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手语翻译专业设置现状及发展趋势探讨*

2015-08-15 00:45
现代特殊教育 2015年22期
关键词:聋人译员手语

韩 梅

(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 江苏南京 210038)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有2054 万聋人,需要大量高层次手语翻译人才。2007 年1 月11 日,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上海召开第八批新职业信息发布会,正式向社会发布了10 个新职业,其中包括手语翻译。手语翻译职业的确立体现了社会文明的进步,是国家对聋人合法权益的尊重与维护,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为了满足社会对手语翻译人才的需求,我国先后有三所高等院校设置了独立的手语翻译专业,培养专科层次的手语翻译人才,高等院校手语翻译专业成为我国手语翻译人才培养的主要力量。然而随着我国残疾人事业的发展,聋人参与社会需求的增强,现有专科层次的手语翻译专业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高层次手语翻译人才的缺乏迫切需要手语翻译专业提升办学层次。

二、国内手语翻译专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专科层次手语翻译专业发展情况

我国大陆地区手语翻译专业建设起始于本世纪初,专业手语译员培养主要由几所高等特殊教育学院承担。2004 年为了培养专业手语翻译即手语译员,中州大学首先设置了手语翻译专业,学制三年,学历层次为专科,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具有培养手语与汉语互译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学生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随后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现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于2005 年,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于2015 年也先后设置了手语翻译专业。此外2011 年辽宁省特殊教育师范学校也开始培养专科层次的手语翻译人才,所属专业为特殊教育。各院校根据国家高等专科院校人才培养要求,结合各自学校的特色,从岗位需求出发,将手语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1],人才培养模式以技能训练为主,强调学生对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在课程设置方面,几所院校的手语翻译专业课程模块大体一致,主要涉及以下三个方面:1.语言类课程,如中国手语、聋人自然手语等;2.翻译类课程,如手语翻译概论、同步传译等;3.百科知识类课程,例如特殊教育概论、聋人文化等。在人才培养方面各学校还充分利用自身的办学优势,在发展学生手语翻译能力的同时,还注重培养他们从事特殊教育教学工作或残疾人社会工作的能力,尝试培养突出实践能力的复合型手语翻译人才。

尽管以上几所院校在手语翻译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与实践,但由于受到办学层次的限制,目前专科手语翻译专业在人才培养中对学生的专业基础要求不高,毕业生存在基础薄弱,工作适应能力不强,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难以满足社会对高层次手语译员的需求。

(二)本科及本科以上层次手语翻译专业建设情况

在高层次手语翻译人才培养方面,在本科阶段,我国于2012 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并没有手语翻译专业,目前只有郑州教育学院特殊教育专业招收手语翻译方向学生。该专业方向于2012 年首次招生,学制四年,属于师范类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熟练掌握中国聋人自然手语和现行中国通用手语;了解国外手语发展及使用状况;具备从事与聋人相关的教育教学能力的复合型高级人才”。从培养目标的表述来看,郑州教育学院更侧重于为聋校培养特殊教育师资力量。

在研究生阶段,2013 年江苏师范大学与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联合招收广播电视专业手语播音与主持方向研究生,目标是培养系统掌握播音与主持专业相关理论,并且能够熟练运用手语进行沟通、咨询和翻译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手语播音与主持方向硕士点的建立,标志着我国高层次手语翻译人才培养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总体上看,我国手语翻译专业建设起步较晚,体系不完备,层次偏低,本科及以上阶段手语翻译专业建设滞后,高层次手语翻译人才培养力量薄弱,高级手语译员数量稀少。我国手语翻译人才培养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人才培养层次上都无法满足我国聋人群体发展需求。特别是近几年,随着我国残疾人事业的发展,以及“平等、参与、共享”的现代文明社会残疾人观的建立,我国对高层次手语译员的需求不断加大,提升手语翻译专业办学层次,增设本科手语翻译专业成为未来我国手语翻译专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设置本科手语翻译专业的必要性

1996 年12 月在马来西亚召开的国际聋教育研讨会通过的《吉隆坡宣言》确定:手语为聋人的第一语言。培养高层次的职业手语译员,为聋人群体提供高质量的手语翻译服务是提高聋人群体生活质量、满足工作岗位对人才职业能力的需求及翻译专业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提高聋人生活质量,促进聋人群体发展的要求

手语是聋人获取信息的特有语言,为聋人提供高质量的手语翻译是保障聋人平等地充分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社会物质文化成果的重要措施。

1.就业领域

在就业方面,《2013 年度中国残疾人状况及小康进程监测报告》显示,城镇残疾人登记失业率高达10.8%[2],实际情况远不止于此。其中聋人的就业状况不容乐观,聋人就业率远低于盲人和肢残人,而且聋人再失业比率也高于盲人和肢残人。语言沟通障碍是造成这种情况的重要原因,提高和稳固聋人的就业率需要手语译员的辅助。

2.教育领域

《2014 年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共有1678 名残疾人进入特殊教育学院接受高等教育[3],这其中绝大多数为聋生。然而目前聋人高等教育的质量明显偏低,聋人大学生缺乏竞争力,毕业后很难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师生语言沟通不畅是造成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由于缺乏专业手语译员及运用手语开展教学活动的师资,聋人大学生大多数情况下主要以文字阅读的方式进行学习。研究显示聋人的阅读能力普遍偏低。[4-5]大多数聋人大学生只能了解文字的字面意思,无法把握文字的深层涵义,这直接影响了聋人大学生专业能力的发展,进而使他们缺乏竞争力。为聋人大学生提供掌握一定专业学科知识的手语译员对提高高等特殊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3.司法领域

近几年,聋人对司法援助的需求在不断增长,当聋人遇到相关法律问题时,为他们提供高质量的手语翻译,解决沟通障碍是保障聋人合法权益的重要措施。目前我国只有少数市级以上公安部门配置手语翻译,多数公安部门在遇到涉及聋人的案件时,通常从特殊教育学校聘请老师承担手语翻译工作。由于普通教师缺乏法律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时也可能因为与嫌疑人存在师生或其他利益关系而无法保持中立,进而可能会影响审讯效果,干扰司法公正。我国急需一批掌握法律知识的职业手语译员。

4.媒体传播领域

《2014 年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在我国现有的34 个省级行政区,332 个地级行政区中目前已有30 个省级以上、201 个地市级电视台开设了手语栏目。[6]然而与成千上万的普通电视栏目相比,手语栏目数量稀少、间隔长、播报时间短,且质量不容乐观。有关调查显示,大多数聋生和成年聋人都看过电视台的手语新闻,但90%以上的聋生和成年聋人表示“能看懂一些”和“基本看不懂”。[7]由此可见目前的手语栏目质量普遍不高,社会急需高层次的专业手语播报员。

此外在医疗卫生、公共事务、文化娱乐、商业贸易等领域,聋人对手语翻译的需求也十分迫切。设置本科手语翻译专业,加快手语翻译人才培养,是聋人群体的迫切需求。

(二)提高手语翻译人才职业能力的要求

随着我国残疾人事业的发展,社会对手语翻译人才提出了多元化的需求。刘卓璇的调查显示,我国聋人迫切需要手语翻译的场所主要为医院、银行、旅游景区、火车站、警局、法院、残联、学校/课堂及企业/单位,[8]涉及医疗、司法、金融、教育、公共事务等多个领域。同时随着聋人参与社会活动程度的加深,越来越多的聋人出现在各级各类会议场所中,因而对会议翻译的需求也在逐年增长。近几年随着国际交流活动的增多,聋人有了更多参与国际会议及与国际友人交流的机会,因而也出现了对能同时进行汉语、英语、中国手语、其他国家手语互译的高级手语译员的需求。

多元化的需求对手语翻译人才的职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手语译员要具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具有多元化的知识储备。他们不仅要掌握丰富的手语、汉语等语言知识,也要掌握基本的翻译理论与知识,还要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对诸如医疗、法律等某些专业领域的学科知识也要有所了解。另外由于服务对象为聋人,所以手语译员还要熟悉聋人心理及聋人文化,富有爱心和责任心,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其次手语译员要具有较强的能力,包括具备较高的手语翻译实践能力以及较强的手语、汉语语言表达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与此同时因为处于复杂的语言交流环境中,手语译员还需具有良好的语言概括和分析能力、现场应变能力及批判思维能力。此外手语译员还应具备职业的自我发展能力,从而能通过自主学习达到专业上的不断成长。只有具备了扎实的知识基础、较强的能力,手语译员才能更好地在多个领域从事翻译工作,当工作领域发生变化,工作岗位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时,才能快速做出反应,迅速掌握新知识、新技能,从而满足职业岗位的要求。同时具备了扎实的知识基础与较强的能力也为他们进一步深造,成为高端手语翻译人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手语翻译工作岗位对人才职业能力的需求表明市场需要大量口径宽、适应性强、应用能力突出的手语翻译人才。为了培养这样的手语翻译人才,促进手语翻译职业化发展,我国需要提高手语翻译人才培养层次,设置本科手语翻译专业是当务之急。

(三)我国翻译专业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必然要求

建设本科手语翻译专业也是我国翻译专业学科发展的要求。自上世纪90 年代起,手语翻译研究就逐渐融入翻译界,1998 年出版的《翻译学百科全书》将手语翻译纳入翻译学领域。[9]手语翻译研究和翻译研究互相关注,彼此融合。研究表明手语翻译和口译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都涉及到了双语和双文化的交际活动,手语翻译和口译在目的、分类、译员角色、认知过程、质量、技能等方面非常类似。[10]目前国外手语翻译研究借鉴翻译研究中的理论和方法,取得丰硕成果。而对手语翻译的研究也加深了人们对口译认知过程的认识,拓宽了翻译研究视角,丰富了现有的翻译理论。目前我国手语翻译研究与翻译研究互相脱离,翻译研究主要涉及听觉语言间的互译,而对于手语翻译的认知机制缺乏研究,这不利于对翻译过程本质的探索。[11]此外在翻译学界和外语教学界,有关第二语言(以下简称二语)获得的过程及二语教学的模式也一直是备受关注的问题。以往人们研究的二语都是有声语言,而手语是视觉语言。母语为有声语言的人是怎样获得视觉语言的,作为二语手语获得的过程与途径是否与有声语言类似,现有的以有声语言为研究对象取得的对二语获得本质的认识及二语教学模式是否适用于手语,这些都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这些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人类语言学习的本质。

设置本科手语翻译专业,一方面有利于借助翻译研究及外语教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提高手语翻译研究的质量,促进手语翻译人才培养;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我国翻译研究及外语教学研究的深入开展,填补相关研究空白,促进翻译专业学科建设。

四、设置本科手语翻译专业的可行性

(一)现有手语翻译专业建设积累的丰富经验

尽管存在许多问题,但我国十几年的手语翻译专业建设实践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以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为例,自2005 年设置手语翻译专业至今,共培养了8 届近400 名毕业生,这些毕业生目前在特殊教育学校、公安系统、各级残疾人联合会等单位发挥着自身的作用。经过十年办学,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手语翻译专业逐步形成和完善了“手语翻译+特殊教育”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健全了手语翻译专业(专科层次)课程体系,人才培养中注重手语翻译人才的应用型和职业化,促进了手语翻译人才教育与国家职业标准手语翻译员资格(水平)证书考核的衔接,建立和发展了省级、国家级手语翻译员等级测评题库,对手语翻译人才评估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013 年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与江苏师范大学合作培养手语播音与主持方向硕士研究生,开始尝试进行高层次手语翻译人才培养。同年国家语委在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成立了“中国盲文手语推广服务中心”,有力地促进了手语翻译专业的社会服务功能。通过多年教学与研究,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手语翻译专业不断革新手语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发展手语实验室及实践基地,为本科手语翻译专业建设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二)国外手语翻译专业建设的先进经验

欧美等国家手语翻译专业建设开展较早,体系比较完备。早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就已经出现了手语翻译短期培训班,随着对手语翻译过程复杂性的认识加深,美国等国家对手语翻译人员的培训时间不断延长。[12]在手语翻译专业设置方面,欧美等国家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已经出现了两到四年的手语翻译专业培训课程。目前美国各高等院校设有约150 个手语译员培训项目,其中近三分之一是本科及以上层次的培训项目,而欧洲有50 个正式的手语译员培训项目,涉及了专科、本科及研究生各种层次。[13]

欧美等国家的手语翻译专业在专科、本科乃至硕士生阶段主要培养能在各领域进行手语翻译实践的应用型人才,研究型人才则主要在博士生阶段培养。例如美国加劳德特大学的传译专业主要培养能进行美国手语与英语互译的译员,该专业同时为普通学生以及聋和重听学生提供本科、硕士及博士阶段的学历教育。加劳德特大学手语翻译专业本科阶段重点培养能在教育、医疗、企业及政府等环境及领域中从事实际手语翻译工作的专业译员。对硕士生的培养分为学术型和应用型,与本科阶段相比,进一步强调理论学习与研究能力的培养。博士生阶段的教育分为翻译研究与翻译教学法两个方向,重点培养手语翻译研究者及手语译员教师,注重发展学习者的研究能力。

在本科阶段,欧美等国家手语翻译专业教育内容主要为手语理论、手语技能、聋人文化、翻译技巧等综合内容,重视学习者的手语翻译实践能力,同时也重视翻译者的职业道德培养和知识基础积累。在课程设置上重视不同工作场景的翻译实践,淘汰传统以手语教学为重心的模式,突出技能训练,强调传译的互动性。国外手语翻译专业建设的先进经验为我国发展本科手语翻译专业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三)国家相关法律政策的支持

我国政府一直重视残疾人事业发展,相关法律、法规为设置本科手语翻译专业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008 年我国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在第三章第二十六条规定:“政府有关部门应当组织和扶持盲文和手语的研究和应用”;第五章第二条提出“开办电视手语节目”。2012 年出台的《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进一步提出明确举措。《条例》第三章第二十一条提出:“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设立的电视台应当创造条件,在播出电视节目时配备字幕,每周播放至少一次配播手语的新闻节目”;第二十四条:“公共服务机构和公共场所应当创造条件为残疾人提供语音和文字提示、手语、盲文等信息交流服务,并对工作人员进行无障碍服务技能培训”;第二十五条“举办听力残疾人集中参加的公共活动,举办单位应当提供字幕或者手语服务”。以上条文从法律角度明确规定了要为聋人提供手语翻译服务及进行手语译员培养。此外《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将“建立手语翻译员培训、认证、派遣服务制度”列为重点工作。《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 年)》第三章中也提到“加强手语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研制手语翻译员等级标准”、“为听力残疾人提供国家通用手语翻译服务”;以及“重视手语高层次人才培养”。

从以上法律、法规及政策文件的相关内容可见,国家非常重视聋人语言沟通问题,从为聋人群体服务的角度出发,规定要为聋人提供手语翻译服务,并对手语翻译人才的培养提出了规划,体现了国家对聋人合法权益的维护,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决心。建设本科手语翻译专业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精神,与国家相关发展规划一致。

我国有世界上最大的聋人群体,加大手语翻译人才培养力度,大量培养能在各领域进行手语翻译实践的应用型人才既是聋人群体健康发展、融入主流社会的必然要求,也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发展与社会文明的进步,为此应组织各方力量,积极研讨,尽快设置本科手语翻译专业。

[1]傅敏.高职院校手语翻译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以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为例[J].中国特殊教育,2014(6):8-13.

[2]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关于印发《2013 年度残疾人状况及小康进程监测报告》的通知[EB/OL].http://www.cdpf.org. cn/sjzx/jcbg/201408/t20140812_411000. shtml,2014-08-12.

[3][6]中国残疾人联合会.2014 年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公 报[EB/OL]. http://www. cdpf. org. cn/zcwj/zxwj/201503/t20150331_444108.shtml,2015-03-31.

[4]韩梅,朱菊玲,邴作黎.聋人家庭聋生书面语言发展情况研究[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8(9):881-883.

[5]刘卿.九年制聋校毕业生书面语言能力发展研究——以南京特教学院2007-2009 年聋生语文升学试卷分析为例[J].中国特殊教育,2010(6):29-33.

[7]国家手语和盲文研究中心. 中国手语和盲文使用状况[M].上海:商务印书馆,2014:225.

[8]刘卓璇.中国聋人群体手语翻译需求与翻译服务现状研究[D].硕士论文.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5.

[9]王继红.国内外手语翻译研究:历史与现状[J].上海翻译,2009(2):23-29.

[10]王继红. 手语翻译与口译的异同[J]. 中国特殊教育,2009(8):20-26.

[11]肖晓燕,王继红. 手语翻译研究——模式、内容及问题[J].中国特殊教育,2009(2):29-35.

[12]国华,张宁生.美国手语翻译的历史和职业化[J].中州大学学报,2007(4):74-77.

[13]张宁生主编. 手语翻译概论(第二版)[M]. 郑州大学出版社,2015:47-55.

猜你喜欢
聋人译员手语
中日聋人大学生体育参与比较研究——基于社会支持视角
聋人文化身份认同的类型及影响因素刍议
医疗口译中口译人员角色的动态转换
自然手语在聋人大学生手语中的使用调查研究——以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为例
无声的世界里,怎样唱一首歌?
探析聋人就业问题及对策
美国聋人文化略观
口译中的“陷阱”
译员扮演何种角色?
奇怪的手语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