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阿玉
摘 要: 随着我国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实施,在小学阶段,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家长重视语文课程的学习,这一带有中国传统文化色彩的课程备受关注。语文这一门课程不仅符合我国素质教育的实施,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社交能力和文化修养,为日后的工作和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作者根据多年教学经验,简明扼要地阐明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方向和思路,强调学习是一种乐趣,兴趣是学习的前提,教学的首要工作就是让孩子爱上语文。优秀的课程教学方案可以把乏味的课堂活跃起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协作意识。
关键词: 小学语文 综合性学习 教学现状 教学对策
小学阶段是一个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和培养学习习惯的重要阶段。多数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兴趣的培养、知识系统的建立都是在小学阶段形成的。小学语文内容以识字为主,是一门为日后学習和工作打下基础的课程,其内容相对枯燥乏味,如何让学生爱上语文,在一年级就激发学习兴趣,是一个小学语文教师要面对的一项首要任务。
一、我国小学语文的教学现状
语文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课程,实用性极强,可以说人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存在实践机会。目前,我国大多数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教学还是占据比较大的比例,教师仅局限于读、写、背等机械式传统教学法,教学枯燥乏味,令人厌倦。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一年级语文教师可以多渠道组织学生开展丰富的综合实践活动,创新教学模式,从而提高学生语文方面的能力。
小学生习语文的现状包括:第一,对语文认识存在偏差。受年龄的限制且小学生刚刚开启学生时代,还没有意识到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也体会不到语文的功能性。第二,没有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由于刚进入校门,许多阅读习惯、学习习惯都还没有养成。第三,学生对学习语文没有兴趣。由于语文作为考试科目,教师和家长还是以考试为目的敦促学生学习,并没有提高学习兴趣。
二、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爱上语文
目前,语文课程越来越受到家长和教师的重视。一年级语文课程除了基础识字外,还有古诗、简短课文等内容,其涉及内容广泛,资源丰富。一年级学生心智还不成熟,由于入学不久还保留爱玩的天性,良好的课程设计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在整个小学阶段学习语文的乐趣,让学生们爱上看似枯燥无味的语文课程,并且还可以开拓学生思维。一年级语文教师要在保证实现教学目标的同时,不断在教学实践中创新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
1.走入生活,走出课本,在生活中增加阅历。
语文教师可以同学生一起走入生活,走出课本,在生活中增加阅历。以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春雨的色彩》一课为例。《春雨的色彩》一文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春雨的色彩、春天的气候变化和植物生长规律描述得淋漓尽致,在一年级中属于较长篇幅的文章。春天是植物生长的季节,教师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在该堂课的教学设计上,把这堂课带到室外。室外课上,学生们面对校园中比较常见的比如杜鹃花、月季花、梧桐树、松柏等植物,加之教师们逐字逐句地进行阅读讲解,其收获定会比学生们坐在教室里多。当讲到“春雨是红色的,你们瞧,春雨洒在桃树上,桃花红了”这部分时,若坐在讲堂里,学生则可能一时理解不了春雨为何是红色的,当学生面对雨过天晴的校园时,看到某些含苞待放的花骨朵或者已经盛开的花朵,加之教师讲解,这部分内容便不言而喻。如此,一堂课的时间,教师和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况下进行,课后的时间不管是对文章的理解背诵还是文中生词生字的学习,都是信手拈来[1]。
教师带领学生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通过走进生活,走出课本,实际观察一些有趣的东西,会发现在我们身边,很多美好的事物,生活会因此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文字记录下来,提高学生的笔头功夫。
2.创设符合课堂内容的教学情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只是起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中。以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阳光》一课为例,由于阳光较好的时间通常出现在10:00——14:00,因此一般在学校的时间很难组织学生观察阳光,以及阳光给生活带来的美好[2]。教师可以根据当地天气情况,布置作业由学生和家长共同完成,要求学生和家长利用周末或者节假日观赏天边美好的阳光,包括日出、日落等各个时间节点的阳光变化,如有条件可以用相机记录美好瞬间,由此,通过观察,学生不仅对阳光的特点熟记于心,美好的景色也会使学生提高对该课的兴趣,在观察和欣赏美景中将文章熟记于心。
3.引入综合性学习模式,增添教学的新颖性。
教师要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还应该培养学生开拓研究新事物的精神。语文学习本身就比较枯燥无味,小学生自制能力差,很难长时间在课堂上集中精力听讲[3]。在学生看来,语文学习无非就是读写、背诵,大部分学生已经完全把语文学习和日常生活分开,导致丧失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教师要改变这种观念,培养学生研究新事物的精神。语文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语文。对学生进行积极向上的引导,让学生在研究新事物的过程中发现自然之美、语文之美。
以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荷叶圆圆》一课为例,该课属于科学类的文章。小学生好奇心重,求知欲强,大部分学生对该课的内容感兴趣,文章通过“拟人化”的写作手法描述了荷叶颜色、形状和生长环境,并加入小蜻蜓、小青蛙等拟人化的元素描写了荷叶与其他动植物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该课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PPT教学模式,把教室桌椅改变布阵格局,将教室变成一个“小型表演舞台”,提前准备一些蜻蜓、青蛙等动物和荷叶、小草等植物的有关图片标志分发给学生,让学生分别装扮模拟成为荷叶、小草、鲜花、露珠、蜻蜓、青蛙等形象,根据课文内容分配给每位学生台词,以小舞台剧的形式完成此课教学。该教学形式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教学的新颖性,还让学生充分了解了“拟人化”这一写作手法,寓教于乐。接下来教师通过图文并茂地为学生讲解多媒体内容,将课文中的知识点同时展现给学生,学生可以轻而易举地掌握本文内容并背诵,整个课程计划基本完成。笔者认为,引入综合性学习模式,增强教学的新颖性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语文教师作为各个学科的引路人,其学习水平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其他学科,但是多数语文教师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资源,教师应该逐渐接受综合性内容的学习,充分使用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教学模式。
4.看图写话教学中采用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
看图写话是语文习作的起点,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让一年级学生爱上看图写话的一个重要教学手段。在学习看图写话之前,语文教师要清楚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喜好,为他们推荐相关读物,例如绘本是适合一年级孩子阅读的书籍,先让学生爱上阅读。通过阅读,学生们搭起一座从图画通向文字的桥梁,大大激发阅读兴趣,提高写作能力,为日后的写作积累素材,渐渐地学生会逐渐接受并成功完成看图写话。看图写话包括时间、地点、人物等基本要素。如在下面的图片中,一年级学生可以明确指出两位学生在干什么,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图片中太阳和画面中的背景,帮助学生完成时间、地点等要素。由此,学生逐渐掌握了看图写话的基本规律和写作手法。
三、结语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新课改的实施,传统文化的学习越来越受到家长和教师的重视。对于小学一年级的语文课而言,小学生好奇心强、思维跳跃,并且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所以,在保护一年级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同时,培养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寓教于乐。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要创新教学方式,教师和学生都要积极参与,这样既可以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又可以收获语文知识,并且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在小学阶段对语文学习的乐趣。
参考文献:
[1]郑国民,冯伟光,沈帼威.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理论基础与基本特征[J].语文建设,2002(04).
[2]龙梅.少数民族地区开展中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困难与实施策略——以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县为研究个案[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S1).
[3]陶健敏.“后方法时代”语言教学观与对外汉语教学法体系构建[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