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中学教师思想道德建设的举措探究
何林娜 (河北省邢台市开发区火炬学区北园中学 054000)
教师的思想道德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加强中学教师的思想道德建设是当前一项十分紧迫和重要的课题。笔者认为加强中学教师思想道德建设的举措有四点:一是坚持理论学习,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二是加强对中学教师人格的塑造;三是确立中学教师的主体地位,解放教师;四是建立健全教师培训制度、监督评估制度。
中学教师 思想道德建设举措
教师的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涉及到中学工作的方方面面,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应该引起教育管理部门和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予以加强。笔者认为,加强中学教师思想道德建设应着力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首先,中学教师要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会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认识我国的国情,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终身学习的思想观,努力成为推进我国基础教育的实践者。
其次,中学教师要学习一些必要的教育理论和法律知识,如《教师法》《教育法》等。通过理论的学习,清醒地认识到自己肩负着教书育人、提高民族素质、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使命,认识到中学教育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作用,以及中学教育发展的现状和面临的诸多困难。每一位中学教师都有责任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奉献终身。
最后,正确处理政治学习与道德教育之间的关系,摒弃泛政治化倾向。有的学校把教师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容“窄化”为政治教育和政治活动,忽视了教师的责任、教师的理想、教师的技能等一系列教师思想道德规范建设;有的一提到教师的思想道德建设,首先想到的就是“轰轰烈烈”的政治活动,用“讲政治”取代“讲道德”;有的学校片面夸大政治的作用,曲解了“讲政治”的本意,把“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窄化为“政治上同学校领导保持一致”;更有甚者竟以教师与学校领导的关系为标准,来衡量教师的政治素质和道德水平。
当然,中学教师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容首当包括思想政治建设,应采取多种形式引导教师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现实工作,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些都是无可非议的。但是,以政治思想教育取代教师的思想道德建设,实际上缩小了教师思想道德建设的内涵。“以政代德”有损于教师思想道德建设的全面发展。尤其值得强调得是,对一些“左”的倾向,更要注意加以纠正和防范。
在教育领域,立身是立言的根本,一切师德要求都应基于教师的人格。教师的人格,既体现着教师之间的个性差异,又是社会关系和道德关系在教师个人身上的内在表现。它反映在教师为人处事的道德风尚上,体现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在德育环境里。在学生的心中,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父母的替身。学生对教师尊敬信赖的程度常常超过了自己的父母,有的学生可能会把对父母的“恋亲情结”转移到师长身上,或者在师长中寻觅自己“英雄崇拜”的对象,把他们作为学习的榜样,模仿其态度、品行、行为举止等。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教师的人格就是师德的有形表现,高尚而富有魅力的教师人格能产生身教重于言教的效果。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由此可见教师人格的力量。
作为一名教师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与学生在人格上建立平等的关系,摒弃“育人者”的架子,尊重学生和家长的人格,与家长建立平等合作的关系,对学生一视同仁,要“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重于道”,避免爱富嫌贫、亲尊疏卑,否则就失去了教师的人格。
第一,尊重和保护教师应有的权利。在学校里,教师的教学思想、观点和教育风格应得到学校的尊重;教师的价值标准、道德观念、兴趣爱好、业余生活,直至个人仪表等应是独立自主的。我们不能要求教师每天24小时都是道德的完人,对于中学教师的个性和他们的社会职务,我们应给予支持和帮助。
第二,正确对待教师的情绪,科学有效地进行劝解。目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历史性变革之中,社会政治、经济生活及人际关系的变化,时刻在影响着教师此外市场经济的大潮,更是给中学教师的生活、工作、思想、感情等方方面面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由于种种原因,多数中学教师的实际收入及生活水准都不太理想。所以当教师在实际生活中遇到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局部利益和集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冲突时,当他们遇到工作上的难与易、环境上的顺与逆、生活上的苦与乐、待遇上的高与低等各种现实的、无法回避的矛盾时,常常出现心理上的失衡,产生心理错位。于是有的教师牢骚满腹,有的焦躁怨恨,有的自卑消极、应付差事,甚至有的经不起商品经济的挑战与物质利益的诱惑,把商品经济的原则盲目地运用到教师与学生、家长、领导中去,用“一切向钱看”的错误思想取代一切。凡此种种,必然对教师的精神及生活带来损害,使他们陷入心理上的苦闷、彷徨和空虚中,摆脱不了内心的矛盾,享受不到真正的幸福和欢乐。在这种情况下,重新唤起教师的职业道德,可帮助教师本人冷静、客观地分析各种利益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现实矛盾,确立崇高的道德责任感,纠正与道德要求相悖的各种思想和行为。
第三,正确确立教师思想道德建设的标准。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角色,学校一定要正确确立教师思想道德建设的标准。一些中学把教师思想道德建设标准定得过高,用古代“谋道不谋食”的传统师德观来衡量和要求现代教师,片面强调教师的奉献天职,而轻视教师的应得利益,忽视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教师队伍变化的必然性,要求教师事事处处都成为“人之楷模”。有的中学把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标准描绘得“尽善尽美”,把“誓做蜡烛”“甘为人梯”“无私奉献”喊得又响又亮,对教师的应得利益却很少考虑,甚至连法律赋予教师的权利都不能很好地维护。有的中学对教师双休日补课、节假日加班要象征性地给予报酬,与此同时却给教师冠以“拜金”的“罪名”,甚至有的把教师维护自身的正当权益,也视为不本分、不道德的行为。过度理想化的倾向,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教师的合法权益,挫伤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诚然,“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是中学教师思想道德建设的准则,教师如“蜡烛”“人梯”般的奉献精神应当大力弘扬。但是,不能过度理想化,不能追求脱离社会现实的师德模式。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经济基础的反映,而不是脱离历史发展和社会现实的抽象概念。中学教师思想道德素质建设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不能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要把理想和现实割裂开来,不能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要赋予教师思想道德以更有基础、更现实的目标和价值取向,使教师的思想建设具有合乎实际的可操作性。
第一,借鉴国内外教师培训的成功经验,教育主管部门可以建立中学教师培训基地,将中学教师的岗前培训和岗位轮训制度化。如可以规定新分配来的毕业生必须接受半年到一年的专门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方能执教。
第二,建立和完善必要的监督机制。中学要建立起一整套完善科学的师德建设评估体系和师德考核体系,及时且有针对性地调整中学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加大对教师遵守职业道德状况的检查监督,定期对教师进行政治理论和德育素质的考核、调查和评比。
第三,防止纯制度化的倾向。制度建设固然是非常重要的,健全规章制度是加强促进教师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保证。但是,制度约束是对教师的外部作用,是外因。教师思想道德建设中更重要的途径,是激发教师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即内因。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外因和内因是辩证的统一,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在教师思想道德建设的过程中,需要用制度规范使教师有章可循,但更需要教师通过从容选择、思索、修炼等自省的形式,形成固化的内在素质。切莫将外因与内因关系倒置,或割裂开来,轻视或忽视内因的作用。
有的中学,在教师思想道德建设的方法和途径上,重度约束、轻教师自身修养,重他律、轻自律;教师思想道德建设的规章制度一大摞,条条框框一大堆,却很少有为教师做实事、办好事的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的举措。有的学校,只强调教师“乐业”,而不关注教师的“安居”,上百名教师居无定所,学校却视若无睹。有的很少有尊师重教的举动,就连教师节也“泰然处之”,不理不闻。凡此种种,大都很难收到明显的效果。
[1]方亮主编,刘斌总主编.21世纪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实施全书(一)(二)(三)(四)[M].长城出版社,1999.
[2]李燕杰.铸魂、艺术、魅力(七月).中国华侨出版社,1997.
[3]檀传宝.德育美学观.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
(责编 吴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