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亚齐
摘 要: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作为小学阶段的一门主要学科,数学有效教学的重要性日渐凸显。基于此种情况,作者结合多年的实践教学经验,对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引导”策略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思考,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有效引导 教学策略
运用“有效引导”的方法,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因此,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有效引导策略成为摆在小学数学教师面前亟须解决的问题。本文对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引导”策略进行了探讨。
一、“有效引导”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小学数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既能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及数学能力,又能为学生未来数学及其相关学科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新时代背景下,随着我国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与创新,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仍有一些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改善。因此,小学数学教育要牢牢抓住改革的机遇,在教学方式改革过程中攻坚克难,充分利用小学数学趣味性的特点,以引导式教学为主,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领悟、掌握、运用数学知识。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以往“填鸭式”、“一言堂”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主体,充分调动学生探知欲及对数学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从而在探索、思考、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师通过在教学中采用有效的引导策略,激发学生独立思考、解决数学问题的意识,不仅能够通过师生互动增强数学学习的趣味性,更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及综合素质。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引导”策略
(一)通过多种途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贪玩的年纪,课堂上很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特别是在数学这门逻辑性较强且相对枯燥的科目上表现得更明显。这就需要教师针对小学生精力旺盛、好奇心重等特点,通过多种途径在教学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例如,教师可以通过一个生动的数学小故事、有趣的数学现象、影像片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将内容与相关的数学知识有机结合,并启发学生独立地思考、总结,最终由教师进行归纳性的分析和总结,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令学生产生成就感;也可通过一个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关联的例子为“引子”,启发学生发散思维,引出更多的实例,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动力。
(二)把握引导的方向和程度,强化引导的实际效果。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引导的方式,还要重视引导的实际效果。比如在引导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时,引导的方向和程度不能出现偏差,即不能一味追求数学的趣味性,而忽略学生对基础数学知识的掌握。教师如何把握引导的方向和程度?需要把握以下三个要点:第一,教师要引导学生自觉进行课程的预习,并教授学生正确、有效的预习方法。第二,教师要在授课中与学生进行良好有效的沟通。第三,教师要定期地对学生已学的重点知识进行检验。这样不仅能够增强引导的实际效果,而且能够优化教学质量、效果。
(三)建立和强化师生互动体系。
传统的数学教学课堂氛围比较枯燥、严肃,“一言堂”现象比较严重,学生学习比较被动。所以,教师要实现数学教学的有效引导,就必须加强师生间和学生间的交流与互动,并在教学计划、课堂教学中界定引导问题的讨论范围,保障讨论内容不偏离主题。这样不仅能够令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探究数学问题,提高学习效率,还能够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和提高数学思维能力。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分组讨论引导问题,令学生在探讨中拓展、深化数学知识,并在学生偏离讨论主题时及时引导或纠正。在小组代表总结发言时,教师要给予鼓励性的评价,并针对其不足之处进行补充性的启发引导,保障发言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成就感的获得。最后由教师对问题进行总结,以加深学生的理解,优化学习效果。
(四)强化课后学习反馈。
由于数学问题逻辑性较强,而小学学生逻辑思维及理解能力偏弱,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产生学习障碍。因此教师要加强和完善课后学习反馈机制,通过布置相应的课后作业或者调查问卷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及一些常见的错误,进而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分析、思考错误所在及改正的方法。在此过程中,教师面对学生所犯错误时,不要单纯地进行否定,而是要采用鼓励、引导的方式帮助学生从根本上意识错误产生的原因,并主动地订正错误。这种目的性明确的引导,能够巩固和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薄弱环节。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实施有效引导策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提高,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清泉.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引导”策略分析[J].课程教育,2013,(03).
[2]徐毅.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引导”策略[J].新课程学习(下),20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