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向英
摘 要: 文章认为,小学教师应明确课程改革的方向,创新教育方法,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理想课改模式,培养情智相得益彰、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并举的好学生。
关键词: 小学课改 构想 自主 合作 结合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在各个领域都有了长足发展,但是教育还处在世界较低水平。2001年2月,国务院批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启动。2010年3月出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年教育部修订了《课程标准》。更新教育理念已经成为义不容辞的首要任务。
那么教育改革、课程改革到底要改哪里,怎样改,改成什么样?经过认真的反思、学习和讨论,我们提出了课改构想。
一、育人为本,德育为首
改革必须先确立方向,方向如果错了就会南辕北辙。我们首先确立了育人为本的办学理念,把一切教学行为指向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学生的健康成长首先要学会做人。一方面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他们的一生奠定较高的素质基础,另一方面教育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为他们的一生树立一个正确的人生坐标。
二、自主学习,自我诊断
课程改革以“培养人”为主要目标,培养学生终身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不断自我评价调整自己前进方向的能力。我们在课程改革上以“五个结合”为突破口,不断创新方法,深入探究,提高育人水平。
1.课前自学与课堂展示相结合。过去教学过程中很容易忽略课前预习这一环节,这一环节恰恰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黄金时机。教师把课前预习的要求、目标、方法进行精心设计,然后提供给学生,让学生课前自主获取知识。课堂上学生把自学获取的知识进行展示,这样既是一个学生对知识内化的过程,又是一个取长补短的过程,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表达和展示能力。
2.获取新知与能力培养相结合。教师在“预学案”设计时要把知识点和培养学生能力结合起来。例如:利用电脑查资料的能力;在图书馆查资料的能力;自己读书的能力;参加实践活动的能力等。在“导学案”设计时要把获取新知与能力培养结合起来。例如:在课堂上展示和互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书写能力、与人交流能力和合作能力等。
3.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相结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没有问题就说明学生学习没有思考,没有思考的学习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尽信书则不如无书”,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大胆提出问题。学生提出问题不论简单还是复杂,不论是有意义还是没有意义,教师都要给予正面评价,培养其提问的信心和能力。问题提出后让其他学生一起探讨解决问题。太难的问题教师对学生进行解决问题方法上适度的点拨或提醒,绝不能直接给出答案或包办代替。
4.智力开发与学会做人相结合。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时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我们培养的学生最可怕的是有才无德,那样会给社会带来不可估量的危害。在开启学生心智的过程中始终把做人教育渗透到每一个环节。
5.教师评价与生生评价相结合。一是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言辞、行为进行正确评价引导。二是学生的展示,让学生之间进行评价。三是学生对自己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四是每次学生的作业除教师批改外,还集结成册在学生中传阅。这样既有利于看到自己的不足,又能学习他人的长处。
三、合作探究,教学相长
不改不知道,一改真奇妙:“絮絮叨叨”的老师退居“幕后”,做起了“导演”,课堂真正成了学生合作“表演”的舞台,孩子的嘴巴张开了,表情丰富了,即兴生成的空间扩展了,合作的兴趣浓厚了,探究的欲望强了,实践的机会增多了,创新的火花迸发了……老师从多彩的课堂中睁大了发现的眼睛,及时捕捉了课改的浪花,用心写成了课课案例、篇篇故事……师生在和谐的氛围中相互成长。
一个学期以来,教师转变了角色,学生改变了地位,课堂改成了精彩。师生的情感得以释放,心智得以启迪,然而,我们的脚步不只停留在课改沃土的肤浅表面,还要延伸到“土壤”的内部,扎根于深层,汲取“养分”,开拓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