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玮
【摘要】这是一个经典文本的教学案例,但是笔者却试图从中找出不一样的切入点,寻找经典中的陌生化和学生们共同学习,反思整个教学过程。
【关键词】经典文本 陌生化 教学案例 启示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3-0043-02
【背景介绍】
语文是色彩缤纷的大花园,让人流连忘返;语文是意境深远的图画,令人惊叹不已。作为美文的《荷塘月色》既散发出静谧淡泊的气息,又使我们看见了正陷于苦闷中又一时看不到出路何在,在深夜到自然界中寻求超脱的作者。
如何将传统的名篇佳作上得处处充满美而又不支离破碎,我决定将第二课时定位为以品读文学人生来思考现实人生。借助《荷塘月色》的意境审美来感受并思考朱自清淡泊宁静的人生境界——这些感受和思考,将有助于引导中职学生步入广阔的语文天地,让他们用自己的耳朵去感知美,用自己的眼睛去寻找美,用自己的大脑去欣赏美,用机智的巧笔去学习,去创造令人赏心悦目的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字词,初步感知了全文。但是我们究竟应当以怎样的心境来读《荷塘月色》这篇美文呢?因为只有领悟到作者的心境,才能真正感悟到散文的文辞、结构和意境之美。下面给大家三分钟时间,请大家从清新雅致、感触鲜明的散文语言中,再次去默默体会朱自清那独特的心境,看我们能否从中读出那心灵的舒慰和解脱呢?
二、探究文本
1.散文是最见性灵之作。
课前要求学生重读已学过的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体会父亲那臃肿而蹒跚的背影所承载的悲凉、惆怅与沉重。(这点学生们比从前学这篇文章时更有感触,因为班上有不少学生是住校生,报到那天大包小包的行李就是自己父亲从家中拎来的。)这时我又引用文中原话“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进去吧,里边没人。”果然,效果很明显,学生们纷纷告诉我这寥寥数语将离别之苦,牵挂之痛写了出来,而且更觉父爱与母爱的不同。最后我们明确《背影》一文是作者表明自己愧疚以求得心灵的解脱。
可见,散文的世界是人情化的自然,那荷塘的月色、月下的荷塘,处处浸润着作者的情思、意趣、气质与性情。
2.走进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运用移情想象(创造情境,唤醒灵感,迁移自己的动情来逸想别人的心境)
1)冥想移情想象——夜半醒来,月华如水,柔柔朗照,无眠的你该是怎样一种心境?
生1:我觉得很安静,比起白天的喧哗,这正是我所喜欢的。
生2:睡不着不是白天睡多了,就是有心思,按照作者的情况不可能像我们一样有很充裕的时间用来睡觉,显然是有心思。
2)诗意移情想象——“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宋·苏轼《水调歌头》)
学生明确古人喜欢用月的变化来形容人的心境。
3)音乐移情想象——让学生静静地聆听肖邦的Be大调夜曲(The Nocturne),发问那清澈动人、自然流畅的旋律,会将你引向何方?
生1:把我带向了澄清的没有任何污染的地方。
生2:我好像到了西方极乐世界。
……
3.感悟朱自清的心灵荷塘
鼓励学生潜心揣摩文中的心理描写和景物描写,走进朱自清的荷塘心境,从中想见萦绕于作者内心的“淡淡的愁郁,淡淡的恬静”,师生交流讨论如下:
教师:我们仿佛置身于清华园的荷塘月色之下,田田的荷叶,美如裙裾,绿塘遥滟;零星的荷花,绰约千姿;风送荷香,含情脉脉。(詩意的美)
生1:我看到了一幅清新幽静的月下荷塘美景,感受到了一种和谐宁静、流连陶醉的审美愉悦。(宁静)
生2:一股柔而不弱、美而不媚、自然、清新委婉的风情。(和谐)
教师:亭亭净植、香远益清的君子气度。(理想的人格)
生3:在精神相对自由的月下荷塘中“小睡”片刻,可谓“偷得浮生半日闲”了。(逃避)
教师:低头弄莲子,莲(怜)子清(情)如水。(痴情)
生4:淡淡的愁郁,淡淡的恬静。(超脱)
教师:一个传统文士的内心郁结,在自得与自失间徘徊,如哈姆雷特般优柔寡断、惆怅。(矛盾)
4.学生仿写《我眼中的月色》并交流展示(用整个第三课时对所有学生的作品都做了交流展示和简单点评)
学生作品1:
月影
月光薄雾浓,明月当头照。
光辉映心莲,心乱纠心肠。
学生点评:写得真好,我都不知道怎么形容了,把心乱如麻的感觉写了出来。
教师点评:在短短的时间内完成这样的小诗,很不简单,不过我们都知道“僧推(敲)月下门”的故事,有些字词再斟酌一下,可能效果更妙。
学生作品2:
《迷月》
夜幕降临了,皎白的月光如九天之水泻在江面上,清风温柔地抚过江面,一时间波光粼粼。水中仙子也不忍破坏眼前美景,轻轻地荡漾着。有了月,水更清澈;有了水,月更清丽。月与水,在这一刻交融在了一起,令人不能自已。
过了许久,江面上似乎多了一艘小船,是渔夫为了生活而奔波?是诗人来此玩赏美景?亦或是归来的游子?或许是什么并不重要,有了这一叶轻舟,画面更显生动了。渐渐地雾起了,舟有些看不清了,就连月也朦胧了,这一刻,我迷了……
学生点评:我们似乎也被迷住了,很有意境,你不会也找到了禅宗的超脱吧(哄堂大笑)
教师点评:你可以成为苏轼的徒弟了,建议你去看看他的《前赤壁赋》,看完后有何修改建议我们再来讨论。
5.理解朱自清的人生境界——随缘自适,淡泊宁静。
三、总结全文(师生略)
【分析反思】
这是一篇老课文,也是中职生进入中专阶段后所学的第一篇课文,怎样寻找经典中的陌生化成了本节课进行新探索的动力来源。而对于中职生的学习现状,同行们是有目共睹的,但是不能因此就剥夺他们发现美、享受美的权利;不能就不愿带领他们走进古典文化的长河。
在这节课上,教师的“有所为”体现在如下几方面:首先,这节课很明确要让学生学到哪些东西?那就是从情感入手,用心灵去接近心灵;鉴赏意象,感受优美的语言;品味人生,感悟作者唯美的生活理想;尝试片段写作,通过相同的形式抒发不同的情感。而所有的一切也都得益于对教材的深入研究与发掘。
再者,本节课也较好地解决了教学的艺术性问题,怀特海曾指出教育要关注三个核心概念,即渲染、游戏和精确性。在教学环节的安排上,我先用三种移情想象的方式进行渲染,这里没有采用传统的做法。接着再用尝试写作片段的方式,抒发每个心灵不同的情感感受,教师的适时总结也使得文本的核心价值更加精确。
不足之处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还有待完善,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多保护学生的思想,存在着课时较紧张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