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智艳
内容摘要:文学经典是指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的伟大文本。阅读文学经典有利于提升文化自信,提升中华民族的素养,管理者要为教师开列一份经典目录,为教师营造深度阅读的氛围,搭建阅读交流的平台。
关键词:引导 阅读 文学经典
一.什么是文学经典
文学是用语言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语言艺术,是文化中极具强烈感染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学经典是指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并在漫长的历史中经受考验而获得公认地位的伟大文本。古今中外,各个知识领域中那些典范性、权威性的著作,就是经典,如《老子》、《论语》、《圣经》、《金刚经》、《荷马史诗》、《悲惨世界》、《战争与和平》。文学经典具有很多特征,比如:
1.文学经典是不断重读的书籍。卡尔维诺在其著作《为什么读经典》一书中提到,“经典是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
2.文学经典具有深刻性和持久性。经典是常读常新的书。它不断地给予读者独特,意想不到和新颖,它不断地在它周围制造各种批评的尘云,却随着时间的流逝愈加崭新,深刻,富有魅力。
3.而从文学史的角度看,经典文学作品的价值在于为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审美经验和审美想象。
二.为什么要引导教师阅读文学经典
毫不讳言地说,我国的阅读是出了问题的:现在社会有不少戾气,一些人信仰的是“权力”“关系”“金钱”“资源”,认为这些可以改变人生。很多人爱酒香胜过书香,那些“有权任性”的人根本不想也不愿意阅读,哪怕嘴上说爱书香,骨子里还爱着酒香。在整个国民阅读率连续下降的状况下,真正对经典的啃读,更是日益式微。且不说别人,就说那些应当把阅读当成生活方式的老师和学生,有多少人在阅读文学经典呢?许多人的学习目的就是为了考试分数,很少顾及文学经典。连校园里都缺失了书香味,这真是一个不可小觑的社会问题。李克强总理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急切地提出:“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只有让广大教师兴起阅读经典的热潮,才能有翻卷起学生阅读经典的热潮,以此推动整个社会的阅读,建设书香社会。“书香社会”第一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出现,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其一,有利于提升文化自信。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从来都是一个浸染着书香的民族,不仅诸如囊萤映雪、凿壁偷光、悬梁刺股的故事流传至今,还有“腹有诗书气自华”、“人不读书,其犹夜行”等让世人耳熟能详的关于读书的名言。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有利于扫涤社会上的浮躁之气,提升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创造能力。
其二,提升中华民族的素养。文化作为软实力,已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衡量标志之一,国民阅读力作为文化软实力的基石,不仅反映出社会的精神面貌,也直接关系到国家软实力和综合国力的强弱。实现中国梦,需要公民素质的极大提高,公民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社会阅读的普及、书香社会的建设。
三.怎样引导教师阅读文学经典
1.为教师开列一份经典目录。1920年,胡适曾开列一份《中学国文丛书》目录,列举古籍31种,从《诗经》《论语》,到《史记》《汉书》,从陶渊明、李白,到欧阳修、马致远。1923年,清华一批学生出国留学在即,为了短期得到国学常识,请梁启超开列一个有关国学的书目。梁启超不但开列了那些最有价值的文学作品,还列出了一系列有益身心的格言。而今,教师群体特别是农村的广大教师,还不明确哪些经典是必须阅读的,这就要求高层领导和专家学者的专业引领,领导者应该承担起历史的责任,高瞻远瞩,审时度势,进行顶层设计,为广大教师遴选经典,列出目录,给予他们专业化的指导。
2.为教师营造深度阅读的氛围。深度阅读是指在基于理解阅读的基础上,阅读者能够批判性地学习新思想和事实,把他们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能够在众多思想间进行联系,并能够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做出决策和解决问题。胡锦涛总书记曾号召广大教师“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但是,广大的中小学教师至今还是无法落实总书记的嘱托,因为各级管理者不但没有按照总书记的要求为教师创造出这样的环境,而且变本加厉地破坏着教师应有的清净,各种功利性的考试、培训、检查、评比多如牛毛,广大教师成天疲于应付,无法“静心”,更无法“潜心”,哪有闲暇的时间和平静的心情去阅读经典文学,陶冶情操,修养心身呢?要建设书香社会,就要从学校这个特殊的空间切入,为教师和学生创造出“能够”阅读的情境。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