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受助生诚信意识初探

2015-09-10 23:52昂颖
新闻世界 2015年12期
关键词:贫困生资助诚信

昂颖

【摘要】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培养受资助贫困生的诚信意识是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组成部分。本文探寻受资助贫困生中出现诚信意识薄弱的原因,分析高校诚信机制中存在的不足与“短板”,着重从机制入手提出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诚信诚信意识诚信机制

诚信,是处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相互关系的基本准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更是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合格人才,不仅要培养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更要加强诚信教育、提高诚信意识,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如何提高受资助贫困生的诚信意识是当前高校诚信教育的一个重点。贫困生资助的根本目的是让受助生的各方面素质都得到平等的发展,使他们具有与社会相融、健全的人格与灵魂。①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国家为保证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陆续出台了一系列资助政策,建立了“奖、贷、助、补、减”相结合的资助体系。但是,由于机制不健全,生源地认定标准有差别,出现了还款违约率较高、评定贫困等级难度大等现象。这些问题看似是认识观念有偏颇,实质是诚信缺失。比如还款能力,除极少数确实有困难,绝大部分是不成问题的——据《2015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统计,2014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2.1%,平均月薪3487元。

一、存在机制不健全的因素

受助贫困生诚信意识薄弱现象的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认知有问题,没能将诚信意识内化为品质,无法实现其诚信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统一;观念有偏差,不少受助生认为受资助是理所当然,觉得“不要白不要”,进而滋生不劳而获的思想;更关键的是,制度机制以及教育引导方面略有不足。

1、信用制度

受资助生中存在的信用缺失问题,有其社会背景。当前我国个人信用征询系统还有待完善,具体到资助诚信,主要表现在:银行没有受助生的诚信档案,难以评估他们的信用,这给受助生“剑走偏锋”提供了可能;受资助生就业去向以及收入情况、还款能力,没有详细登记,更没有具体档案,致使银行很难掌握他们的行踪,因而难以有效控制违约风险。

2、评价机制

在资助金的申领过程中,高校很难对每一个申领学生的家庭情况进行摸底并充分了解,往往只能依据学生日常生活开销情况和生源地相关部门的鉴定、证明,给虚报瞒报提供了空间。比如,部分受资助生“钻”信息不对称的空子,以虚假的信息取得贫困生的“名分”,进而获取资助资格,出现了家庭经济相对较好的学生冒领助学金的现象。有限的助学金名额被占用,剥夺了其他真正家庭困难学生获取资助的机会,使资助金未能发挥应有的效用。

3、监督机制

按照目前的相关规定,高校学生申报贫困生资格需要提供《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其中详细记录了学生家庭经济收入和困难情况;表格下方需要学生家庭所在地民政部门签章,这是高校贫困资格认定中最重要的环节。但在实际操作中,诚信薄弱的学生往往会利用“熟人社会”,通过人情关系,取得象征性签章,导致提供的个人信息真实性大打折扣。出现这样的问题,主要是由于资助工作程序缺乏有效监督。

不少高校对受助生的在校消费情况缺乏有效监督。虽然也有学校鼓励班级同学相互监督,但因考虑到贫困生的自尊心以及顾忌到可能引发同学之间的矛盾,没有及时纠正不合理的消费行为,导致资助金没有用在“钢刃”上甚至被滥用。这进一步削弱了一些受资助贫困生的诚信意识。

4、惩罚机制

助学贷款,本质上是一种契约,相关各方必须坦诚相待、诚实守信。因为高校难以掌握学生的所有信息,学生有义务向校方告知家庭的真实经济状况。但实际情况是,有些学生往往在过程中利用监督盲区,做出违约背信的行为。同时,高校处理失信行为时,简单说教,缺乏切实有效的惩罚机制,陷入无据可依的尴尬境地。这从某种程度上助长了学生的侥幸心理。

5、教育机制

高校目前虽注重诚信教育,但主要局限于辅导员、班主任与受助生之间的交流,未能设立诚信教育课堂,没有将系统的诚信教育融入到学生的日常行为管理服务中。偏重单向灌输、忽视多向互动教育,是当下高校诚信教育甚至思想道德教育较为突出的问题。诚信教育缺乏针对性和互动性,未能充分考虑到新时期下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实际上,当代大学生个性化日趋强烈,对单纯的说教、灌输往往有所抵触,因此单一地通过个别谈心、开班会、群发信息告知学生诚实守信,已经很难达到有效的预期,甚至很容易引发受助生的抵触情绪、产生逆反心理,难以让教育效果落到实处。

当前,不少高校注重智育,衡量学生综合素质和教学效果往往以学习成绩为主要指标,德行往往并不是很重要的因素。比如,在开展诚信教育活动时,考风考纪的内容相对较多,而涉及到资助诚信的内容较少;在学生手册的制定中,涉及学术诚信的规章制度相对完善,而有关资助生诚信的规定则可操作性不强。只强调专业学习的重要性,强调高质量的就业率,却忽视了诚信教育,客观地说这种评价模式较为单一,很容易让教育沦为“一条腿走路”。

二、策略与方法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被定义为是由人制定的规则,它抑制着人际交往中可能出现的机会主义行为。②复杂的社会人文生态,需要制度的维持。对高校受助学生的诚信教育要依靠制度约束,通过加强管理保障诚信教育落实。这就需要建立相关规范,优化制度环境,努力构建大学生诚信体系。总之,通过推进诚信机制的精细化,才能更好推进资助制度的规范化。

1、信用体系构建

高校可与生源地、银行等部门信息对接,充分利用网络更新的信息资源,及时准确掌握受助生的家庭收入情况,对其进行跟踪管理。同时,高校在贫困生认定监督与失信追究机制中,增强受助生对诚信的自省自觉,更好防范信用风险。在保护学生家庭隐私与尊重学生自尊心的前提下,打破贫困生诚信档案的地域性条块分割,实现信息、资源跨省共享。

2、信息评价机制建立

建立受资助贫困生的评价机制,对于增强学生诚信意识具有重要作用。以信息网的高速发展为背景,依托校园信息化管理平台,收集学生一学期校园一卡通消费情况,充分掌握其家庭经济状况及学生个人消费状态。高校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细化贫困评定等级标准,将贫困生家庭人数、日常收入情况、家庭变故、心理问题等纳入信息范围进行采集,将之作为评定助学金的参考条件,实现高校评价机制的规范化和数字化管理。各学院、系部建立贫困生信息数据库,实行资源的动态管理,根据信息反馈情况,及时进行更新。同时,建立班级消费评价制度,班委负责记录班级同学日常的诚信状况,如是否存在拖欠借款,是否有欺骗行为等。建立高校、学院、系部、班级四级联动评价机制,确保资助金进行合理分配。

3、监督管理制度健全

高校应建立贫困生调查跟踪机制,保证资助金用于学生学费和基本生活的支出。针对学生投诉资助金发放问题的情况,高校应派专人对资助对象进行实地走访和资格摸查。同时,公开设立高校资助诚信网络信箱,接受生源地、银行、学生等各方人员的监督,在资助金分配上做到公开透明,为反映情况和问题提供沟通、评定、解决的三方渠道,为甄别工作提供平台。高校建立健全监督管理制度,提高贫困生认定的客观性和准确性,保障“公开、公正、公平”。

4、失信惩戒机制完善

受助学生诚信缺失能否受到相应惩罚,直接关系到其对诚信的态度。高校应明确惩处标准,出台惩罚举措,在从生源地申报家庭经济情况到个人情况陈述,再到班级贫困生评定、使用资助金过程中发现弄虚作假行为,根据情形轻重,处以警告、严重警告、记过、留校察看等纪律处分,并在本校范围内对其情况进行通报批评。同时,政府应配合高校落实资助政策,对于失信的受助毕业生,应将失信情况如实归入学生档案。在就业协议中,将诚信记录纳入需了解的情况,以便社会用人单位考核。增加诚信缺失的成本,通过他律的惩戒机制增强诚信自律,使学生在守信与失信的利害关系中做出正确考量。

5、教育渠道拓宽

从教育的外部因素来说,诚信教育是一种示范,是一种引导。高校在进行诚信过程性教育时,应紧密联系受助学生的生活实际,将系统教育与专题教育融合,并结合新时期大学生思想状况的实际,开设思想教育课程。课程设置可涉及诚信法制教育、社会美德教育,让受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教育、被感染。通过微信群让受助生参与诚信问题的讨论,明确是非取舍。与此同时,高校应建立贫困生校友联谊会,邀请历届优秀校友代表举办诚信感恩讲座,通过分享自身的奋斗经历和深刻感触,提升和感染受助学生的诚信、感恩意识。班级定期树立贫困生优秀典型,发挥优秀学生榜样的模范作用和示范效应,让受助生从中认识到感恩的作用与意义,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诚信,不仅要内化于心,更要外化于行。贫困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体会诚信、理解诚信,才能确保诚信观念在其思想深处的“固化”和“内化”。③高校应举办形式多样的诚信、感恩主题活动,使受助学生充分认识到信用是一种无形资产,从而牢固树立“人无信不立”的意识。鼓励受助学生假期参加校外的爱心公益活动,以实际行动回报社会。构建多维度立体化的实践教育模式,把促进德性发展、人格完善、价值实现作为目标,让贫困生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力量。□

参考文献

①薛深,《论高校贫困生资助的立体化模式构建》[J].《学术论坛》,2011(11):203

②杜梅,《环境政策实施机制研究——一个制度分析框架》[J].《社会学研究》,2003(01):102

③戴恩樑,《高校扶贫学生诚信缺失问题的对策建议》[J].《管理观察》,2008(12):85

(作者:合肥师范学院文学院辅导员)

责编:周蕾

猜你喜欢
贫困生资助诚信
贫困生的隐私与尊严亦当细心呵护
企业不诚信怎么办?
上海大幅修订《专利资助办法》
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关于开展专利申请相关政策专项督查的通知》
高校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对策
黑龙江省启动2017年专利资助资金申报工作
教育部发布《2016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
大学用话费查“装穷”贫困生月超150元取消资格
莫与贫困生“抢饭吃”
照片之争,诚信之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