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轶星
教育的本质是为了促进儿童的发展,使儿童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在日常的学校教育教学中,只有为学生创设了与社会生活情境相类似的学习情境,学生已掌握的知识与技能才有可能迁移到生活情境之中。“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教师应该思考的是:如何通过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同时,课程标准提出“综合性学习”的要求,旨在通过“综合性学习”加强语文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协调地发展。
语文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而课外阅读能使语文变得更丰盈。在我们的课表上,每周都有一节“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用作学生的阅读课。一年级时,由于学生的识字量有限,几乎每堂课都由我来给学生“读书”,绘本、成语故事、寓言故事,学生们在“听”的过程中渐渐喜欢上“课外书”,班级里也形成了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学生的识字量突飞猛进。于是,新学期初,我便在思考如何充分利用每周一节的课外阅读课,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注重学生“读写”能力的培养。
案例一
师:同学们,每个学期的第一课,课本老师就会为我们提出新的要求。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课本老师希望这个学期,你们可以养成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
生:勤于朗读背诵,乐于课外阅读。
师:像老师这样把话说完整:课本老师希望我们能——
生:课本老师希望我们能“勤于朗读背诵,乐于课外阅读”。
师:是啊,“勤”就是“勤奋”,要求我们多读多背;“乐”就是“快乐”,在读课外书中收获快乐。老师发现,我们班爱读书的小朋友可多了。午餐后,很多小朋友都会拿出自己心爱的课外书,安安静静地坐在课桌前看书。的确,只有静下心来才能真正领略到文字的魅力。有些小朋友也爱看书,他们经常翻翻这本,看看那本。假如请他来推荐课外书,就犯愁了。其实,书需要我们慢慢品味。猪八戒吃人参果,可就尝不出味道来了。小朋友,你能为他们出出主意吗?应该怎么读书呢?
生1:一本一本地读书,读完一本再读另一本。
生2:读完书,可以自己做一张读书卡。
生3:读完一本书,应该知道这本书讲的是什么。
师:小朋友说得有道理。首先,要一本一本地读,不能虎头蛇尾;也不能这读一点,那读一点。读完后,可以自己动手做一张读书卡。每一张读书卡都是自己读书的成果。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为自己制订一个读书计划吧。
分析与反思:低年级的孩子读课外书,带有很强的随意性。不少家长反映,孩子看课外书就是随手翻翻。几天过去,没有了新意就会换另一本。这种不良阅读习惯一旦养成便难以纠正。针对这样的现象,我打算利用开学第一课,和孩子们制订学期读书计划。学生根据自己每天的阅读量制订读书计划,老师给予适当引导。我建议孩子们每天至少专心读30分钟课外书,阅读20至30页较适宜;为他们提供书目,建议他们每两周读完一本纯文字课外书。同时,也请家长参与孩子读书计划的制订。孩子们因为有了爸爸妈妈的帮助,制订的读书计划更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在后续的执行过程中,更要发挥家长的督促作用。通过这样的计划制订,使孩子们有了明确的目标,初步树立了做事有计划、有条理、有始有终的意识。
案例二
广播里传来了上课的音乐声,孩子们不约而同地从书桌里拿出课外书,悄悄地打开,大家很有默契地轻轻翻着书页。而我,和孩子们一样,坐在课桌前静静地读自己心爱的书。教室,从未如此安静,时间仿佛静止了。悠扬的下课音乐打破了这份宁静,40分钟因为有书的陪伴,流逝得如此之快。这就是每周五下午第二节——孩子们和我最喜欢的课外阅读课,我们用阅读结束一周紧张而快乐的学习生活。
分析与反思: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相信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认同:身教重于言传。
每天午休时间,我就会在教室里看书,边看书边做笔记。孩子们有时会围在我身边,问:“老师,你在看什么书啊?”“老师,为什么你看书的时候还要写字呢?”有时会随手翻翻我的书,露出惊讶的表情:“老师,你看的书比我们厚多了!”“老师,你的书有那么有趣吗?每天都能看到你在‘苦读’啊!”“这些是我的专业书,书里有专门对付你们这些小家伙们的武林秘籍,我当然要专心致志啦!”对于那些午休时间就能静心看书的孩子,我从不吝啬表扬。渐渐地,我发现午休时间手捧书本的学生越来越多了。我和孩子们约定,每周五下午第二节的课外阅读课我们一起看书。在这段时间里,我们一起在文学世界中翱翔。
阅读是需要场所的,阅读的场所和我们阅读的乐趣、情绪、专心度有极大关系。老师要以身作则,发挥榜样作用,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孩子们在这样一段专属自己的阅读时间,不受打扰,读自己爱读的书,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能体会到读书的乐趣,潜移默化中养成阅读习惯。
案例三
10月最后一周的周五下午第一节课。孩子们带着满满的期待坐进课堂,参加每月的“阅读小明星”评比和“好书推荐会”。这节课上我拿出之前和几个孩子一起制作的手抄報,请完成手抄报的孩子给全班同学读自己的“读书笔记”。
“哇!”当孩们看到布局巧妙、插图精美、字迹工整的手抄报时,发出这样的感叹声,他们如同欣赏艺术品一般陶醉其中。我悄悄地打开课件,示意他们保持安静,以微课形式向他们展示从一张空白的A3纸到设计版面、绘制插图,从排版的初稿到推荐人认真誊写,从黑白画面到涂色美工,最后成品。“孩子们,这就是制作一张手抄报的过程。老师相信每个小朋友都能完成。老师读过你们的九月读书卡,发现你们特别会读书。有的小朋友能完整地叙述故事,有的小朋友读完书懂得不少道理,还有的小朋友通过读书学到了不少知识。你们个个都是读书小明星。”孩子们连连点头,一番鼓励的话语给了他们信心。“老师这次挑选了其中一些小朋友的读书卡,为他们设计了手抄报的版面,请这些小朋友誊写自己的读书笔记,我们一起合作,给大家带来了我们班级第一期的读书报。小朋友们,你们想想制作一张自己的手抄报,在班级里发行?”孩子们的回答是肯定的,从他们响亮的回答声中,我能感受到那份自信。
“老师老师,我不会画画,怎么办啊?”“老师老师,我写的字不好看,会不会影响美观?”“老师老师,我感觉我写得不够好!”……一个个问题冒出来,刚刚鼓起的士气转眼就开始低落了。“没事没事。你们瞧,这些精美的小报是老师和小朋友们合作完成。小朋友们也可以寻求爸爸妈妈或者小伙伴的帮助。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老师也会请爸爸妈妈和我们一起完成。好吗?老师给大家准备了A3纸,小朋友可以利用周末时间绘制自己的手抄报。在下个星期的阅读课,期待看到小朋友自己的报纸。”孩子们小心翼翼地收起我发下的A3纸,仔细地对折好,放入文件袋中。
分析与反思:维果斯基认为,儿童的许多真正重要的“发现”产生于有技能的老师和新生的合作或协作及交谈情境中。老师要善于发现并准确把握孩子的“最近发展区”,为孩子们搭建“支架”。如果我们能根据孩子当前的状况给予恰当指导和鼓励,那么他们将更容易获得新技能。因此,在制作读书报的活动中,首先要为孩子们示范。利用午休时间,我带领几位孩子一起制作读书报。在此过程中,我承担了排版和美工的工作,指导孩子认真誊写文章。借此向其他孩子们传达这样的信息:你也具备这样的能力。其次,鼓勵他们充分发挥特长,主动寻求帮助。有些孩子字迹工整美观,誊写的工作就由他完成;有些孩子绘画能力强,完全可以胜任美编的工作。再次倡导亲子合作。我将制作好的小报作为范例发布在班级网站,同时对小报制作做简要说明,为家长帮助孩子完成制作提供了参考。家庭学习的经验为儿童接受学校教育奠定了基础。父母指导性参与随时能给孩子所需的支持。同时,父母参与孩子的成长过程,相信能给孩子带来更多认同感。
课外阅读作为语文课的延伸,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设计制作读书手抄报的活动初衷是希望通过活动,能紧扣年段目标,全面协调发展孩子“听说读写”的能力。当孩子们爱上阅读,写下自己读到的故事,说说懂得的道理,制作工整的手抄报,这些技能就得到内化,为实现从课堂到生活的迁移打下良好基础。
阅读是一种生活。无论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豪气,还是“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委婉,正是在阅读中,孩子们得到了情感的熏陶、审美的提高和知识的积累。
参考文献:
[1]张秋平.浅谈对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思考[J].学周刊B版,2010(6).
[2]刘梅.语文课外阅读有效策略探讨[J].文学教育(中),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