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听力教学的实证研究

2015-08-29 14:07沈樱
青春岁月 2015年16期
关键词:听力策略听力教学

沈樱

【摘要】为了尝试对传统的听力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并为新的教学理念提供依据,本文对我校日语专业两个班级的60名日语学习者的听力学习和听力策略使用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发现大部分同学对听力缺乏信心的同时认为听力在语言学习中最为重要,“不理解词意”摆在听力难点的首位。最后通过分析听力策略使用情况提出了一些积极建议。

【关键词】日语听力;听力策略;听力教学

一、引言

听力是外语学习的四大技能之一,是外语学习的基础。作为教学的手段,听力与其他三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辅相成、不可分割。著名的语言学家Krashen曾指出:“语言学习中头等重要的是听力理解,听力训练应放在首位。”由此可见,“听”是说的基础,是语言输入的重要环节,听力能力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其他三个环节。

进入21世纪以来,在教学理念趋于“实际应用”的新形势下,关于日语能力的几项主要考试相继进行改革,不约而同地加大了听力题的比重。J.TEST(实用日本语检定考试)的基本思路是以实际应用能力为重,出题结构上加重了听力部分的比例,约占总分的50%;日语能力考试自2009年开始制定出新的考试大纲,其中听力题从以往的30题增加到37题,由19%提高到34%;日本留学考试中听解和听读解的考试时间占总考试时间的1/2以上。由此可见,通过听力测试间接测评应试者的交流沟通能力,即实际运用能力的方式已成为主流。

日语听力课作为日语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否能够满足日语学习者的需求。听力过程中学生们的听力策略是否使用得当,其心理状况又有何变化;作为教师对听力策略的运用该如何指导;如何提高学生上听力课的兴趣和热情等都是亟待考察的问题。

本文拟通过对日语专业学生听力学习情况和听力策略状况的调查分析,找出问题点,为探讨富有成效的日语听力策略指导和训练方法提供参考依据。

二、我校《日语听力》教学中的实证研究

1、研究对象和方法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在我校日语专业做了问卷调查。研究对象为我校日语专业2010级和2011级两个班级的学生,人数为60名。调查时间安排在日语专业2年级上学期期末进行,之所以选择2年级作为调查对象,是因为经过一年的听力课训练之后,都会对听力课有一定的认识和体会以及形成相对固定的自我训练听力的方法。

调查问卷分为2部分。第一部分:对日语听力学习情况进行调查。包括对日语听力课的兴趣,是否进行自主听力活动,影响听力的因素,听力障碍诊断等进行调查;第二部分:听力策略的运用情况。让接受调查的学生对以上情况进行自我评估。

2、调查结果和讨论

(1)日语听力学习情况

在60名被调查对象中,有43%认为自己听力差,仅10%认为自己听力达到良好,其余的同学认为自己听力一般。说明大部分学生对自身听力缺乏信心。出人意料的是,在对日语学习中的听、说、读、写、译五项中哪项最重要的调查中,2010级和2011级两个班学生均有超过66%以上的同学认为听力最重要(图1和图2)。这也侧面反映出大家对听力培养是极其重视的,对听力水平的提高也是有迫切需求的。

图2 听力在听说读写译中的地位

但是另一方面,听力课对听力提高的作用却不尽人意。60%以上的学生认为听力课对听力提高作用一般,对听力课的总体印象是枯燥乏味,难度大,觉得累等。目前日语课堂教学的传统模式往往以教师为中心,大部分听力课采用教师放录音→学生听→对答案的简单重复过程,导致很多学生觉得听力课没意思,甚至认为自学就可以了。显然,这样的常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们的需求。

我校日语听力课每周只有2学时,仅凭课上的训练显然是不充分的,学生们是否积极参与课后听力训练对听力培养至关重要。在对课后学习方式的调查中可看到日语学习者大多以看动漫和日剧为主,两个班级分别为92%和93%,说明学生们对生动有趣的视听材料是持积极态度的。所不同的是,2010级学生86%积极做考级听力训练,45%听所学课文;而2011级学生做考级听力训练仅占14%,但是听所学课文占 68%(图3),两个班的听力课担当教师是不同的,其授课重点不同是否会导致课后训练听力方式的不同还有待考证。

图3 课外练听力方式

(2)听力难度状况分析

那么听力课的难度究竟在哪里?我们罗列了以下11项让同学们选择。

1)不习惯说话者的口音;

2)语速太快;

3)不理解词的意义;

4)句子结构难以理解;

5)无法记住所听到的内容;

6)反应太慢,无法马上理解;

7)不熟悉材料所谈的内容;

8)对所听的内容不感兴趣;

9)在听的过程中常常走神;

10)精神太紧张,注意力无法集中在听力材料上;

11)教室外的干扰太多,无法集中注意力。

调查结果显示(图4)两个班级在听力过程中最为突出的难点在于不理解词的意义。理解词的意义对推测和联想听力内容有着重要作用。关键词的不理解容易导致焦虑、挫败感、茫然等负面情绪,最终觉得听力课没意思。比如:在《日本语听力》第二册第八课中出现了“~ところ”的句型,此句型最常见的三种时态为:

句型1:~するところ:正要作

(ご飯をこれから)食べるところです。刚要吃饭。

句型2:~してるところ:正在作

(ご飯を今)食べているところです。正在吃饭。

句型3:~たところ:刚好做完

(ご飯を)食べたところです。刚好吃完。

由于学生们还没有掌握该语法的区别,造成即使听到内容“今戻っていたところ”(现在刚回来),也无法判断动作发生的时间点。

其次听力难度表现为:反应太慢,无法马上理解;语速太快;这两条除了与第;词意不理解密切相关以外,听力训练时间太少,辨音能力弱,不熟悉日语口语表达方式,听力策略使用不当等也有很大的关系。

图4 听力困难因素

(3)听力策略使用状况分析

听力理解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心理认知过程和一个相当复杂的心理语言过程,是多种语言能力、背景知识和思维能力协同作用的结果(邓道宣,2004)。大量的研究表明,使用有效的学习策略,不但对语言学习有帮助,而且对增强自主学习有积极作用,对提高听力理解有着重要意义。Murphy,J.M.是最早进行策略研究的人之一。他发现听力好的学习者比听力差的学习者善于使用更多的具体策略,而且不局限于某种或某几种策略,而是广泛地使用策略。对学生们的听力策略使用情况有所把握,更有利于教师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和改进教学方法。

本次听力策略调查共有18个选项(图5),分为听前策略(1项~4项),听中策略(5项~12项)和听后策略(13项~18项)三个部分进行。

我们从调查中得知,听前策略运用中60%的同学知道预习生词,仅22%的学生知道预习插图和练习,说明听力课之前的预习还需再督促和落实。仅13%的学生知道舒缓情绪。

听中策略中相对运用较好的是第7项(在听音过程中,我边听边做笔记,记录我认为重要的信息)和第8项(在听音过程中,我有选择地倾听某一些跟听力目的和任务有关的词语和信息),分别是65%和60%。不过,反过来看,有高达35%的学生还没有边听边记笔记的习惯;40%的学生听力目的是茫然的。作为教师可引导学生记录人名、数字、时间、关键词等重要信息,鼓励大家交流速记心得和方法,并启发学生有目的地去获取信息,学会从有用的信息中预测出听力内容。听中策略中运用最不好的是11项(在听音过程中,我默念听到的单词、短语或句子以帮助理解和记忆),这一项要求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生词上或运用语法知识帮助理解,由于被调查者的词汇基础知识薄弱,造成此策略运用困难。

听后策略的使用问题点最多。使用率最高也仅为23%,最低为12%。13项(如有疑问,我马上问老师),14项(如有疑问,我马上问同学)的使用率低下反映出听力课上的疑问没能及时得到解决;最为突出的问题在16项(课后,我与同学互相讨论,交流学习情况或探讨学习策略),使用率仅为12%,显示同学之间缺乏听力策略互相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另外,15项,17项和18项策略使用率低下的原因,笔者认为与其说是不重视听后阶段的反思和总结,不如说是不知道如何去复习和归纳。

三、听力教学实践

针对以上调查结果所反映出的较为突出的问题点,本人在2年级下学期的听力教学中导入新的教学方法,举措如下:

1、听力过程中最为突出的难点在于不理解词的意义,词汇理解可以影响听力的预测能力。而且直接播放的听力材料无法与听者产生互动,也无法对听者的兴趣和情绪加以考虑,日语教师可以弥补这一缺陷。听力课虽然不是语法课,但是预先对关键的语法点加以简单的复习和确认,不但让学习者有所心理准备,而且可以引导听者对内容有目的地倾听。既然是日语听力训练,那么对语法点的解释也尽可能由日语教师采取简单易懂的日语来进行,帮助听者顺利有效地完成听前热身阶段,这也对任课老师提出了相应的备课要求。因此,每次上课的前10分钟作为听前的预热阶段,我会把听力材料中可能出现的重要词汇、重点句型、惯用型以及文化背景等融进与学生之间的口语会话中,确认学生们的掌握情况。由于听前预热阶段是以聊天的方式进行,学生们的参与会话的积极性是比较高的,听力课堂从一开始就切换到活跃的气氛中。不光帮助同学们重新整理了新旧知识的构建和整理,而且消除了听力训练前的紧张情绪,促进学生及时调整对听力内容的注意点,从而提高对听力材料的预测能力。

2、作为教师有必要帮助大家消除紧张、“惧听”的心理,提高对听力训练的兴趣。每次播放一段听力材料后,往往需要以问答的方式来确认学生们听力理解程度。我要求每位同学都要参与和老师的互动中。根据学生听力水平的高低设计不同的提问方式。例如,对于听力水平较高的学生,我的提问以“どうして~”(为什么);“具体的にどこが違いますか。”(请具体描述其不同之处);“どうなりますか”(怎么样了呢?)等方式来展开。对听力较弱或胆小的同学,采取“Aですか?それともBですか?”(是A呢?还是B呢?);“Aはいいですか?”(A可以吗?)的选项来选择。在与同学问答的互动中及时肯定和鼓励最为重要。因此,每次课尽量给每位同学提供至少一次的发言机会,通过引导做出正确的回答来培养其成就感,提高对听力的信心和满足感。

另外,练习绕口令、学唱日语歌曲和动漫视听环节的导入也是提高学生对听力课的兴趣的有效手段。不过,听力课的时间实在有限,要求教师对所补充的视听材料做出筛选,歌词中出现的语法现象以及动漫的场景会话等尽量和教学目标遥相呼应、达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3、针对听前、听中、听后的策略使用情况均不尽人意的情况,可根据具体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针对第16项(课后,我与同学互相讨论,交流学习情况或探讨学习策略)使用率低下的问题,教师可在每节课适时穿插讨论交流环节,鼓励大家提出听力疑难点,做到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共同探讨,当堂解决。特别是听后策略的使用更需教师引导和督促。下课前5分钟,我会提醒学生们下次课将要涉及的听力场景,给予一定的任务让其分组完成。协助大家制定各自学习计划,指导学生有计划地训练听力,培养学生对听力材料和听力成绩进行分析和评价的能力,养成课后精听和跟读的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作为教师明显感受到了学生们参与课堂的热情和练习听力的积极性。在学生评教中,对此课“满意”的达到93.0%,“比较满意”占6.0%,教学效果达到预期目标。

四、结论和启示

通过对我校日语专业两个班级的听力学习和听力策略使用状况进行的问卷调查发现:

1、大部分同学对听力缺乏信心的同时,认为听力在语言学习中最为重要;

2、听力过程中最为突出的难点在于不理解词的意义;

3、听前,听中,听后的策略使用情况均不尽人意。

针对以上问题点,本人根据听力训练过程的听前、听中、听后三个阶段学生的听力水平和特点采取相应举措,达到与学习者互动的目的。总而言之,听力课堂模式没有固定模板,应该是多样化的组合,需要教师精心备课和设计。如何提高学习者兴趣和积极性;如何通过听力课指导听力策略的使用并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态度是我们始终要思考的教学理念。

基金项目:上海电力学院教改项目(编号:A-2801-12-048)

【参考文献】

[1] 赵华敏, 林  洪. 教学理念的变迁对中国大学日语教育的影响[J]. 日语学习与研究, 2011(4): 64-74.

[2] 苏远连. 论听力学习策略的可教性—— 一项基于中国外语初学者的实验研究[J]. 现代外语, 2003,26(1): 48-58.

[3] 韦建辉. 大学生自主听力策略调查分析[J]. 高教论坛, 2006(4): 116-120.

[4] 金庭久美子. 日本語教育における聴解指導に関する研究:????聴解の指導のための言語知識と認知能力[J]. 日本????研究: 埼玉大学大学院文化科学研究科博士後期課程紀要(Journal of Japanese & Asian Studies), 2011,8(3): 1-31.

[5] 梅村修. 日本語の聴解指導:聞き取りを容易にする”知識“とは何か[J].帝京大学文学部紀要教育学,2003(28): 117-143.

猜你喜欢
听力策略听力教学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听力技能的培养
英语新闻听力策略的认知模式解读
新教材下Integrated skills课堂教学的思考
四级改革下的大学英语听力教学
英语影视欣赏在高中英语听力教学中的作用
农村初中英语教学中听力训练的加强措施
提高初中英语听力教学的策略研究
浅论高中英语听力教学
新疆乌鲁木齐市初中生英语听力焦虑与听力策略使用情况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