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琼
摘 要: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在教会学生学习的同时,更多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可以从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反思,以及加强数学知识与生活现象的联系等方面入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 个性化学习 反思 全面发展
传统的数学教学使得学生的学习方式单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得知识的机会;对书本知识、运算和推理技能关注较多,而对学生学习数学的态度、情感关注很少;课程实施过程基本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意味着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是学生身体、智慧、态度情感、价值观和社会适应性的全面提高与和谐发展,是学生而不是传统的学科内容和价值观决定学校的课程和活动,强调学生的自由,强调学生的创造性,重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探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和手段,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这就要求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把书本知识与学生现实的经验积累联系起来,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趣味横生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愉快和谐的氛围中主动、积极、轻松地学习知识,发展能力,提高兴趣。通过创设合理的、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情境,可以把枯燥的知识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出来,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并掌握,进而达到提高学生思维水平、发展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
兴趣是推动学生求知的强大动力,学生只有对所学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自主探究、专心学习。在学习新知时,教师根据学生年龄特点,通过说话、游戏、讲故事、猜谜语等形式,为学生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因此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教材的编排,从学生生活实际引入,让他们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他们在轻松、自然的情境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如在引入“余数”概念的时候,我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对11个小球进行分堆,要求不管分成几堆,每堆都要一样多。在分堆过程中,学生的思维相当活跃,在这个环节中,会出现分不完的情况,进而产生疑问。这时,我趁机导入新课“有余数的除法”,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又如:在教1—9的数字的认识时,可以利用儿歌的形式教学:1像铅笔会写字,2像鸭子水中游,3像耳朵听声音,4像小旗迎风飘,5像称钩来买菜,6像哨子吹声音,7像镰刀来割草,8像麻花拧一道,9像蝌蚪尾巴摇,10像铅笔加鸡蛋。以此帮助学生记住字形。通过这样的教学,赋予数学内容以一定的感情色彩,从而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二、注重学生个性化学习
小学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发展观,正确看待和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健康学习心理,促进学生自主发展,不断优化课堂教学,使自己的教学在水平和深度上更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数学水平的提高,使全体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真正实现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和均衡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我在设计问题时有意识地把它分成上、中、下三层,其中基础性问题面向学困生;中档题则面向中等生;难度大的问题,以及需要用比较、分析等思维方法才能解决的问题,面向优等生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各司其问,各有所得。同时,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评估,我在情感激励上给予分层对待,当学生做出圆满的、富有创造性的、有独到见解的回答时,我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常用“很好”、“真棒”、“好极了”、“很有创见”等言语;对于质量不高的回答则用“好的”、“嗯”、“是吗”等词语表明还不完全正确,尚有讨论的余地;对不能作出答案或回答有错误的,我则投向期待的眼神,说:“请先坐下,听听别人的意见,好吗?”其他同学回答后,再次请前者重复一遍,以便加深印象。这样做使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也能面向全班同学大胆答问,增强了他们主动参与的自信心。
三、引导学生学会对所学知识的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学生要能初步形成反思意识,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培养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的确,没有反思的学习不可能深刻,它是对自己的思维过程、思维结果进行再认识的检验过程,也是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及时引导学生对自身的学习实践进行反思,让学生在反思中体验、理解、建构知识,就可以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促使学生形成深刻的思维品质。如:教“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时,学生经过反思由“通常情况下这样做”,立刻想到什么是特殊情况,特殊情况下又怎样算。学生经过反复研究,当然就能找到特殊情况是“乘数末尾是0和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遇到这种情况,什么时候的0可以不用乘?什么时候的0必须乘呢?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很快就能正确进行计算了。再如教学“四边形”时,让学生用量角器测量每个四边形的四个内角的度数,再算出它们的和。学生通过测量知道了这几个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这就促使学生反思:是不是所有四边形内角和都是360°?四边形的四个内角究竟有什么规律呢?学生在求知欲的驱使下,自觉进行反思,得出了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这一规律。
四、加强数学知识与生活现象的联系
新一轮课程改革进一步促使数学生活化,数学与生活进一步接轨是指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因此,数学教学内容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设计数学问题,让学生真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从而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为此,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提供他们所熟悉的经验,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将抽象的数学转化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事物,贴近生活,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学要与生活进一步接轨。如在学习“循环小数”时,要求学生每人带一本日历,观察每个星期的七天,即星期日、星期一、星期二……星期六,不断重复出现的循环现象。然后提问:“一个星期七天的出现有规律吗?”经过讨论,学生在这一熟悉的生活现象中很快理解了循环小数中的几个重点词“不断地、重复出现、无限”,为学习循环小数的知识找到了生活事实。
参考文献:
[1]朱树贤.小学数学如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才智,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