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学生之“需” 供学生之“要”

2015-07-17 23:11俞小红
课程教育研究·下 2015年4期
关键词:教师引导情境创设

俞小红

【摘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切实做到关注学生的学习细节,关注学生的心理特点,关注学生的认知起点,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初探。

【关键词】情境创设 学生交流 教师引导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4-0195-04

新课程,新理念,新思想犹如一股清新的春风,吹醒了校园,吹活了课堂,吹开了教师的心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情感态度”等等词汇登上了数学课堂教学的舞台,确实适应了当今时代发展的潮流和需求。但在一些“绚丽多姿”的教学情境,“热闹交流”的小组合作,“标新立异”的课堂设计中,课堂气氛是活跃了,学生发言是积极了,教学流程也顺畅了……而在课堂的背后,学生是否真正受益了呢?思维是否真正发展了呢?课堂教学是否真正有效了呢……许多一线教师提出了质疑。由此,本人经过查阅大量的教育教学资料和实践的探索研究,得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和发展。因此,课堂教学是否真正有效,不是看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内容,达没达到教学目标或是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看学生的思维是否实实在在得到了发展。也正是基于这样的理解,我觉得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可以从有效的情境创设,有效的学生交流,有效的教师引导这三个方面着手。

一、有效的情境创设——数学课堂的“醉翁之意不在酒”

关于教学情境,有一个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是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受美味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景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融入情景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因此积极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不仅能为学生学习数学拉开成功的序幕,也是促进和引导学生积极置身于自主探索学习的有效途径和手段。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有趣。那么我们教师该如何进行有效的情境创设呢?笔者认为:

策略一:情境创设要明确教学目的

在创设情境时,教师首先必须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来进行分析,然后自问:我们创设的情境目的是什么?有了目的再找准情境与数学知识的切入点,为学生提供真实、有效、客观的情境,这样的情境创设才有价值。

[案例]《利息的计算》教学片断

为了让学生真实地了解教学内容,真正了解存款的意义和相关规定,老师把自己的存款单放到了实物投影仪上:

存入日 起息日 属性 印密 通兑 存期 年利率% 到期日 到期利息 操作

2012-01-20 2012-01-20 0001 密 通 1年 1.98 2014-01-20 37.62 02127

帐号:1202009402201031965 户名:王晓祥

存入金额:RMB壹仟玖佰元整 ★1900.00

师:请同学们结合具体的存款单说说自己了解的信息。

生1:我从单子中可以知道,王老师是2012年1月20日把钱存到银行的,到2014年1月20日可以取出,存期是一年,本金是1900元。

生2:从“印密”中可以看出,这张单子是加了密的,别人没有密码是没办法取钱的。

生3:我发现用本金1900元去乘年利率,刚好是37.62元。

师:是吗?算算看。

学生算,得出三个数量关系:本金×年利率=利息,利息÷本金=年利率,

利息÷年利率=本金。

在此基础上,老师继续发问:“你还能看出别的信息吗?”

生4:我能看出很多信息:从“001”可以看出这张卡是定期的,“02127”是银行工作人员的代码,到期利息37.62元,说明到2014年1月20日,王老师可以取到1937.62元。

生5:不对!据我了解,利息到期后交纳20%的利息税。所以王老师到时候肯定取不到1937.62元。

大部分学生赞成点头。老师乘机提问:“那么,到期时,我能拿到多少钱呢?”于是,学生呢个纷纷又埋头计算起来……

從上面的案例看来,让真实的生活情境融入课堂教学,让学生接触生活实际,会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在培养学生分析、加工信息能力的同时,也培养和发展了学生自主探究、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策略二:情景创设要切合学生需求

任何有效的教学都始于对学生已有经验的充分挖掘和利用。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奥苏泊尔曾有一段经典的论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可以说这句话道出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这样一个教学理念。因此,我们创设的每个情境应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已有知识基础出发,让学生触景生思,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每个情境都要让学生用数学来关注,为学生思维的发展提供土壤;每个情境应设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跳一跳,能摸得着”。

[案例]《圆的认识》教学片段

师:老师这里有一本非常富有想象力的书——《数学西游记》,这里面描写的是猪八戒、孙悟空到西天取经过程中一些很滑稽的数学故事,想看吗?(同学们都举起了手)

师:那么多同学要看,怎么办?这样吧,老师站这儿,同学们在座位上,听到我说开始,大家就上来拿,谁先拿到,我就送给谁,这样可以吗?

生:(一后排同学)不行的,我们吃亏了,第一排到老师的距离很近,我们太远。每个同学到老师的距离不相等,这样不公平的。

师:不公平,那你们有好办法吗?

生:我们可以围成一个圈(圆),老师站中间,这样就可以了。

师:这样为什么就公平了呢?

生:这样每个人到老师的距离都是一样的。

师:大家同意这个方案吗?(生同意)一个圆就把这个问题解决了,看样子,圆太神奇了。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圆的世界,探究圆的奥秘……

在这里,教师让学生在参与中激活了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沟通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找准了学生的知识起点。

再如,在“平均分”教学中,教师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师:“你们分过东西吗?”生:“分过。”师:“有没有听说过平均分?”说说平均分大致的意思。生1:两人分得一样多。生2:一样东西分得不多也不少。师:“现在有6颗糖,你能进行平均分吗?”拿出学具来分一分……这样“分苹果”的生活情境是学生熟悉的,或可以理解的,但包含的数学问题对学生又是富有挑战性的、能引发学生思考的。当有些学生对“平均分”的含义不能理解时,需要同伴互助或老师点拨、引导才能解决时,教师恰到好处地创设出操作情境,让学生动手去分一分6颗糖,学生会很乐意地参与问题的解决,学生经历了通过平均分糖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的过程,体验到了跳一跳摘到果子的成功乐趣。

策略三:情境创设要激发数学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情境创设要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让学生主动地融入数学思考中,使学生在一种“愤悱”状态中,破解探究欲望,促进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案例]《分数基本性质》教学片段

师讲述有一天猴妈妈得到了三个同样大小的饼。它把三个饼平均分成了4份、8份、12份,让三个孩子分别取其中的3份、6份、9份(板书:3/4 6/8 9/12)。当时三只小猴子听了瞪大眼睛望着妈妈,好象在说:妈妈今天怎么啦?怎能做偏心的事。3/4 , 6/8 , 9/12,各不相同,怎么能让我们分到的饼不一样多呢?猴妈妈看透了小猴子的心思,神秘地笑了。同学们,你们猜猜猴妈妈笑什么,你认为它分的饼公平吗?

在这里,教师为学生创设的不是纯数学问题,而是有趣、可操作、可探究的教学情境。学生被这一有趣的情境深深地吸引,从而积极地对情境中所提供的信息进行选取,进而发现要看饼是否公平,实质上就是看三只小猴得到的饼是否同样多,也就是3/4、6/8 、9/12是否相等。面对新的知识,学生很快进入了积极的探究之中。学生通过猜测、利用手中的圆纸片进行操作、比较、验证,得出了猴妈妈分饼是公平的,猴妈妈笑的意思。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理解并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同时也促进了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

再如,在教学“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个案件,你们愿意不愿意帮老师侦破呢?”学生充满好奇地答道:“愿意!”接着老师出示:“一个寂静的夜晚,一个小偷潜入一家商店,偷走了很多贵重物品。逃走时不慎在窗口留下了他约23厘米长的脚印,你们能根据人脚的长和身高的比约是1:7的关系,估计出罪犯的大约身高吗?”学生马上议论纷纷,说出几点意见。教师适时引导,于是,学生带着追求知识的渴望在老师的引领下进入了新知的探求过程。

二、有效的学生交流——数学课堂的“杏花枝头春意闹”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课堂教学的活动过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发生着频繁而密切的信息交流,并通过信息间的交流实现合作共享,提炼数学本质。那么我们教师该如何进行有效的学生交流呢?笔者认为:

策略一:有效的交流要营造民主和谐的愉悦氛围

有效的交流,要建立在民主、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上,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让每一个学生感受到自身独有的价值,让学生想说、敢说、会说。课堂才能真正达到知情交融,教学相长。

[案例]《10000有多大》教学片段

师:现在,看到这10000粒大米,你想说点什么?

生1:10000好大啊!

生2:10000是由10个1000组成的。

师:说得真好!10000是我们认识的最大的了,10个100是……。

师:10个1000是……。

(我简单总结后,准备做练习)

生3:老师,我不同意他的意见,10000也不怎么大!

师:(愣了一下)为什么?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

生3:10000粒大米只有这么多,一个碗都装的下,开始我还以为要用大袋子去装,其实用个碗就行了。

生4:老师,我也觉得10000不怎么大,因为还有很多比10000大的数呢!我爸说,我们绍兴市有30多万人呢。

生5:我还知道,我们国家有960万平方千米。

师:你们知道的可真多,让我们一下子收获了很多知识,可是我现在有点糊涂了,10000到底是大还是小呢?

生6:老师,那要看跟谁比,跟100、1000比,10000就大,要跟10000大的数比,它就小呗。

生7:还有,东西大了,10000就大,东西小了,10000就小。100粒大米才这么点,(伸手比畫),还不到一把,10000粒大米也不会特别大。师:大家听明白他的意思了吗?能举个例子吗?

生8:他说东西大10000就大,东西小10000就小。要是10000粒米就不太大,要是10000个人就大了,能站满我们的操场。

生9:10000只大象就更大了。

师:说得好,10000大不大,要看和谁比,还要看这个东西大不大。刚才我们通过100来想象10000的大小的,100和10000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回想刚才我们数大米的过程,同学们想一想,互相交流一下。

(片刻之后,学生几乎异口同声地说:10000里面有100个100,100个100就是10000)

上案例,学生置身于宽松愉悦的氛围中,充分展开了思与思的碰撞,情与情的交融,所以收到了不错的效果——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感悟一个比一个深刻。而这一切,都源于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

策略二:有效的交流要促使学生思维的相互沟通

课堂上学生交流的目的,不仅仅是让每个学生将自己的思维过程展示给老师看,也不仅仅是为了体现新课程“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是让学生的思维在有效的交流过程中相互碰撞、相互理解、相互沟通,从而达到把学生的思维成果共享的目的。如

[案例]《比的基本性质》教学片段

师:最近老师收到了校长交给我的一个任务,让我当一次评委。想知道我当的是什么评委吗?(想)

师:那先得回答老师一个问题:当评委必须注意哪些问题?

生1:公平,公正。

生2:评的标准要统一,不能徇私舞弊。

师:好,今天我特意把评比的材料也带来了,现在知道老师是当什么评委了吗?

优秀作品数和作品总数的比

五(1)班 4:7

五(2)班 9:14

五(3)班 12:21

师:你理解表格里每个比的含义吗?(生看到表格后说)

师:现在要在三个班中评出哪个班成绩最好,你认为应从哪个角度去评?

生1:我认为哪个班的优秀作品占的比例高,哪个班就是最好的。

生2:我认为哪个班交的作品数多,哪个班就是最好的。

生3:我反对生2的观点,作品数越多不一定就是最好的,可能是有些同学为了完成任务而不注重质量才交的。所以我同意生1的评比方法。

师:大家的看法呢?(收集全班学生的意见,大都同意生1的评比方法)我们就采用生1的方法吧!那到底是哪个班的总体成绩好呢?你们有办法知道吗?

(学生经过讨论交流,很自然地得出了“比的基本性质”)

上案例,通过对同伴想出的方法进行质疑、评价、比较、说明,使学生在思维交锋中发现、感悟了知识的要领。

再如案例:思考题“1/4>( )/( )>1/5”的教学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怎样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

生1: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分子大的那个分数大,如5/6>4/6.

生2:分子相同的两个分数,分母小的那个分数大,如5/15>5/17.

生3:如果两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不相同,就要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将它变为分子相同或分母相同后,再进行比较.

生4:有些分数还可以用”交叉相乘法”进行比较.如,比较5/6和3/4的大小,把分子和分母交叉相乘后,因为5 × 4> 3 × 6,所以5/6>3/4.

……

师:同学们真聪明,找出这么多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实际上,在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时,要根据分数的具体情况采取灵活的方法来比较它们的大小。

(教师出示思考题:1/4>()/()>1/5。)

师:我们已经掌握了比较两个分数大小的方法,请同学们想一想,括号里能填哪些数呢?

(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最后全班交流)

生1:我用通分的方法将两个分数化成同分母分数:1/4=5/20。1/5=4/20,因为不能直接看出5/20与4/20之间是个什么数,所以将分母20再扩大2倍,得到10/40和8/40,显然,10/40与8/40之间可以插入9/40。

生2:只要不用4和5的最小公倍数20作公分母,而该用较大的公倍数40、60、80……作公分母,都能找到合适的数。如用60作分母,可以找到13/60、14/60;用80作分母,可找到17/80、18/80、19/80……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顿时议论纷纷,有些学生还在纸上写写画画。过了一会儿,哗啦啦一排排小手高高举起,学生们争先恐后发言了。)

生3:老师,我用分子扩大的方法,也可以找到合适的数。如1/4=2/8,1/5=2/10,根据“分子相同的分数,分母大的分数反而小”,很快可以看出小于2/8大于2/10的分数是2/9,所以答案可以是2/9。

(教师微笑着点了点头。)

生4:我先把1/4和1/5化成小数,1/4=0.25,1/5=0.2,在0.25和0.2之间选择可以找到0.21、0.22、0.23、0.24四个小数,再把这些小数化成分数21/100、22/100、23/200、24/100,化简后,这些分数都是题中的答案。

师:生4的思路真好!他不局限于整数,用小数找到了答案。

教师话音刚落,生4接着说:“老师,我还可以找到更多的答案呢!因为1/4和1/5的分子相同只要分母在4和5之间的分数就一定满足条件。这样可以找到1/4.1、1/4.2、1/4.25……

(此时,全班想起热烈的掌声,生4显得很高兴)

生5:还可以用求两个数的平均数的方法算出题中答案。

师:哦——请你讲讲是怎么算的(老师故作疑惑狀)

生5:由于两个不相等的数的平均数一定比其中大的数小,比较小的数大,这样可以通过求大小两个分数的平均数而得到答案。因为(1/4+1/5)/2=9/40,所以括号里填9/40。

师:同学们真会动脑筋,连老师都没想到那么多方法。谁还有更巧妙的方法讲给同学听?

(学生思考了一会儿)

生6:我发现只要1/4和1/5这两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分别相加就可以了。即:(1+1)/(4+5)=2/9,2/9正好小于1/4而大于1/5。

猜你喜欢
教师引导情境创设
高中数学学习方法的探讨
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教师的引导策略
谈英语教学中如何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初中英语口语教学中的情境创设分析
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误区及对策
情境打动孩子心灵,提高阅读感悟效果
幼儿在体育游戏时情境创设的实践与思考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情境创设分析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小学数学课堂选择生活情境的误区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