔽,危害性、迷惑性更大。一方面历史虚无主义借助影视作品、通俗历史读物、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进行传播,对历史移花接木,用断简残编以点概全,并戴上学术的假面来骗取大众的信赖和认同,从而掩饰政治企图,淡化意识形态色彩。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社会转型加剧,思想领域改观渐长,社会成员的认识更加多元化、个性化;在突出个性张力的今天,新理论与非主流见解更容易受社会成员的青睐。现代人在面对现实问题时的焦虑与抱怨使人们倾向于认同、接受否定现实的理论观点,对于反传统、非主流的言行易于包容接受或不置可否。
客观而言,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观点并无学术价值,割裂、否定、丑化社会主义与我党历史的目的在于全盘否定党和社会主义制度。“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灭人之枋,败人之纲纪,必先去其史;绝人之材,湮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2]22要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侵蚀,必须坚定对中国近代史的自觉自信。纵观历史长河,在农民运动、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此起彼伏,各种纷繁思潮竞相展露的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枕戈待旦冲锋陷阵,吹响新民主主义主义革命胜利的号角,奏起社会主义新中国的乐章,打牢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根基。从政治上看,历史虚无主义的蔓延消解主流意识形态,埋下了群众与党离心离德的隐患,阻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需要高度警惕、坚决抵制。
(三)民主社会主义思潮
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出现于19世纪初,是资本主义的改良理论。恩格斯辞世后,社会民主主义在考茨基、伯恩施坦的影响下便开始逐步退化。随着二战结束,发展中国家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运动的兴起,资本主义国家不得不采取优化社会福利等措施来缓和社会矛盾,“瑞典热”风行一时,大肆宣扬“从摇篮到坟墓”的民主社会主义模式。尽管今非往昔,但民主社会主义的主张仍然是试图改良资本主义来延缓膏肓之病,不过是站在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框架内的黔驴之技。民主社会主义思想上倡导多元化的世界观,实质上遵守的是资产阶级实用主义和折中主义的思想体系;政治上,强调政治民主和政治多元化,实行议会制、多党制,归根结底实行的是资本主义制度范围内所能容纳的民主;经济上,鼓吹经济繁荣和国家福利,美化以私有制为基础的混合所有制;国际关系上,主张国际缓和,积极牵线对话合作,关注国际社会和平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如核武器、生态环境,霸权主义等。
民主社会主义作为资本主义改良主义思潮,“以充当‘资本主义病床边的医生和护士自诩”[3]。改革开放以来,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为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的蔓延提供了土壤,推崇者别有用心地宣扬“中国已经踏上了民主社会主义道路”等荒谬的论调,主张抛弃马克思列宁主义,将民主社会主义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消解淡化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政治多元化”和“多党制”主张,混淆了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阶级属性和维护功能,迷惑社会成员放松思想警惕,减弱我国公民的政治认同,撼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特别是利用新媒体和网络写手宣传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福利待遇,展示“资本主义优越论”,瓦解我国公民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削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
(四)普世价值思潮
普世价值思潮近年来日益为人们所关注,俨然成为网络、报刊上的高频词汇,一度攀上学术界的热门论题。普世价值思潮的核心是将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下的和平、博爱、公平、自由、民主、人权等价值观看做人类社会中共同追求的“普适价值观”,但凡涉及国家社会的革故鼎新,都要参照普世价值的标准尺度进行,昭显极强的政治意图。普世价值思潮的矛头直指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与民主政治建设,利用话语霸权推崇西方价值观和基本制度,强调区分姓资姓社实属多余,缘于西方社会特别是美国文明具有“天生的优越感和使命感”。普世价值在编造西方民主一经产生就具备了普世意义的同时,抹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编造我国改革开放是向资本主义价值回归的表现,将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归功于借鉴西方社会中的民主、平等等普世价值,从反对党的领导、敌视人民民主专政到污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凡是中国道路秉承的核心制度和理念均是普世价值思潮的标靶,概莫能免。
普世价值思潮秉持的是资产阶级价值观,是西方霸权话语打着人类文明的旗号弱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阴谋,目的是为了消解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普世价值的拥趸竭力营造“淡意识形态”的氛围,强调不必进行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区分,披着伪善的外衣输出西方核心价值观。从理论上说,世界上没有一模一样的两片叶子,同样不存在走标准模式而一劳永逸的政治发展道路。若存在可以跨越一切阶级、适用于所有社会形态的“普世价值”,就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与江湖郎中手里号称包治百病的狗皮膏药无异。反观之,即使是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鉴于国情和民族差异,在政治理念和制度模式上同样需要区别对待。价值观的普适性和普世价值观不能混为一谈,要辩证地看待人类一切文明成果,避免全盘西化和盲目排外两种极端态度。
二、当代错误思潮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冲击
(一)社会思潮作为“中介”环节影响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
从社会意识层面来看,社会思潮在整个社会意识结构中扮演“中介”的角色,是沟通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的桥梁[4]。社会心理是一定时期内,在特定民族、社会阶层中对社会成员的生产、生活以及思维方式起指导作用的日常思想意识,表现为社会成员的情绪、感觉、习惯、愿望、信念和道德情操等,是没有经过系统化、逻辑化整理的感性的社会意识。思想体系又被称作意识形态,主要包含了政治理论、法权观念、科学、艺术、道德、宗教、哲学等内容,是具有明确规范的系统化的社会意识。社会思潮本身具有相对独立性,虽然以社会心理为要素并且受制于意识形态,但相较于社会心理更加理论化,相较于思想体系则更加日常化,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两个范畴兼而有之,起着承上启下的中介作用。社会心理作为思想体系最初的动机和材料,缺乏理性因素,是日常意识和直接经验的反映。社会思潮由于抓住了社会心理中理性的脉搏,捕捉到思想的光辉,从理性层面思考社会最新动态,因此呈现出社会成员的理论思维水平,相较于社会心理,是理性因素递增的过程。社会思潮形成后,其中理论的闪光点激发职业思想家进一步挖掘推进,凝练升华为系统化的思想体系。社会思潮作为社会意识发展链条当中的环节,反映了社会意识由低级走向高级的过程。
社会思潮在沟通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方面发挥了独特的桥梁作用,一经产生便会对特定阶层社会成员的精神生活和行为导向产生显著的影响。虽然社会思潮不是作为主导的社会意识,但是具有引领思想观念、调节民众心理、影响价值导向以及凝聚民心民意等功能。特别是在一个民族国家处于社会转型期或面对重大时代主题背景下,蓬勃向上的社会思潮往往顺应时代要求,整合社会舆论,调适社会心理,与社会发展相辅而行;晦暗反动的社会思潮则蒙蔽民众的心智,腐蚀社会成员的思想观念,蛊惑人心混淆是非,与社会发展背道而驰。错误思潮一旦萌发,往往采取批判社会现实,召集社会力量反对生活现状的方式来干扰社会秩序,扭曲人们的价值观念,这不仅会影响到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把握,而且当错误思潮的数量和强度达到一定水平时,会直接或间接地起到扭转局面的作用。
(二)错误思潮争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
首先,当前盛行的错误思潮着重经营“理论性”,大打“学术牌”。一种社会思潮能够在思想的沃土中抽枝发芽,都具备理论体系这颗“种子”,没有理论支撑的社会思潮如同丝萝失去乔木,难以为继。从20世纪后半叶到21世纪初,新自由主义思潮、民主社会主义思潮以及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等不断完善理论建构,影响力逐渐增大为人们所关注。如新自由主义思潮建立在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其中关于一般市场机制、货币政策以及产权制度等理论有其科学合理性,使得这些错误思潮在意识形态方面呈现出“学术性”;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脚步,各国各民族自身发展问题的民族性越来越低,而全人类性越来越高,错误思潮的关注对象也由个体转向群体甚至是站在全人类高度去建构理论,使受众不止局限于学术界,在广大社会成员中也能引发共鸣,受到关注,与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争夺社会成员的思想阵地。
其次,以新传媒做助推器争夺话语权[5]。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传播媒介的受众逐渐被新兴媒介所吸引,特别是网络媒介,因为方便快捷、低门槛进入,时效性强、参与度高,成为社会成员获取信息、分享资讯、表达意见的重要渠道。手机、平板电脑等数码产品的发展,使微信、微博等自媒体终端的使用更为便捷。新兴媒体在为社会成员浏览信息提供前所未有畅通全面体验的同时,也为错误思潮扩散提供了载体和平台。错误思潮抓住网络媒介,特别是微信、微博等自媒体平台,利用这些社交工具覆盖面广和裂变式高传播速度的特点,渲染炒作自己的理论。网络可以让天各一方的人们联系起来,也可以让毗邻而居的人们天各一方。由于新兴媒体大多具备让用户选择浏览偏好的功能,使用户在信息的获取上呈现出假象“繁荣”,实则更加孤立。一旦关注到与主流相悖的言论,更难听到正确的声音。而且在网络世界中,信息资讯交错纷杂,增加了受众探究信息真实性的难度,也降低了受众去伪存真的积极性。错误思潮利用新兴媒介的这些特性,用虚假图片或嫁接事实等手段来营造图文并茂的“真实感”,批判社会现实,炒作自己的理论,冲击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
第三,聚焦社会矛盾,破坏党群关系,干扰主流意识形态价值导向。由于我国社会目前正处于深刻转型时期,社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出现为实现整体利益目标而暂时性的局部利益受损,因此突发事件和群体事件在所难免。在关系到社会民生、市场调控、腐败官僚、环境污染等与社会成员日常生活相对密切的方面时,更容易引发社会舆论,形成群体性意见。一些错误思潮抱着唯恐“天下不乱”的态度,利用在新媒体环境下受众难以考证信息真实度的弊端,采用“移花接木”等手法,选择性地为社会成员提供信息,以偏概全、断章取义,影响公众的价值判断;着力抨击政府行为中存在的不足或政策中的漏洞,在突发事件中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处理方案进行恶意对比,削弱公众的民族凝聚力,削弱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
最后,错误思潮围绕特定群体进行渗透来争夺话语权。错误思潮通过完善理论建构,利用新兴媒体为载体进行传播的过程中,对受众中的青年群体进行重点侵蚀。青年群体可塑性强,感性思维往往大于理性思维,而且是新型媒体的集中受众,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主要用户,也是网络空间的活跃群体,更容易接触到各种社会思潮。错误思潮针对社会热点,用“学术观点”、“理论研究”作势进行煽动性宣传,通过大学课堂、学术论坛、学术文章等形式传播,借助新兴媒介的炒作来争夺受众。从这一途径来看,青年群体首当其冲。而以大学生为代表的青年群体则是当前与未来传播社会思潮的中坚力量,如果被错误思潮占据头脑,必然影响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接纳和理解。
三、当代错误思潮弱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原因分析
(一)民众思想多元化
当前,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及社会结构巨变,打破了以往利益主体单一的局面,不同的利益群体催生多样化的利益要求,利益诉求差异化直接导致观念思想、道德伦理、价值评断标准的不同。由此,呈现在社会成员个体上是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明显增强,反映在思想文化领域,打破了曾经相对同一、均质的思想体系。先进的和腐朽的,理性的和浮躁的,温和的和尖锐的种种思想意识共存于思想文化领域已然成为常态,为错误思潮的传播提供了肥沃的生存土壤和广阔的传播空间。错误思潮针对不同的阶层群体宣扬自己的观点论断,争取受众扩大影响范围。思想多元化一方面可以激发社会活力,迸发出属于这个时代的最强音;另一方面对社会安定和政治稳定注入了暗流,引领社会思潮任务的艰巨性和紧迫性也凸显出来。社会成员思想观念的多元化为腐朽思想的渗透提供了便利的社会氛围,一些杂音、噪音时常出现,误导人们的思想认识,动摇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干扰社会成员的主流意识形态信仰,降低国家政治体制权威在民众心中的认同度。因此,如何保证社会思潮百花齐放、求同存异,使思想和智慧充分涌动奔流,如何避免错误思潮的糟粕腐朽论调趁虚而入,如何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增加民众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得尤为重要。
(二)社会转型期催生的消极思想
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在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出现一系列“并发症”:表现在利益分配不均、贫富差距扩大、下岗失业、弱势群体、贪污腐败、道德沦丧……;物质生活丰富的同时存在精神生活的匮乏,高档奢侈消费的同时存在温饱无继的穷困,理性分析现状的同时存在浮躁的以讹传讹,等等。市场经济追求效率和效益,逐利的过程缺乏坚定的理想信念,随之而来的就是道德滑坡,金钱崇拜、权钱交易、享乐主义以及极端利己主义。这些问题不仅严重影响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同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悖,为错误思潮的发酵提供了温床。错误思潮利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利益与道德之间的摩擦,借机诋毁、否定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政治教育、政治指导等功能,宣扬马克思主义“过时论”,鼓吹资本主义制度“优越论”,使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产生种种怀疑,削弱了民众对社会主义的认同感,动摇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以达到淡化、边缘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目的。
(三)网络空间为错误思潮提供了催化剂
网络媒介扩大了错误思潮的影响范围。网络媒介具有多种载体形态,发布者或传播者利用网络来扩散话语、观点时,其转播渠道相较于传统媒体而言更加多样化,加之载体之间的互联性,传播半径成倍增大;随着微博客、社交工具等自媒体平台的发展,观点或资讯一经发布即可在第一时间被获取、转发并传播开来。错误思潮以此为载体,实现了理论观点在短时间内引发讨论达到峰值从而形成强大话语权。由于网络话语空间相对自由并且视觉匿名,是政治异见甚至政治攻击的观点肆无忌惮的跑马场,因此网络媒介中的错误思潮攻击性更为明显。在传统思潮领域,知识分子作为传播者理性程度高,有较为严格的话语和观点控制,但网络媒介中主体多元化,受众积极化,错误思潮的间接传播者是大量的非知识分子阶层,也就是普通民众。普通民众对于错误思潮了解不够、缺乏辨识,出于体现个人张力或者仅仅为了获取关注进行传播。虽然呈现出一派全民参与、生机勃勃、百家争鸣的景象,但这种活力中暗藏了冲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暗流,无疑不利于社会主义建设。
(四)传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的局限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主流意识形态始终保持蓬勃发展的态势,在意识形态建设过程中不断深化认识、革新思想观念、优化话语体系,真正做到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个开放的体系去丰富发展,与时俱进地指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但同时看到,在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工作在话语体系、监管方式、宣传方式、引导方式、能力建设等方面仍存在多方面的问题。互联网目前已经成为各种思潮传播的主要平台之一,是国内外敌对分子与主流意识形态争夺思想阵地的战场。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如何扭转部分政府程式化宣传教育的局面,如何在网络海量信息中及时发现并且有效防止腐朽反动言论,如何纯洁党政队伍,为社会公众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做好表率,如何提高抵御西方社会意识形态渗透能力,如何打造百姓喜闻乐见的主流意识形态媒体等必须提上日程。只有清醒地认识到这些问题,切实解决这些问题,才是赢得这场战争的兵法所在。
参考文献:
[1]梁 柱,龚书铎.警惕历史虚无主义思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2.
[2]龚自珍.龚自珍全集:第一辑[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22.
[3]徐崇温.如何认识民主社会主义[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0(4):71.
[4]梅荣政.用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52.
[5]赵金广.论当前多样化社会思潮对我国思想领域的影响[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134.
责任编辑 任浩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