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云虹
(黑龙江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150080)
研究生群体的教育质量问题是提升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探究研究生群体中存在的不稳定性是解决研究生群体教育质量问题中关键的治理场域。克服研究生群体的不稳定因素,前提是针对先前研究生群体管理中普遍存在的弱不确定性规避管理,长善救失,通过构建克服研究生群体不稳定因素的制度框架,提升研究生群体管理的标准化程度,为提高研究生群体的教育质量,提出切实可行的治理对策。
研究生行为主体的主观心态,群体所在的社会网络的作用和情境的影响是研究生群体不稳定因素产生的重要诱因。具体的行为表现包括:在就业压力与学业倦怠的影响下,有的研究生迷惘于贪多,有的迷惘于求少,有的学生把学术看得过于容易,有的学生失利在遇到困难就停滞不前。对研究生学术荣誉的强化不足,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是规避本科就业难的权益之举。“胸怀未来,兼济天下”的信仰和“舍我其谁”的责任感的缺失,以及对思想政治教育和党团组织的向往淡漠。同时,在畸形的竞争意识下,大学生不断发生的摩擦及出现的毒杀室友案,暴露出寝室安全的问题。
先前的研究生群体管理是一种弱不确定性规避管理,很少强调制度的规范化,标准化程度较低。由于制度的弱不确定性,使对于不稳定因素的控制和规范无法强化于研究生群体之中,导致研究生群体的不稳定性得不到有效的管理,因此,应以“制度之上的自由”克服不稳定性,将制度嵌入研究生群体的管理中。格兰诺维特开创的嵌入性分析为群体制度的形成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这一命题为构建克服研究生群体不稳定因素的制度框架,以及提高研究生群体管理的标准化程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同时,制度嵌入性研究的深入也拓展了研究生群体不稳定因素的治理空间。
探究研究生群体不稳定性管理的制度嵌入性,须要把握制度嵌入性与群体管理的内在连接性,对两者的关系进行分析,推演出适用于研究生群体不稳定性管理的嵌合维度,把制度嵌入到各个管理维度之中,形成研究生群体不稳定性管理的制度框架。
首先,制度一经形成便具有一定程度的惰性,这种相对稳定的特性,也是制度的一个基础特性,而这一基础特性为群体管理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提供了一个稳定的支撑。其次,格兰诺维特强调对管理维度进行合理化解构,确立群体管理的嵌合子维度,从而建构起制度嵌入群体管理的整体性分析框架。在这一制度框架中,个体要受到所在的社会网络和情境中所能得到的结构和资源的帮助和限制。同时,由于人在行动中的重要性和结果的偶然性,因此在制度建构中,这种制度的嵌入性也是弱嵌入性。因此,通过制度嵌入性与群体管理的内在连接性的分析,针对研究生群体不稳定性的诱因,可以推演出制度与研究生群体的嵌合维度,即制度的行为主体、社会网络和情境。
首先,制度的行为主体是群体管理制度构建的“有效支持者”。嵌入性分析的一个重要维度就是行为主体的弱嵌入性,研究生作为制度的行为主体,其主观态度的社会化程度是制度嵌入性的一个重要嵌合点。格兰诺维特认为主观态度处于低度社会化和高度社会化之间,行为主体才会兼顾群体制度与个体利益,其行为的弱嵌入性最易显现出来,对主体行为不稳定性的规避作用最明显。
其次,社会网络是群体管理制度传播的“有效传递者”。格兰诺维特提出,与管理制度的实施与取代信任的方式不同,社会网络是可以直接产生信任的。社会网络包括人际关系、人员流动、资源配置和信息传递,有效的管理制度实际上是嵌在真实、运作的社会网络中的,管理制度的建立要以社会网络为前提。建立在社会网络之上的管理制度更具稳定性,对群体行为的不稳定性更具克制和调节作用。
再次,情境是群体管理制度形成的“有效形塑者”。格兰诺维特认为制度被情境所塑形,制度嵌入性过程中,正是这种具体情境给予了个体行动以主观能动性,形成制度构建的偶然性。加强情境建设是制度形成的重要依托,包括:群体文化,成员关系,影响力和内聚力等,在制度的形成中更具建设力。因此,建立克服研究生群体不稳定性的管理制度,须针对研究生群体不稳定性的诱因,从制度的行为主体、社会网络以及情境这三个嵌合维度入手,构建应对研究生群体不稳定因素的制度框架。
首先,贪多求少的心理克服机制是运用压力管理和调节策略,对研究生群体的不稳定性不要过分敏感,教师应有心理承受能力,帮助学生对学业压力和倦怠情绪进行调节。管理学业压力,并不是要将其彻底消除,而是把学业压力控制在一个最佳水平和状态之下。敏锐地察觉学习过程中的压力、正确分析和合理缓解学业压力、控制个体心理压力的水平,可以达到保证学习质量,克服研究生群体不稳定因素的目的。
其次,把学习看得过于容易的心理克服机制是增加学业的竞争性和中期淘汰机制,提升对专业及外语成绩的要求。充分挖掘研究生群体的竞争机制,也可以有效保证研究生行为主体的努力强度、方向和坚韧性始终处在一个适当而正确的水平上。
首先,学校是研究生群体社会网络的主要载体。学校应为研究生提供充分的学术信息和资源的支持、合理比例的导师设置、信任的学术氛围和反映研究生学术科研成果的绩效评估与奖励体系,这对于激发研究生群体学术科研的动机和行为、提高学术科研绩效、克制研究生群体不稳定因素具有重要的支持作用。
其次,导师是研究生群体社会网络中的参照性群体。导师的一言一行对研究生个体的认知和行为都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因此,导师应该把自己视为研究生群体中的一员,让研究生个体感到自己对他们来说很重要,并具有参照性,同时以身作则、对待学术严谨自律,从而引导和规范研究生群体的行为,遏制不稳定因素的滋生。
再次,同伴是研究生群体社会网络中的另一重要因素。在研究生群体的同伴关系中,存在一种同伴导向心理,其核心在于对同伴的遵从,要强化良性从众行为,对不稳定行为加以抑制和惩处,以防止其他同学模仿。另外,利用非正式团体以及非正式团体中的“意见领袖”的影响对从众行为加以正面引导。在研究生群体中,挖掘“领头羊”的同伴导向作用,发挥其正面积极的影响力,以此来克制研究生群体的不稳定性。
研究生群体不稳定性的一个主观因素就是作为知识分子社会责任感的缺失,对自身价值、科学良知和社会反馈持一种淡漠的态度。应切实加强学术仪式建设,开学典礼、党团活动等提高群体凝聚力的仪式活动不能荒废。充分挖掘研究生群体的主观能动性,提高研究生群体的学术荣誉感和社会使命感,对于克制研究生群体的不稳定性具有重要的能动作用。
[1]胡仕勇.制度嵌入性:制度形成的社会学解读[J].社会经纬理论月刊,2013,(3):157-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