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江泚
〔关键词〕课例教研;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成长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走进每个学校,是学校教学永葆青春,健康、平稳、理性发展的有力助手。然而真正从高等院校心理健康专业毕业的教师还很少,兼职教师居多的现象在每个学校普遍存在。一般县市都还没有设立心理健康课的教研员,心理健康教师在教学上遇到的问题、矛盾与困惑不能很好地得到解决。如何有效地解决心理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促进心理健康教师的专业发展呢?
教师作为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通常要经历由不成熟到相对成熟的发展过程,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与实践来提高专业水平。从教育学者的各种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论述中可以看出,“教师专业发展”这一概念归纳起来有两种基本观点:一是指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二是指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即教师教育)。作为专业成长过程,教师专业发展是多侧面、多等级层次的发展过程;作为教师教育过程,教师专业发展也具有多种层次。两种基本理解及其相应各个侧面、层次的次级理解的不同组合,形成了对“教师专业发展”丰富多彩的诠释。
浙江省永康市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就心理健康教师的专业成长扎实开展以教学共同体“磨课”为策略的课例教研,成立心理健康教师高级教研班,将课例教研与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结合起来,形成了特色的心理健康教师专业成长培养模式。
教师专业化发展一般要经历两个发展阶段。一是“组织发展”阶段,关注教师整体素质的提升,以此提高教学工作质量,出现了谋求整个专业社会地位提升的工会主义取向和强调教师人职的高标准的专业主义取向。二是“专业发展”阶段,出现了教师专业发展注重教师既要有一般知识、技能、品德等,又要有学科知识、教育知识,并且通过了职前、职后培训的理智取向;还要注重实践,通过多种形式的“反思”,加强教师对其自身实践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提升教育实践、探究性专业发展的实践—反思取向;同时关注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式或途径,通过小组教师的相互合作,确定教师自己的发展方式,从而形成一种合作的教师文化的生态取向。
我市扎实开展以教学共同体“磨课”为策略的课例教研,将教学研究与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结合起来,通过小组教师的合作学习,解决心理健康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培育了特色的心理健康教研文化。在以课例教研为载体的心理健康教研过程中,研究的是教师教学上遇到的问题、矛盾和困惑。这种教研形式真正让教师感到学习到的东西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实效性强,能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伴随着新课改广泛深入,学生已经重新被定义为教学活动中的“主角”,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学习和探索学习更是被提升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这一切都使得教学方法的转变日益成为广大教师乃至整个教育界关注的焦点,同时也成为心理健康教师遭遇的难题。面对这样的氛围,“脚手架理论”显然为我们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选择方案和理论支持。作为一种教学策略和教学工具,脚手架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从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理论和最近发展区中发展而来,是指教师等人在支持学习者发展中,提供支持结构以帮助他们进入下一阶段或水平的角色。脚手架促进了学习者在原有知识之上的能力,并将新的信息内化。我市借助心理高研班开展的心理教师发展活动,巧妙地搭建了心理健康教师成长的脚手架。在这里以我市高中组心理健康教师成长为例阐述我市高中心理健康教师成长经历的三个阶段。
一、一人同课多轮教研阶段
“一人同课多轮”阶段是指同一个教师连续多次上同一节课,内容重复,但教学行为却不断跟进。这种磨课模式对于培养心理健康教师,提高他们的教学技能和水平,帮助他们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具有显著的成效。我市高中组的心理健康教师专职3人,兼职6人,其中心理健康专业毕业的只有1人,参加工作只有3年,课堂教学经验欠缺。面对如此状况,我市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在高中组建立两个教学共同体,开展“一人同课多轮”教研。为了更好地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特聘请浙江师范大学在职心理系研究生随堂理论指导。
高中组建立两个小组,每个小组4~5人,同时有两名研究生指导。在第一阶段实施前,进行教案设计、教学技能的理论指导,紧接着实施“一人同课多轮”的教研。教研的基本流程为:根据对象确定教研主题——确定课例内容——实施课例研究——讨论研究成果。“确定研究主题”是在深入学生关注的问题,调查学生目前存在问题的现状基础上,确定这次研究的主题,要求每次研究的主题要有针对性,针对当前学生的实际困惑。关注点不能过多,过广,过宽,每次一个主题,以求实效。“课例内容”是根据主题规定的内容,结合教师自己的表现形式选择有代表性的典型课例,经过执教者独立备课——集体备课——反复修改等过程,形成初步的教学方案。“课例研究”是执教者三次同上这一节课,不断反思教学中的收获与不足,其他参研心理健康教师则围绕这节课展开讨论,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与建议,在三次修改中形成最佳的教学方案。“讨论研究成果”是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小组的研究成果,整个高中组教师共同讨论总结、提炼本次主题研究的有效策略。
心理健康教师可以鉴借的教案和参考资料都不成体系,参考价值高的有钟志农教授编的《班主任心育活动设计36例》,但一个学期只有六个教案,其中有些不一定符合本地学生实际。心理健康教师独自苦思冥想、精心准备的教学预案,可能会有考虑不周、局部不细的情况,甚至会出现知识性偏差。而“一人同课多轮”则可以引发小组同伴之间知识的交融、智慧的碰撞,可以长善救失,取长补短。 在“一人同课多轮”的课例小组教研中,执教者经过个人精心设计的教学预案,然后再经过自己反复地上课、评课、议课、讨论,形成了一个由少到多,又由多到少,由繁杂到有序,由匆忙到从容,由文案到学生的过程。实践证明,“一人同课多轮”是培养心理健康教师快速成长的一条有效途径。与此同时,参研的每个心理教师通过看、听、说、议,对课例教学的教研产生了由实践到理论,由肤浅到深刻的认识过程。每一个小组成员既是执教者又是参研者,体验着上课执教的成长和研课过程中理论与实际的运用,很好地锻炼了教师的教研能力。endprint
二、多人同课循环教研阶段
“一人同课多轮”阶段很好地锻炼了执教者的教学能力,而“多人同课循环”则是提高心理健康教师整体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教研模式。这种教研模式由求同转向求异,即确定同一主题,通过集体协商形成一个初步的教学方案,允许教师根据不同学情以学定教,各有侧重,方法灵活。这种备课既发挥了集体的优势,又彰显了教师的个性特点,有利于提高研究团队的整体水平。
以第二期高研班高中组为例,通过集体商量得出高中学生最感兴趣的主题是异性交往。确定主题后,教师根据自己所带班级学生的特点初步确定自己的着眼点。职技校男生班老师设计的“彰显你的力量”,混合班老师设计的“你的魅力有几分”,综合高中老师设计的“相亲相爱一家人”“解开人际千千结”,丽州中学老师设计的“青春之歌”,明珠中学老师设计的“男生、女生”等,同一主题侧重点不一样,切入点不一样,效果更加精彩纷呈。
“多人同课循环”主题突出,话题集中,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这种教研模式关键在于小组之间的互动和问题的跟进。每个教师上完课利用课间休息时间快速分享上课得失,前面教师上完课,后面教师针对第一个教师在课堂中的得与失进行反思,注意避免前面教师的不足之处,吸取前面教师出彩的方式与表达。所以一次比一次完善,一次比一次精彩,呈现出“芝麻开花节节高”的喜人局面。“多人同课循环”能让参与教研教师切实感受到课例研究、同伴互助的魅力和意义,激发教师对课堂教学境界的不断追求。
三、同辈督导同课异构教研阶段
在前面两轮的教研之后,每个成员的执教有了一定的专业性,理论与实践能力都大大提高。相互之间的资源共享带动了教师的专业成长,能很好地独立设计教案开展教学,但没有凸显教师个人的独特魅力。“同课异构”就很好地弥补了这个缺憾。“同课异构”是指同一教案内容由几个教师接连上课。在这一环节高中组教师会以一个同辈督导的方式开展活动,也就是在第一期高研班成长较快的教师和获得市级以上优质课荣誉的教师督导第二、三期的小组开展教研活动。该阶段的特点是让富有教学经验的同辈督导员上一节示范课,阐述自己设计该教案的背景、教学理念、教学活动目标,上完课后分享自己的上课得失。其他教研成员提出修改意见,共同完善教案,每个成员接连上这节课。大家上完课后交流自己的得失,以及每个成员的个人独特魅力所在,在自己的成长手册中记载完善的教案与反思。这样教研有利于教师与教师之间、同辈教练与成员之间的互相交流,能够在教师之间产生有益的“互补共振效应”,对于提升教师群体的教研水平、改进教学方法、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更重要的是,它有利于教师提高教学技艺,形成个性化的教学风格。
“同辈督导同课异构”阶段是为了发挥教师的团队合作精神,营造同伴互助的教研氛围,打造一支“在教学中教研,在教研中教学”的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在活动中要注意处理好两个关系。首先,要处理好集体备课与个人教学特色的关系。集体备课实现资源共享,可以帮助教师更深入地解读主题,更准确地把握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是集体智慧、同伴互助的体现,在教研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加上每个班级学生的情况不同,教师要根据自身特点和学生实际,因班制宜、因生制宜地设计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其次,要处理好“求同”与“求异”的关系。“异构”的目的是根据学生和教师实际,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对同一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理解,有深浅程度的不同,有认识角度的不同。因此,在教学内容的理解上首先要“求同”,即对主题的正确解读;然后才是“求异”,阐述个人独特的理解和感受。
几年来,我市扎实开展以“磨课”为策略的心理健康课例教研,经过三轮实践,走过了一条由初步萌芽、不断实践、逐步成熟的发展历程。不论哪种形式的课,我们都提倡上“家常课”、不作秀,使大小问题的研究都处在自然真实的状态下,使每一次教研课例的研究都实用、有价值。这种课例教研模式,强调的是专业切磋、协商合作、共同分享经验、分享成果、分享资源、共生互补、共同成长。
我市心理健康教师群体通过三阶段的培训,不仅提升了个人的教学技艺和水平,而且形成了和谐互动的专业发展共同体。我们也看到许多值得完善的地方,如乡下有些学校教师缺乏,不能每次教研行为都积极跟进。但我们欣喜地看到,以课例研究为载体的特色心理健康教研模式在我市结出硕果,新课改背景下的课例教研氛围让心理健康教师乐于参与,茁壮成长!
(作者单位:浙江省永康市职业技术学校,金华,321300)
编辑/丁 尧 终校/于 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