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数学课堂“导学案”教学模式的思考

2015-09-10 07:22管德军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15年1期
关键词:合作探究导学案教学模式

管德军

[摘   要]导学案,顾名思义,强调的是“导”与“学”。 “导”指的是引导、指导;“学”则指的是学生的主动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导学案实际上是用来引导学生学习的一种工具,强调的是在教师的主导下学生的自主学习。“导学案”既是教师的教案,又是学生的学稿,它把“教”与“学”有机结合在一起,把学生的有效学习作为教学设计的具体要求,更具有科学性、实效性。

[关键词]导学案;五步学习法;合作探究;教学模式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开展和推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呈现出了崭新的面貌。课堂上打破了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探索知识的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的备课形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从过去主要备教师怎样教,到现在备学生怎样学,因此“导学案”应运而生。

因为教师面对的是小学生,导学案要尽量简单明了,一般过程有以下环节:导学内容与目标、课前导入、自主探究、集体交流、达标测评和梳理巩固、课后反思。下面谈谈笔者进行“导学案”教学模式研究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明确导学的内容与目标

导学内容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是什么,在教材的第几页。导学目标的表述要准确、具体、简洁、全面,要明确写出本节课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通过一定的学习活动后,学生的知识、能力或情感实现改变。导学目标的表述应有利于学生在学习时对导学目标的把握与评定,要将一般性的目标具体化为可观测的行为目标,要说明学生在学习后能学会什么,达到什么水平,教师预期学生行为改变的结果,充分发挥导学目标的导向作用。把导学目标看成“导学案”的灵魂,看成每堂课的方向,看成判断学生学习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提高教师教学素养,夯实教学功底,精心确立导学目标,打造高效课堂。

二、通过课前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上好一节课导入是关键。课前的导入在每节课程中虽然只有短短几分钟,或许只几句话,然而这几分钟或几句话,所起的作用却很重要。成功的导入,能创设情景,营造气氛,调动情感,激发兴趣,引发思考。课前导入还能融洽师生关系,营造和谐气氛;能激发学生的潜在意识,引发学生表现欲;能让学生的注意力更集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导学案”的课前导入主要包括课前情境导入、铺垫练习导入。针对新课内容,紧扣学习目标,设计一些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笔者在设计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的导学案时,采用了实验情境导入法。先跟学生们讲“乌鸦喝水”的故事,然后提问:乌鸦为什么能喝着水呢? 为什么要放若干块石子? 教师演示实验:两个同样的烧杯中相同高度水面放入大小相同的两块石头,观察,说明什么? 取出石头后,再放入大小不相同的两块石头,观察,说明什么? 只有石头在水里才有这种现象吗?你还想到了什么?此时已完全激起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为后面的自主探究起了个好头。

铺垫练习导入,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必须联系以前的旧知识时,就有必要设计一些课前练习,为顺利学习新知扫除障碍。如在《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百分数实际问题》中,学生必须会解方程,但如果仅仅是让学生去解两个方程,又会使学生对学习后面的知识失去兴趣。于是笔者设计了两个方程,把全班学生分成两组,比赛解方程,看哪一组解得既快又准确,这样不仅让学生复习了解方程,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的根本任务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以往“填鸭式”教育模式,学生只能被动地学,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难以得到发展。因此,旧的教育模式必须更新,新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主体的教育模式必然形成。“探索是教学的生命线”,数学教学应成为学生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天地,这就需要展现学习的过程。虽然小学生还小,但是仍应重视探索精神的启蒙。教师应该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创造条件,鼓励探究,允许失误,增强学生自信。教师应该更多地提供探究的情境,促进学生增强探究的意识,尝试探究的过程,体验探究的快乐,培养探究的能力。

合作探究是教师引导学生探索、研究新知识,培养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主要环节。在教学时,教师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与点拨,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主动探究,相互讨论分析,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揭示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学会相互帮助,尤其是为学困生提供了更多的课堂实践机会,实现学习互补,增强合作精神,提高交流能力。

如在教学《圆柱的体积》时,先出示三幅图: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然后让学生说出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接着让学生猜想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最后提问: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验证呢?学生又马上投入到了探究的过程中。

1.展示交流

在学生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各个小组要对探究的结果进行交流,教师引导各小组提出不同想法,鼓励发散思维,并且做出评价,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这种汇报,一方面为较多学生创造了代表“集体”的机会,开展有竞争的合作;另一方面将小组共同的认识成果转化为全班共有,能激发创新,拓展思维,最后抽象概括,揭示出本质。如在教学《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时,由于有了前面充分的探究,在展示交流中,学生为了比较两个不规则的图形的面积大小,汇报了四种比较的方法,使整个课堂精彩不断,高潮迭起。

2.达标测评

达标测评其实是对学生的掌握新知情况的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能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为此,教师不但要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再创造”,而且在组织练习时要不断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努力使学生把全部创造潜能释放出来,卓有成效地组织学生进行“再创造”。

3.梳理巩固

世间万物都是唯物而又辨证地存在着,有头便有尾,有始便有终。课堂小结对一堂完整的数学课教学来说,必不可少,而且至关重要。教师在备课时应从教学目标出发,充分掌握教学中的情况,设计好小结的内容、采用的方法,并针对教学内容实际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抓住知识要领,突出重、难点,明确注意事项。课堂小结的时间往往不多,因此,要力求简约、高效,对于教学内容取其精华,高度概括,准确简明,借助语言艺术的力量,完整地体现美感。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方法,揭示知识间的纵横联系,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达到深化知识的目的。同时,要求教师发掘教材的内在因素,精心设计,使学生急于求知,为下节课的学习作好铺垫。

4.课后反思

每一份导学案后面应留有空白,让教师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在导学案上填写教学心得。经验+反思=成长,没有经过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意识性不够,系统性不强,它可能只能形成肤浅的认识,并容易导致教师产生封闭的心态,从而不仅无助于而且可能阻碍教师的专业成长。只有经过反思,使原始的经验不断地处于被审视、被修正、被强化、被否定等思维加工中,去粗存精,去伪存真,这样经验才会得到提炼、得到升华,从而成为一种开放性的系统和理性的力量,唯其如此,经验才能成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力杠杆。

当然,并不是每一份导学案的环节都是千篇一律的,根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实际的不同可以进行删改与调整。作为教师,只有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不断进行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才能摸索出一条新颖、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新路子。

责任编辑   潘中原

猜你喜欢
合作探究导学案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高中政治课“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初探
撑一支竹篙 向更深处漫溯
浅谈如何提高导学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效性
有效提高农村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探索
构建优质高中数学课堂,实现活力教学
初中生物学案编写的一些心得
“等待”让学生拥有更多的出彩机会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