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燕青
引导学生发现无处不在的美——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审美教育渗透
文/胡燕青
摘要:小学信息技术融入审美教育不仅可以拓展美育的途径,也会丰富其课堂形式,深化课堂内涵。两者相互促进补充,也符合小学阶段教育整合的理念。如何行之有效地渗透进美育,是值得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信息技术;审美教育;小学教育;情境教学
罗丹曾经说过:“美无处不在,重要的是你的发现”。审美教育的基础培养在小学阶段,渗透在小学教育的各门学科中,小学信息技术也是其中的重要一环。而信息技术渗透进审美教育,也会丰富其课堂形式,深化课堂内涵。
1.信息技术学科特色的需要
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着眼于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小学生具备应有的信息技术基础。但如果只限于课程本身,停留在技术操作的层面,课程必然单调无味,老师上着没兴趣,学生上着更没兴趣。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加入审美教育的理念,不仅是培养小学生审美观的良好途径,而且也深化和丰富了信息技术课堂的课程内容,学生踊跃发言,积极动手操作,课堂主体由老师转为学生,学生在快乐的动手操作中实践知识,寻找问题、发现问题,形成了良好的课堂氛围。
2.小学阶段教育整合的需要
小学教育阶段提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教育整合的典范时期,审美教育在小学教育中占有重要一席。每一门学科都要挖掘其学科特色,为教育整合的目标而服务,信息技术也不例外。
信息技术课程中,过去我们觉得学生的动手能力差,现在我们发现学生的思维能力更差。他们无法分辨真善美,无法表达自我,继而他们的语言能力和动手能力进一步退化。以老师为课堂思维的核心,大家都跟着老师的思维走,最后的学生作品色彩单一,内容死板,真的是“如有雷同,实属巧合”。在更深的层面上,学生的思维受到了禁锢,他们对美的理解也变得单一和枯燥。学生的审美观念在这一次次的思维禁锢后变得越来越谨慎,他们所处年龄应有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被渐渐抹杀。因此,我们要在课堂中有意识的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进行“美”的思维训练,从不同的角度拓展他们审美的广度和深度。
审美教育是自发性的,由学生对于美的兴趣和意识引起。当今社会对于美的认同方式越来越多元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传递审美理念,不能灌输,只能引导。如何有效引导学生在信息技术的课程中去发现美,理解美,探索美,就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
1.教学设计:引入“美”的情境
我们无法凭空架构审美的思维训练,必须借助各种各样的“情境”来衬托。对于信息技术课程来说,我们首先要“回归”书本,充分地去挖掘教材中可以利用的审美因素,比如WPS文字中的图文混排、WPS演示中的背景设置、画图中的颜色填充等等。在这些学习任务中,我们可以引入某些审美训练,比如布局的优化、颜色的搭配、图形的美化等等。
审美教育与课程知识点一旦结合,我们就要为之设计属于自己的教学情境。譬如同样是学习如何设置WPS演示的背景,一百个老师可以有一百种方法。健康积极的教学情境是孕育审美教育的摇篮,到底选择哪一种“美”的情境更符合时下的教育热点,或者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这需要教师在长期的教育工作去积累经验。
2.教学过程:引导学生用“美”的角度思考
当我们在教材中挖掘出有效的学习任务之后,我们要将它们很好的落实在每一次教学实践当中。我们的教学实践大致分为课内、课外两部分。
审美教育的概括性和抽象性,要求我们更多地使用“看得见,摸得着”的教学手段,借助实体模型或者作品实例来引发学生进行思考,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堂形式。根据情境设计而布置的教学环境要形象生动,符合审美教育的基本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使用简单通俗的语言引导,循循善诱,一步一步引发学生思考,边动手边思考,边讨论边思考,学生自发地去发现美,理解美,探索美,最后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目标。
审美教育单单依靠课堂教学远远不够,我们需要探索在课外的教学实践方式。首先我们可以建立信息技术的兴趣小组,给学生提供在课外进一步学习的实践平台,校内开展、校外参与各种竞赛活动,让大家在竞赛中提升审美实践能力。另外,我们可以开展网络课堂学习,在网络课堂中,我们设置难度不同的学习任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来自主完成。
如果我们在课堂内外多融入审美的思维训练,学生必然受益匪浅,同时也会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最终反馈于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效果。
3.教学评价:多元化展示评价
当今社会对于美的认同方式趋于多元化,这也要求我们在评价学生时采用多元化的方式,不给统一的标准,让学生更自主地去探究美、发现美,开放性地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小学生的心灵还比较脆弱,过度的负面评价很容易让他们失去兴趣,甚至失去信心。而师生的积极鼓励,不仅会让他们在这一次的作品后得到荣誉感,也会在下一次的作品时他们展现出更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我们应改变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定级打分的旧模式,建立学生自我评价、小组互评和教师总结的一套全面的评价方法。学生的优秀作品可以在学校的宣传橱窗或者校园网站上展示,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师生互动的方式更加多样。传统的网站、论坛、博客已经逐渐被小学生更喜闻乐见的微博、微信、客户端所取代,教师要转变观念,与时俱进,学会利用新媒体的形式与学生互动交流,开展多元化的教学评价。
信息技术与多数小学课程不同,它没有“作业”,只有“作品”。我们早已认定信息技术是一种富有美感的设计与创作。对于信息技术教师来说,努力提升自己的审美修养,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去发现无处不在的美。
(作者单位:南京市莫愁湖小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 ( 2015) 08-0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