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丽
摘要: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最终目标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这就需要教师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适时地组织探究学习活动,为学生提供探究学习的舞台,让每个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实践者、研究者、探索者。
关键词:引导;开启;探究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5-089-2
“教是为了不教”,作为苏派课堂教学改革的特色,很多学校都在实践和研究。笔者认为,教师首先要从自己的课堂入手,把握好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适时地组织探究学习活动,逐步形成良好的自主探究的意识和习惯,积累探究学习的活动经验,为以后的学习之旅积聚力量。那么,数学探究学习该如何做到“形”、“神”皆备呢?下面谈谈笔者在实践中的做法:
一、立足课堂,让每个学生都成为研究者
深入挖掘教材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基础。虽说,学生接受的都是前人的经验,但如果是由自己思考研究发现的,那么在孩子们牢固掌握知识之余,还能积累探究学习的经验,点亮创新思维的火花。
例: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33页“积的变化规律”。
课前作为前置性作业,让学生先填表,再说说有什么发现?
课堂上的“重头戏”则放在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让孩子们自己去纠正、补充、完善,然后组织全班交流:
生1:我发现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变化,积也会发生变化。
生2: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乘上几,积也乘几。
师:你能照样子接着写几个吗?
生:写不完。
师:现在你能再说说你的发现吗?
生: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乘几,积就等于原来的积乘积。
师:同学们的发现能不能成为一个计算规律呢?请同学们再找一些例子算一算、比一比,看看积的变化是不是有同样的规律。
生:12×5=60(12×2)×5=60×2=12012×(5×10)=60×10=600……
师:现在你想说什么?
生:“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乘几,积就等于原来的积乘积。”
师:谁能给发现的规律取名?
生:上学期,我们学过商不变规律,这个就叫积的变化规律吧!
师:你和数学家想到一块去了,这个规律就叫积的变化规律。
那么积只有在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乘几时,才会发生变化吗?
生:我觉得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除以几时,积也是变化的。
师:怎样变化的呢?我们动手验证一下。(生再次尝试)
生:20×30=600(20÷2)×30=600÷2=300
20×(30÷10)=600÷10=60……
师:谁能完整说说什么是积的变化规律?(生试着说)
生:我们在学除法时,已经知道除数不能为0,所以这里也要0除外。
这样“积的变化规律”自然“出生”,比教材的内容更丰满。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其实是一个暴露思维的过程,自己去试一试,让学生经历一番“磨难”取到“真经”,远比老师一味地灌输、反复地练习要深刻地多。正所谓“看了会忘记,写了会知道,做了会记住”。
二、体验生活,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实践者
数学课程标准中对体验学习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每册均安排了实践活动,为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例:在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46页“一亿有多大”。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谁能说说一亿有多大?
生:1亿是10个一千万;100个一百万是1亿;1000个十万是1亿。
生:前面我们推算过,1亿张纸的厚度大约是10000米,1亿个1元硬币大约重600吨。
师:那你们知道数1亿本练习本大约要用多长时间吗?
生:1个多小时;2天;一个月;要一年多吧!
师:怎样证明谁猜的准一些呢?你们有什么好办法?
生:1亿本太多,可以先数10本或100本,再进行推算。
生:10本太少了,我觉得100本比较合适。
4人小组合作,一人数100本练习本,一人计时,两人做记录;然后以数100本练习本的时间为参照,逐步推算出,照这样的速度,数1亿本所需用的时间。小组汇报:
生:数1亿本大约要用9千万秒。
师:数一亿本练习本大约是多少小时?多少天?多少年呢?请大家用计算器算一算。
(学生在计算之余,不禁发出“哇塞”的惊叫声)
生:大约要2年多,三年不到一点。
师:这是按每天数24小时计算的,如果按每天工作8小时计算,大约要数几年?
生:要八年多。
师:看这个计算结果,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1亿本太多了,数的时间太长了……
在“数一数”活动之后,又组织了“量一量”、“称一称”这两个体验活动。课堂上学生借助比较熟悉的事物数量来推算1亿有多大,每次体验活动都会让学生发出惊叫声。可见,从量的角度,学生感受到了1亿这个数的实际大小,把抽象的数转化成了可感知的量,增强了学生对大数的把握能力。
三、倡导合作,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参与者
教师该扮演怎样的角色?怎样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适时地介入学生的活动,不干涉学生的思考和探索,并充分地为他们提供合作讨论、发表意见的时间和机会呢?
例: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39页第7题,联系具体的实例,学生在对乘法算式中两个乘数同时变化而引起的积变化的规律,将前面已学的积的变化规律进行了拓展和延伸。就在此时,有一学生弱弱地嘀咕道:既然有“积的变化规律”,那么一定也有“积不变规律”。旁边学生反击道“书上又没有讲,你能举个例子来说明吗?”学生的思维是很活跃的,有时冒冒失失提出的问题,却是一个很好的研究素材,不如顺水推舟,一起来讨论吧!
果然,学生列举了很多个积不变的例子,通过对比还发现了有趣的规律:一个乘数乘几,另一个乘数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积不变。
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思想动态,要有“放”的胸怀,为学生搭建展开思维翅膀的舞台,让学生扇动思想的羽翼飞得更高更远。
四、突破传统,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探索者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更具超大信息量。在认识了近似数后,让学生课后上网收集一些近似数,体会它在生活中的价值;在认识了多位数后,让学生上网调查世界七大洲的人口分布情况,体会大数目在生活中的应用;在学生掌握了十进制计数法后,带领学生去电脑房,自己去上网查找,了解除十进制计数法之外,还有什么计数法?如何将十进制和二进制进行互相转化?拓宽学生的数学视野,将课内学习延伸至课外,将书本知识拓展到人文科学领域,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探索者,让学生置身于更广阔的学习空间中。
作为教师,只有真正了解学生思维活动过程,才能科学合理地进行设计,巧妙机智地予以点拨,在提高探究学习效益的同时,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