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祖平
[摘 要] 新一轮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存在着学员参训的主动性不强、培训缺乏吸引力两方面的问题。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学员心理准备不够、培训体验不佳、培训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培训师对中小学教学一线缺乏了解、培训模式单一、培训管理不到位和服务滞后等。解决问题的对策是提高认识,合理安排,充分调动学员的主动性;深入调研,了解需求,遴选一线教师满意的培训内容;走出去,请进来,加强与中小学教学一线的交流互动;分层次,多样化,积极探索符合信息技术特点的培训新模式;完善机制,精细管理,为学员提供人性化服务等。
[关键词] 信息技术;培训;翻转课堂;慕课;对策
以教育信息化推进教育现代化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战略。中小学教师作为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主力军,其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将直接影响着信息技术与基础教育深度融合创新的成效,进而影响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进程。近年来,我国各省、市、自治区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但也凸显了一些问题。就总体而言,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尚不能完全满足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需要。为此,教育部于2013年10月颁布了《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了新一轮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计划“到2017年底完成全国1000多万中小学(含幼儿园)教师新一轮提升培训”,新一轮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工程,其总体目标与任务是全面提升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科教学能力和专业自主发展能力,提高中小学教师在课堂教学和日常工作中应用信息技术的自觉意识与能力,促进信息技术与基础教育教学融合取得新突破。[1] 然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新一轮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培训的有效开展。本文着重探讨了新一轮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一、新一轮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作为一名培训组织者和培训师,笔者一直致力于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的工作。在“十二五”期间,浙江省有3000多位中小学教师参加了笔者负责的“课件无忧”系列培训。通过培训,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能力都有了很大提高。但是培训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笔者在网络上发放了《浙江省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调查》问卷,调查对象是浙江省范围内参加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的中小学教师,共729人填写了问卷,其中有效问卷717 份,问卷有效率为98.4%。该问卷调查涵盖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意识、现有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能力、对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的满意度等。分析调查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①中小学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较好,但能力较弱;②中小学教师有强力地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需求;③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不能满足教师的需求;④传统的教学模式阻碍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结合十多年的培训经历以及问卷调查结果分析,笔者认为,目前新一轮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主要存在着参训学员主动性不强、培训缺乏吸引力两大方面的问题。
(一)中小学教师参加培训的主动性不强
1.心理准备不够导致教师参训主动性不强
由于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小学普遍比较重视升学率,而对教师培训和教师专业发展则相对不太重视,致使参加培训的大部分中小学教师对培训的目的和意义都缺乏正确的认识,普遍把获得学分作为培训目的,因而积极性和主动性都不强。客观上信息技术培训与教师专业关联不大,不能与教学实践深度融合,主观上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不高,因而信息技术应用体验不佳,如此恶性循环,也使得教师缺乏学习兴趣。
2.不快乐的培训体验影响了教师参加培训的主动性
从培训过程上看,不快乐的培训体验是降低学员主动性的主要因素。快乐学习是教育工作者一直提倡的,保持学习兴趣才能让学习者学得更有成效,对中小学生如此,对成年人也是如此。培训过程中一些不合理的安排,给中小学教师造成了不快乐的培训体验,影响了他们的主动性。[2] 这些不合理的安排主要体现在时间安排、空间安排、经费安排上。
在时间安排上,难以选择。如果培训安排在工作时间,工学矛盾突出,容易引起学校方的反对。校方比较重视升学,相对轻视教师个人专业发展,这样的氛围里,教师客观上和主观上都不重视培训。信息技术培训注重实践,并且知识技能间有较强的相关性,因此需要保证培训的连续性以及充足的参训时间。如果培训安排在周末和假期,占用教师的休息时间,容易遭到教师的反对。众所周知,繁重的日常教学工作和班主任工作已经使教师异常忙碌和疲惫,还要让教师抽出时间来参加培训和学习新知识、新技能,这无疑是加重了教师的负担。因此培训不管是安排在工作时间还是安排在假期,都会显得尴尬。
在空间安排上,培训地点的设置缺乏服务意识,大多设在各省、市、自治区和地区的培训机构,离中小学特别是农村的中小学距离较远,交通不便。为了参加培训,学员们不得不在工作单位与培训场所之间来回奔波,耗费时间、精力和金钱,影响工作、生活、家庭,给学员带来参训压力。
在经费安排上,教育经费有限,行政部门虽然投入了专项经费,还是不能完全解决问题,有些费用如交通、住宿费和餐饮费需要由学员个人承担,有些学校甚至连培训学费也不给报销,这给收入微薄的中小学教师造成不小的经济压力。
(二)培训缺乏吸引力
1.培训内容与中小学教师的实际需求相脱节
尽管已经是新一轮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但是就培训内容看,还是与中小学教师的实际需求和实际能力相脱节。培训内容理论偏多,实践偏少;学员听得多,做得少;实践操作内容倾向计算机专业,学起来难,遗忘容易。究其原因主要是培训机构在审查培训内容方面缺乏严格的运行约束机制,培训者往往是根据现有的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而不是根据需求调查来确定培训内容。
2.培训师对中小学教学一线缺乏深入了解
其他学科的培训很大一部分培训师直接来自于中小学教学第一线,这类教师具有丰富的中小学教学经验,他们的言传身教,容易引起共鸣,深受学员喜爱。信息技术培训的授课教师大多是来自高校或培训机构的专家,这些专家热衷的是信息技术的前沿问题,对中小学教师在信息技术方面的现有基础、实际能力水平缺乏深入的调查和研究,所以教授的内容专业性太强,重理论、轻实践,专业术语连篇,适合信息技术专业的教师,对其他学科的中小学教师而言,则难以理解、记忆和掌握。
3.培训模式过于单一
尽管是在“互联网+”形态下,授课过程可以放在网上,培训模式仍然是由“信息传递”“消化吸收”两个依次展开的阶段组成。第一阶段是“信息传递”,即在课堂上,教师进行理论讲授和实操示范,学员耳听,眼看,手记。整个课堂教学过程,学员基本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发挥学员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更不能满足学员的个性化学习需求。第二阶段是“消化吸收”,即在课后,由学员自己来完成对课堂所学知识与技能的复习、巩固与提高。由于学员平时要开展日常教学工作,他们的“消化吸收”时间是非常零碎的。而且,由于缺少专业人员的指导和帮助,课后“消化吸收”时常常会产生挫败感,最终使学员丧失学习信心。
4.培训管理不到位,服务滞后
笔者的《浙江省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调查》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相当多的学员认为培训组织者的教学管理工作“不到位,效果不佳”,培训服务让人“不满意”。究其原因,是因为培训组织者比较重视培训项目的研发和开展,不太重视培训的管理,管理方式简单粗暴;培训组织者习惯于管理者的身份,缺少服务意识,不重视培训的后勤服务工作,不注重培训细节。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新一轮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工程是培养和提高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有力途径。各级领导、培训机构和中小学教师都要从思想上提高认识,高度重视。目前,新一轮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出现的问题,已严重影响了培训的有效开展,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一)提高认识,合理安排,充分调动中小学教师参加培训的主动性
各级领导以及中小学教师都应该从思想上认识到新一轮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的重要性。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工程是培养和提高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它可以帮助教师掌握开展信息化教学必备的信息技术,熟悉信息技术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应用模式,提高中小学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自觉意识与能力。为此,应提高思想认识,重视培训,杜绝只为获取学分而参加培训的功利思想,切实把培训作为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进而促进信息技术与基础教育的深度融合创新的有效途径,变“要我培训”为“我要培训”。
各级政府教育职能部门、培训组织机构和学员所在中小学校三方应该加强协作,合理安排培训时间和地点,并为受训教师提供必要的经费补助,让广大中小学教师愉快参训。首先,要多方协调,确保学员的培训时间,缓解工学矛盾。教育行政部门要增加中小学师资配备,使中小学校在保障日常教学工作正常开展的前提下,能够安排教师轮流脱岗参加培训,或者能够减免参训学员的部分工作任务,使参训学员轻松上阵;培训机构也要合理安排培训时间,将培训安排在假期、周末等非工作日进行,避免工学冲突;参训学员本人也要做好统筹安排,做好学习、工作、生活各方面的准备。其次,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使培训地点走出培训机构,方便学员。培训机构可以选择“送教进校”“送教下乡”等方式,缩短培训和学员之间的空间距离。笔者组织的“课件无忧”培训课程,有半数以上的培训班采用了“送教进校”方式,虽然组班教师和任课教师辛苦了点,但是方便了学员,降低了培训成本,深受学员和学校的欢迎。最后,教育行政部门应给参训学员提供必要的交通、住宿、餐饮等补助,减轻教师的经济压力。受益于新政策,在浙江省,教师参加培训所产生的学费、餐费、交通费、住宿费等全部都是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支付的。参训学员没有了培训的经济负担,积极性和主动性高涨。
(二)深入调研,了解需求,遴选一线教师满意的培训内容
教育主管部门、教学研究机构和培训机构,要以调查、问卷、访谈等形式开展专项调研,分析现状和问题,摸清教师需求,纠正只根据方针政策、领导意志、现有的教学资源来设置培训内容的偏向。培训内容的遴选应遵循简单、实用、有趣三原则。由于参训学员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相差很大,培训内容应尽量通俗易懂,培训师应尽量化繁为简,使参训学员有学好的信心;培训的内容强调实用性,密切联系参训学员的生活学习工作的实际需要,使参训学员能学以致用,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学习态度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培训内容还要强调趣味性,设计简单有趣的实例,选择轻快活泼的教学形式,寓教于乐,让参训学员在快乐中学习;每天进行学习成果的汇报,给参训学员一定的压力和成就感,每天都有看得到的进步和收获,改变他们对信息技术培训的消极看法,不再是忍受培训,而是享受培训的过程。
(三)走出去,请进来,加强与中小学教学一线的交流与互动
信息技术培训师要走出培训机构、高校和研究机构,深入中小学教学一线,实地参观、考察、座谈、交流、调研,充分了解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有基础以及他们的学习接受能力。同时,培训机构还可以邀请中小学具有较强信息技术实践能力的教师,来培训机构给学员上课示范,通过案例教学和言传身教的方式,容易引起学员的共鸣。同时还可以让培训师观摩学习,通过加强与中小学教学一线的交流互动,帮助培训师突破专业壁垒,使培训师的教学贴合中小学教师的实际能力,紧密联系实际的工作需要。
(四)分层次,多样化,积极探索符合信息技术特点的培训新模式
培训组织者要根据学员的原有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以及学习能力的差异,在“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指导下,合理确定学员的学习起点,开展分层次培训。仍以笔者的“课件无忧”培训为例,按“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把培训分为四阶段展开,每阶段的培训从学员的实际需求出发,专家引领和实践操作相结合。在培训开始前,先对学员进行训前测试,准确了解学员的现有基础与能力水平,以此确定学员的学习起点,然后让学员进入相应层次的班级开始学习。
在培训实施过程中,培训者要根据培训内容的特点,设计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充分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培训过程中,可以把专题讲座与参与式研修相结合,面对面研修与远程交流相结合,个人学习与团队合作相结合,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相结合,理论诠释与案例教学相结合,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员,让学员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则起到组织者、引导者和帮促者的作用,充分发挥学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培训课堂焕发勃勃生机。[3]
此外,要根据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的特点,积极探索新的培训模式。以“课件无忧”培训为例,采用的是O2O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培训模式。这种模式借助于发布在慕课平台上的微课视频来授课,采用翻转课堂模式进行教学。培训师在慕课平台上发布学习任务单和微课;学员通过移动终端在慕课平台上选择课程,在学习任务单的指导下,观看在线微课学习知识,而且可以反复观看,自定学习步调,满足个性化的学习需求;看完视频后要完成学习任务单上的任务,在线完成作业和提交多媒体作品;集中面授时,学员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自己的学习体验,并提出学习中碰到的困难供同伴们探讨。在这样的培训模式中,学员变成了真正的主体,由被动变成了主动,而且必须积极主动,否则无法完成学业;培训师由主动变成了被动,由培训主导变成了引导者、导师,很多情况都是现场生成的,无法预设,这对其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混合培训模式结合了在线培训高效率、优质资源、个性化学习的优点,以及线下培训有引导、有启发、可监控的优点,这两种培训方式完全互补,可以取长补短。
(五)完善机制,精细管理,为中小学教师提供人性化服务
教育行政部门、培训组织机构和中小学校要加强合作,制定完善的培训约束机制与激励机制。在线学习的部分要求学习平台能监控学员的学习过程,能详细记录学员观看教学视频的情况、作业情况和测验成绩等,防止学员敷衍了事。线下学习部分要用培训考勤、培训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约束学员;要建立学习效果即时监测机制,并把参训学员的学习态度、学习成绩与职称评聘、年终考核等切身利益挂钩;要对优秀学员颁发奖状和荣誉证书,给予适当的奖励。通过完善的约束机制与激励机制,提高教师对培训的重视程度,激发教师参训的积极性。
在培训管理方面,培训组织者应该体现出管理者的严肃性,做好学员的学习动员工作,有效地约束、激励学员;严格执行签到点名考勤,保障学员的受训时间;做好学员的培训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工作;做好培训档案的归类保存工作;严格按规章制度发放培训证书和学分,做到公平公正。
在培训服务方面,培训组织者应该体现出服务者的周到性,真心做培训,真诚对待学员。在“课件无忧”系列培训中,培训组织者注重培训的服务质量,在训前、训中、训后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培训开始前以短信、网络、书面通知的形式确保每个学员都收到培训信息。集中培训开始后安排好学员的饮水、课间水果点心、用餐、午间休息、住宿等;对各种可能出现的状况做好预案,对突发的事情能及时妥善处理;与学员多接触,多沟通,关心每一位学员,诚心对待,搞好关系。培训后关注学员的专业发展,关注他们在信息技术应用中遇到的困难,通过QQ、微信、电话等方式及时给学员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培训作为一种服务产品,也应该加强“售后服务”。
三、结语
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保障,新一轮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工程是培养和提高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针对“互联网+”形态下信息技术培训中存在的参训学员主动性不强、培训缺乏吸引力的问题,必须加强思想认识,通过合理安排培训时间、地点、经费,根据学员需求遴选培训内容,积极探索培训新模式,完善机制、精细化管理等方式,充分调动参训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按需培训,周到服务,确保培训质量。唯有如此,才能有效提升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有效促进信息技术与基础教育的深度融合,有力推动我国的教育信息化进程。
参考文献
[1]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S].教育部,2013.
[2]陈聪.影响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实效性的因素和对策[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
[3]郭红霞.信息素养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内在机制及其养成[J].中国电化教育,2012,(5).
责任编辑 蓝光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