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子龙
摘 要: 对中职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是德育教育的重要方面之一,班主任在德育教育中应把重心放在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上,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起情感共鸣,形成良好的班风,发挥班集体的力量,培养坚强的道德意志,以名人事迹为榜样等方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促进其健康发展。
关键词: 中职生 德育教育 非智力因素
相较于一般中学生而言,中职生更具个性,所面临的社会环境更复杂。做好中职生的德育工作,对其个人成长及职业生涯的发展有重大意义。学生学习的过程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共同起作用的过程,其中非智力因素对学生成才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注重中职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对其德育教育有重要的意义。
一、德育教育中非智力因素的内涵
“非智力因素”是指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思维力等智力因素之外的一切心理因素,主要包括动机、兴趣、意志、毅力、自信心、心理承受能力、性格、情感和集体主义思想等各种因素,其对学生的学习有重要的作用。
德育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及道德品质教育等,传统德育教育只是教师的单方面传输,这样容易使得德育教育变得枯燥,让学生失去兴趣。通过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水平。
二、德育教育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一)激发动机,促进学生对德育知识的学习。
学生的学习行为受到学习动机的支配,它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向、学习态度及学习结果。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对道德概念的学习,并主动将这些道德概念内化为自己的道德观点,从而产生道德信念。
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是学习动机心理机构中的两个基本成分,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有利于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的意义。有些学生对自己的奋斗目标比较模糊,有些学生认为自己成绩不好自暴自弃、不愿学习,笔者在中一的第一学期,就向学生提出较完整的学业规划,包括取得哪一些技能类的证书有助于高考录取,还带学生到汕头大学参观,感受大学生活,同时鼓励学生寻找方法努力学习,这样做后学生的成绩普遍有所提高。
从教材中学到的道德理论是抽象的概念,要让学生记牢并内化为自己东西,需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创设道德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开动脑筋,运用学过的知识处理相关的道德问题或进行道德评价,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将学到的道德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观点。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做出及时引导,进行正确的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予以肯定或否定的强化,巩固和发展正确的学习动机。
(二)真情感化,促进学生道德情感的发展。
道德情感是道德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道德认识有引导和深化的作用,对道德行为有引发和支持的作用,因此,道德情感的获得对个人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有相当重要的作用。教育家别林斯基说:“爱是教育的工具和媒介。”教师对学生的情感直接影响学生道德情感的发展,教师对学生真诚的爱与期望,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会激起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亲切感,从而乐于接受教师所讲的道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用个人魅力感染学生。下课后多到学生中走动,及时了解学生在学习上或生活上的困难,并予以解决。有一段时间,笔者发现班里近三分之一的学生出现旷课的现象,而且大部分是寄宿生,笔者利用几个周末的时间对这些学生进行家访。在家访过程中,笔者了解到这部分学生家庭情况较困难,从小在学校寄宿训练,与家人沟通较少,有的家长孩子多顾不上,疏于教导,有的家长望子成龙,施加过多的压力,造成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笔者通过家访,与家长交流沟通,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及生活情况,理解孩子,与学生多沟通,同时让学生明白老师平时对他们的关注及关心。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及信任,反过来也就信任、亲近教师。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家访后许多学生都敞开心扉,遇到问题愿意及时与笔者沟通,同时旷课的现象不再出现,部分学生在高考中取得自己满意的成绩。
(三)培养意志,引导学生抵制诱惑。
道德培养同时加强对学生道德意志的锻炼。首先让学生获得道德意志的观念和榜样,生动的范例可以强化学生对锻炼道德意志意义的认识,在学习和生活中自觉地锻炼道德意志。在日常教育中,应该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磨炼道德意志。良好习惯的养成有助于意志力的形成,教师应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形成制度后严格执行,培养其道德意志。中职生现阶段面临的诱惑大多来自电子产品,特别是网络游戏,教师平时应该让学生明白沉迷网络游戏的危害,树立榜样,引导学生从别人的行为中吸取经验教训,学会抵制不同诱因的方法,增强抵抗诱惑的能力。在学生发生违反纪律的事情后,教师的教育方法会影响学生意志力的培养。例如在发现学生沉迷网吧,一夜未回校休息后,笔者没有对该学生劈头盖脸地批评、惩罚,而是努力引起和维持学生的积极心境,与其讲道理,引导其主动认识自己的错误,经过教育,该学生后来没有再犯类似的错误。
(四)因材施教。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气质、性格,教师在德育工作中应根据学生的气质特征,采取适合其气质特点的教育和教学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教师要正确认识学生的气质差异,有针对性地培养不同气质类型的学生,并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气质类型的差异,针对不同的气质特点,采取相应的教育方法。每个学生都来自不同的家庭,家庭环境也会影响学生的德育教育。因材施教,要求针对学生不同的气质特点、不同的性格特征、不同家庭因素,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取适合的教学方法进行教育,从而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三、结语
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人,培养非智力因素是教育的固有属性。在德育教育中,教师应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中职生的非智力因素,激发学习热情并提高自我学习能力,促进其情感发展,培养其道德意志,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陈杰,李移,陈嘉曦.学生非智力因素的问题及对策[J].广东医学院学报,2004,12(2):35.
[2]李铮,姚本先.心理学新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张玲.高校德育中的非智力因素探讨[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28(2):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