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伟
摘 要:俗话常说:“纲举目张”。知识的学习也是如此,在每一个科目里,都有其各自的核心理念。就像是在学科知识体系整体中的“纲”。在这之中把握住了核心理念,也就可以做到“提纲挈领”,在整体上可以增加对学科中知识的理解。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如何把握这个“纲”呢?笔者认为,我们应该仔细学习国家的教学大纲,制订预习提纲、细化中考考纲,从这“三纲”入手,把三维目标统一起来、让教学内容更加丰富、使教学方法更加灵活、让学生积极的参与教学活动、把教学反思积累起来,进而提高生物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新课标 高效教学 教学难点 中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7(b)-0127-02
“2011年版”初中生物学课程标准较之于之前的版本有一些变化,如:规范了标准的名称,重申了“科学课”的课程性质;精选并表述了50个重要概念,修订了课程的12项具体内容;增加、删减和改进了19个活动建议;细化了评价建议;微调了学习目标的说明。其修订具有三个特点:(1)基于持续、广泛和深入的研究;(2)凸显和传递重要概念;(3)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而且用50个核心概念将整个初中生阶段的全部知识串联起来,以点带面,使得整个知识的体系更为立体。
生物对于初中生来说,是一门较为新的科目,由此,学生对于其概念的理解则显得比较重要。对于教师来说,应做到启发学生在课堂的学习中能够做到理解其中的核心概念,从而将整个知识体系建构起来。但是在平常的课堂学习中,会因为教学时间有限,就没办法对核心概念进行更为深刻的讲解,所以我们只能将核心概念融入课堂中,利用有限的教学时间进行高效果的教学。
结合自身几年的教学经验,以及各位前辈的指点,笔者制定了以下的教学工作措施。
1 研读课标,分析教材
初中生物课标综合考虑了学生发展的需要、社会的需要和生物科学发展的需要三方面,选取了十个一级主题:科学探究,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物与环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生物圈中的人,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生物的多样性,生物技术,健康地生活。每个一级子课题又不同情况地分散到教材各单元中。课标倡导要面向全体学生,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当成宗旨,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当成重点,以此来促进学生改变学习方法—— 变被动式学习法为主动探究式学习法当成突破点,教材要适合学生的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反映生物学科新进展及其在社会中的广泛应用。
2 规范用词,落实三维目标
有效的课堂教学必须是在有效目标的引导下实现的,但是有效目标的设计应该在教师利用手中综合教学资源的基础下完成的。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是:知识和技巧、过程与采用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提倡学生怀着积极有效地心态来参与探索活动,在学生的持续发展处着眼,老师应该处于教学过程的时候,不仅仅作为“导”和“启”的角色,这是制定教学目标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在开办的一系列的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启发学生按照拥有的知识与经验,确定学习的任务,逐步形成教育学习的三维目标。
3 分析核心概念,突破教学重难点
3.1 抓准关键词简化概念
在概念中,有某些字或者词语是能切中概念要害的,起到限制或者定位的作用。这便是关键词。看准了关键词语,便就能领悟到了核心概念的真正内涵。假设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有机统一的部分。在这样的理论里,带有关键性词语,便是“整体、一定、生物与环境”这些词语[1]。
3.2 分析理论概念的内涵以及其外延
概念都有其内层涵义(内涵)和外延,即其涵义和适用范围。生物学理论概念的内涵是说能反映生命特征和生命体的活动规律的本质特征;外延是指内涵所适应的范围和条件,是生物学概念反映的总和。准确的体会理论的内涵和外延,并建立相应的概念体系,是掌握概念的首要条件。假设真核生物:像酵母菌、青霉这样具有真正的细胞核的生物称为真核生物。在这个概念里,内涵是完整的细胞核,外延是所有具有细胞核的生物。像病毒、细菌这些只有DNA,没有真正细胞核的生物就不是真核生物。
3.3 正确划分广义上的概念和狭义上的概念
在广义上是从普遍的角度来阐释事物的根本特性。概念在广义和狭义上,大部分是根据理论概念的外延来说明的。同一个概念,假如外延部分比较大,那便是在广义上的概念。相反,就是在狭义上的概念。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时常遇到的是广义上的概念,假如遇到的是狭义的概念,也需要加以区分。举个例子,在狭义的概念里,染色体一般是说真核生物的染色体,蛋白质和DNA组成的是真核染色体,细胞分裂时期,这种染色体呈棒状,而在细胞分裂间期,呈细丝状的则是染色质。这样的结构原核生物是没有的。但是在必修二教材“基因工程及其应用”一节中把“质粒”定义为:存活于许多细菌以及酵母菌等生物中,是细胞染色体外能够自主复制的很小的环状DNA分子。那若细菌是原核生物,那它怎么会有染色体呢?因此这里讲的染色体,就是在广义上的染色体。在广义上的染色体,是一种超螺旋结构,能够主导生物的主要性状核酸分子。
3.4 弄清概念中的模糊词语
概念是人类在认识过程中,从感性认识进而上升到理性的认识,把所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特点抽象,并且总结,而不是包括了全部的属性。故而,在理论概念里,经常会出现一些像是“主要、一定”以及“大多数”这些模糊性的词语。在理解分析概念的时候,一定要把一定的思维空间给学生留下,让学生学会思考。这样提出问题后,让他们思考,通过查找书籍材料的方法把问题解决;在另一个方面,恰当的时候,给以学生指点帮助,从而指导学生能把知识的模糊点弄清楚,像是“基因”这个概念,它是指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2]这里的“具有遗传效应的”就是一个模糊词语,意思是还有“不具有遗传效应的片段”。像这样的地方就应该给学生澄清,因为在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上,不能理解DNA上的片段有多方面的作用,通过教师的补充和引导,让学生对于这个概念能有一个更为全面的认识。
3.5 比较学习相似概念
在生物学中是包括许多比较相像的概念,因此记忆起来会混淆。假设把这些概念一一比较,在其中找出它们相同和不同之处及联系,这样不仅记忆起来变得容易,而且也不易忘。假设:基因重组和基因突变。两者相同的地方是:都是可以遗传的变异,为自然选择提供了原始材料。不同的地方:(1)从结果上来比较,基因重组产生了新组合、新基因型,基因突变产生了新基因。(2)从变异频率看,基因重组产生的变异频率高,是变异的主要来源;基因突变产生的变异频率低,是变异的根本来源。(3)从基因结构看,基因重组没有改变基因的结构,基因突变改变了基因的结构。
3.6 与旧概念互相联系,从而形成新的知识网络
在新概念的学习时,应该有针对性的把旧概念温习,并注意强调其中新旧概念的关系,启发学生把已学过的概念合成体系。概念一旦体系形成,学习的知识才会有条理。这样不但能巩固了旧知识,而且能帮助学生学习理解新的概念。比如:在学习“生态系统”这一概念的时候,需要和前面学到的生物圈的概念相联系,对二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一一对照,这样能学习新知识的同时,也温习了旧的知识,前后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网络。
4 凸显核心概念,进行有效提问
“问”是由古至今教学过程中都必不可少的环节。“问”的目的不在于“答”而在于“启”,早在春秋时期,中国教育的鼻祖孔子就精辟地表述了启发性原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笔者认为要有效提问,必须认真做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4.1 课前,围绕核心概念设置好相关问题
有效提问必然是有规划、有针对性的提问。因此,课前应根据教学目标、课程内容和教学进程,尽可能命制覆盖核心内容和教学整个过程的多层次的问题。
4.2 根据问题的思维机制,落实提问
问题提出后,学生对所给问题信息的收集、处理、反馈等的思维过程如下。
倾听问题─分析、理解问题─构思组织语言─口头表述─再思考并修正。
其中,“分析、理解问题、构思组织语言”与“口头表述”阶段,学生的任务分别是明确问题指向、建构解题思路并组织答案、将头脑中的答案用语言表述出来。如果学生发现构思组织及答案表述有问题,将进一步思考并尝试修正答案。以上过程的每一阶段,都需要时间。因此,教师提问时,提出问题及学生回答问题后必须停顿,提供时间让学生去思考、组织和反思。
4.3 根据回答,有针对性的进行评价式的反馈
教师按照学生的答案,提供适合的反馈评价,不然提问的教学价值就会被很大削弱。适当的评析能够让学生启发斯文,引起学生下一步思考的兴趣,采用这样的语言进行追问:“你是怎么得出结论的?”“你为什么这样认为?”等等是有效果的行为。
4.4 及时进行反思,修正或改进教学行为
课堂提问在很大程度上是教师所预设的,其合理性、有效性都需通过课堂教学去检验,这就需要教师对课堂提问进行反思评价。
课堂是教师实现“高效教学”的主要场地,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利用好这四十分钟,还要在课前课后花更多的时间来充实这四十分钟,充分的利用我们周围的各种教学资源,如:模型、挂图、电子白板、一体机等等将我们的教学内容更直观、生动的呈现在学生的面前。总之,学无止境,教也是无止境的,我们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探索更完善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朱正威,赵占良.七年级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19.
[2]朱正威,赵占良.八年级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