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莉等
摘要:在高质量幼教师资培养机制探索基础上,佳木斯大学学前教育专业作为学校“卓越教师”培养试点,进一步提出“以幼教发展为中心,协同培养卓越幼儿教师”的目标,明确了卓越幼儿教师协同培养机制的探索方向,并从卓越教师招生、教学团队组建、模块课程选择、实践教学管理、课程资源生成、培养质量评价、信息平台建设等七方面提出改革与建设方案,以期在树立自身发展方向同时,为其他高校相关专业师资培养提供一定借鉴。
关键词:卓越教师;师资培养;协同培养
为深入推进教师教育改革与创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国家倡导培养卓越人才的号召下,佳木斯大学积极进行了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筹备与开展。学前教育专业作为学校“卓越教师”培养试点,历经一年半的时间,在高质量幼教师资培养机制探索基础上,进一步调整为对卓越幼儿教师协同培养机制的探索,并确定了“以幼教发展为中心,协同培养卓越幼儿教师”的发展目标及其相关改革方案。
一、早期高质量幼教师资培养机制的探索
作为黑龙江省首批开办的学前教育专业,历经3个五年计划,通过多方合作探索,先后经历了从独立培养到合作培养、再到协同培养的三个幼教师资培养阶段,初步完成了我校高质量幼教师资培养机制的探索。
第一个五年,本专业获得了初步发展,初步确定了专业培养目标与特色。但是专业的开设虽然考虑了地方发展的需求,却没有真正与地方政府进行深入的交流与合作。比如,培养方案的修订虽然考虑了当时幼教发展的特点与趋势,树立了“双语”特色,但是对多方面的意见征求不足;学生以校内的、课堂上的学习为主,理论学时偏多,实践学时偏少;虽然有教育实习,但是时间过于集中、短暂,且教育实习基地数量少、类型单一,学校和实习基地的沟通与合作不足,多以指导教师派送与实习基地领导接收的简单形式进行,缺乏进一步的交流与合作。因此,我校高质量幼教师资培养机制探索初期的显著特点是“以本校为中心,独立培养为主”。
第二个五年,本专业获得了迅速发展,专业建设加强了与地方的合作,根据地方发展需要进一步明确了特色培养。比如,综合教育见习、教育实习基地的信息反馈、托幼机构的招聘条件与结果分析、地方幼儿教育的发展需求与全国幼教的发展趋势,尤其是毕业生多方面的信息反馈,全面修订了本专业的培养方案,并进一步确定了本专业的特色。即以 “基础理论+专业技能+艺术特长”为专业特色,力图培养专业理论扎实和专业技能娴熟、既有升学能力又有广阔就业前景的满足本地幼儿教育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幼教师资。因此,我校高质量幼教师资培养机制探索中期的显著特点是“以地区发展为中心,合作培养为主”。
第三个五年,本专业获得跨越式发展。在全国幼教发展良好势头带动下,本专业坚持秉承传统与联合探索并举。虽然高质量幼教师资培养是以地区发展为中心,但是探索的广度不断增加,涉及到培养方案修订、生源二次选拔、师资梯队组建、实践基地更新、课程资源丰富、联合研究开展等多方面的内容,逐渐在互惠互利基础上,通过共同培养本地学前教育发展所需高质量幼教师资,初步建立了高质量幼教师资培养体制,并进一步为全国幼教发展输送高素质人才。因此,本阶段我校高质量幼教师资培养机制探索初步表现出“幼教发展为中心,协同培养为主”的特点。然而,本阶段的探索虽然涉及面较广,但尚有许多问题的探索仍停留在表层,对一些细节性的问题考虑不足,因此,这还仅仅是高质量幼教师资协同培养的开端。
二、卓越幼儿教师协同培养机制的展望
基于目前高质量幼教师资培养机制探索的经验与问题,结合当前我校卓越教师计划以及一些学者对协同培养机制的探索,我们进一步将改革与发展方向明确为“卓越幼儿教师协同培养机制”的探索。与此同时,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的颁布进一步肯定了我校幼教师资培养改革方向。我校“卓越幼儿教师协同培养机制”的探索主要是在上述探索基础上,努力实现“以幼教发展为中心,协同培养卓越幼儿教师”的目标。即广泛调动地方幼教机构、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以及我校幼教专业师资的积极性,充分整合校内外多种资源优势,共同培养适应当前幼教发展需要,以及具有持续发展能力的德、才、能兼备的优秀幼儿教师,并在此过程中建立学习研究共同体,促进幼儿教师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进程,推动幼教管理科学化进程,进而带动幼教事业的整体发展,真正实现幼教专业学生与幼教专业教师、幼教一线教师、幼教管理以及幼教实践同步发展,真正实现幼教师资培养与幼教事业协同发展。基于这一探索目标,本专业在总结前期探索经验与问题基础上确定了七个改革与建设重点:
(一)卓越教师招生机制改革与建设
首先,在以往的幼教专业招生计划内进行二次选拔的基础上,进一步尝试在教育大类招生计划下,扩展生源选拔范围;其次,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介绍幼教专业与就业前景,吸引优秀生源就读幼教专业;再次,成立由幼儿园教师、幼教专业教师以及教育行政管理人员组成的选拔小组,加强入校后二次选拔力度;最后,结合本校实际情况,系统全面地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职业倾向以及从教潜质,进而遴选乐教适教的优秀学生攻读幼教专业,从而推进本专业多元化招生选拔改革。
(二)教学团队组建机制改革与建设
整合优化校内外教师资源,诚邀幼教机构、教研机构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德才兼备、才能兼具的优秀教育工作者,一方面到我校担任兼职教师,另一方面在原有工作岗位担任实践指导教师,全程参与卓越教师的培养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全方位实行双导师制,即学生入校学习一段时间后即通过专门的专业、课程与导师介绍,定期与学长学姐经验交流,有组织地到幼教机构实地参观与教学观摩等多种途径,根据自己的兴趣与初步的职业规划,进行校内与校外导师的选择,并由校内外导师共同指导完成学业。与教学团队组建机制配套实施的还包括“兼职任教”“岗位互换”“挂职实践”“顶岗工作”等机制。如在多方意见协调一致的基础上,鼓励本专业教师深入幼教机构、教研机构和教育行政部门进行学习与锻炼,一方面有助于加强对幼教一线工作的了解,加强教学与科研的理论联系实际;一方面有助于将先进理念带入幼教一线,提升一线工作人员的理论水平。endprint
(三)模块课程选择机制改革与建设
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建立可供学生自主选择的模块化幼儿教师教育课程体系。该体系改革计划主要由我校教务部门组织实施。首先,委托有关专家组织开展相关问题调查研究,提出初步模块化幼儿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方案;其次,广泛征求有关专家、学院领导与教师以及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幼教机构一线教师意见,并反馈给有关专家;最后,根据意见反馈,有关专家进一步调整、修改、完善课程方案,之后提交给教务部门进行评审,通过后,即由教务部门发布实施。在模块化课程建构机制改革中,我校始终坚持模块式引导、自主化选择、实践性导向的三大原则,力争构建公共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师教育课程比例合理、结构优化、理论与实践高度融合的课程体系。
(四)实践教学管理机制改革与建设
实践性导向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势必将实践教学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首先,须要建立稳定的教育实践基地,一方面须要确立定期性教育实践基地,即可以定期开展集体教育见习实习;另一方面须要确立非定期性教育实践基地,即可以根据教学须要随时开展教育见习。其次,须要设定阶段性教育实践目标,一方面便于学生把握实践重点,一方面利于学生实践考核,进而确保实践成效。再次,须要确立标准化教育实践规范,对“实践前——实践中——实践后”全过程提出明确要求,一方面便于学生自我管理,一方面便于实践基地与校方集中管理。最后,须要制定明确的教育实践导师选拔与评价标准,一方面须要综合考虑教师教龄、文化程度、职称、指导实习经验以及教学实践经验,一方面须要考虑实践具体目标,进而确定合适的实践地点与指导教师。
(五)课程资源生成机制改革与建设
通过学生教育实践与专业教师的“兼职任教”“岗位互换”“挂职实践”“顶岗工作”等活动,以及幼教机构教师、教研机构和教育行政部门工作人员工作与兼职任教搜集和积累经典案例,通过影像等多种方式记录保存,并组织专家小组进行案例分析、交互式讨论、多角度解读,并进一步开展相关教科研活动,不仅可以解决幼教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还可以建立课程资源案例库,进而提高实施教育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可以根据需要,适当调整培养方案,增减有关的选修课程。如有困难,则可以通过讲座或报告等形式进行相关问题的学习与交流。
(六)培养质量评价机制改革与建设
基于传统的学生综合质量评价,本专业拟进行以下深入评价改革。首先,明确评价标准,即结合本校实际,综合社会各界培养意见,制订卓越教师培养标准。其次,明确评价主体,即专业学生、专业教师、幼教机构教师、教育行政部门工作人员等协同培养部门与人员均可参与评价。再次,明确评价制度,即试行卓越教师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制度,在个人及各部门的综合评价基础上整合意见与建议,进行培养质量汇报。最后,明确评价结果,即将质量评价结果作为调整协同培养方案主要依据。除上述短期培养质量评价外,尝试建立长期培养质量评价机制,即通过毕业生定期与不定期信息反馈,准确把握并及时研究分析毕业生就业状况和供需情况,进而调整专业课程设置与评价标准,增强培养的适应性和针对性。
(七)信息平台建设机制改革与建设
为了提升师生信息素养和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的能力,本专业拟利用学院教育技术学专业优势,建设教育信息平台,初步包括理论平台、实践平台、影像平台、互动平台以及研究平台等5个子平台。理论平台主要是将有关课程改革、教育研究、儿童研究、学习科学、心理科学、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进行及时发布、交流与学习。实践平台主要是结合实践教学管理进行建设,包括基地建设、目标要求、导师简介、评价标准等有关实践教学管理相应内容进行分享,并进一步探索教育实践现场指导与远程指导相结合的新模式,同时包括课程资源案例的建设。影像平台目前主要是凭借我校微课等改革,鼓励教师与学生将精品课程、幼儿园优秀案例、幼教实习、幼教新闻等制作成微课,进行共享和交流。互动平台包括多方师生在理论与实践学习过程中的问题交流与探讨,是其他子平台资源重要来源与生成平台。研究平台是在其他子平台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不同类型、不同级别的教科研课题平台,包括本科生毕业论文,鼓励协同教科研开展,及时分享教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1]朱莉,马丽枝,任广红,等.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结构的理论探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2).
[2]马健生,张弛,孙富强.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 造就卓越教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经验[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10).
[3]朱莉,马丽枝,等.高质量幼教师资培养机制的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2015,(8).
编辑/丁俊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