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文化语境下影视艺术对文学经典的改编初探

2016-12-17 20:15赵欣健
青年文学家 2016年17期
关键词:文学经典影视改编传播

赵欣健

摘 要:文学经典在影视中一直受到青睐,影视艺术对文学经典作品的改编从未停止过。这种改编一方面使得影视汲取文学的营养获得了不断发展,另一方面也对文学经典作品的传播产生了深刻影响。

关键词:影视改编;文学经典;传播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7--01

文学从诞生到现在,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中西方也产生了无数经典,文学经典不仅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艺术智慧和精神内涵,同时也体现了不同文化的积淀,向人们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社会景象,充满了人类对真善美的思考和对人生终极意义的不懈探索。文学经典以其跨时代的价值观和美学观念历经沧桑而不褪色,具有“内涵的丰富性;实质上的创造性;时空的跨越性;经典应该具有无限的可读性”特征。

人类的传播活动经历了口语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和互联网传播等几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是人类出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需要,不断改进传播技术,丰富传播形式。文学经典的传播主要依赖于文字传播,并且伴随着印刷技术的进步,使得文学经典的大量复制有了可能,也进一步推动了经典的传播范围。进入到20世纪以后,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尤其是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产生了以广播、电视为代表的电子传播媒介,它们以传播的快速性、时效性、广覆盖面等特点,威胁到了传统纸质媒介的主导地位,人们都痴迷于这一神奇的事物。传统媒介时代,文学经典主要依靠文字和印刷品进行传播,通过其“可读性”被解读和传播,发挥着文化传播的主要渠道作用。大众传播媒介对经典的语言符号的生存空间产生了挤压,文学经典边缘化,这一度也让很多学者大家对文学经典的生命力和艺术魅力产生了担忧,过于重视娱乐消费休闲,会对文学经典的权威性、深刻性、严肃性形成颠覆和解构,从而忽视了文学经典的审美意义和净化作用。

在大众传媒的冲击下,大众读者对文学经典的了解很多是通过影视接触到文学经典的。作为大众传媒最典型的形式之一,影视艺术自从其诞生之日起,就从没有停止过对传统文学的改编,文学经典为影视提供了不竭的创作源泉,促进了影视艺术的繁荣发展。而影视改编作品又对文学经典的传播起到了极大地促进作用,使得经典走进寻常百姓家。

自从法国的卢米埃兄弟让电影在法国巴黎一家名为“大咖啡馆”的地下室进入到公众视野以后,在最初的一段时间里,影片的主要内容是以展示日常生活为主,无论是兄弟二人制作的全长50秒的黑白无声纪录片《火车进站》,通过一台假架设月台上的摄影机,记录了蒸汽火车牵引着客车,从远处慢慢地驶进车站的过程。还是拍摄的《离开工厂》纪录片,虽然有了演员的加入,但影片内容仍不过是展示工人下班的情景。这种“枯燥”的记录影片很快就使人感觉到疲倦,直到“影院魔术师”乔治·梅里爱通过其发现的电影特技挽救了电影的命运,他的代表作影片《月球旅行记》不仅开创电影史的发展先河,同时也受到了文学经典的启发,这部影片取材于“科幻小说之父”儒勒·凡尔纳的经典小说《从地球到月球》以及赫伯特·乔治·威尔斯的小说《最早登上月球的人》。此后,文学经典成为了影视改编的热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很多文学经典被一再地翻拍。以莎士比亚为例,据统计,在1895年到1971年间,世界上共有约450部影片根据他的戏剧改编而成。这个数量也是其他作家难以企及的一座大山。其他的经典作品,如《悲惨世界》《战争与和平》《呼啸山庄》等也一次又一次地被搬上大屏幕。在中国,以古典四大名著所改编的影视剧也是数量繁多。

另一方面很多新出现的文学作品因为被改编成影视,受到了广泛的接受和认可,文学作品本身也一跃成为文学经典。因为影视改编而被树立为经典的一个典型是金庸小说。金庸在1962年以前已经创作出了以《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等为代表的小说作品,虽然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这种影响并没有达到流行的程度。是20世纪60年代香港电影的起飞时代使金庸小说的影响力逐步走上高峰。金庸小说的读者都是由电影观众转变而来的。大陆流行起来的金庸小说热,也是受到83版《射雕英雄传》热播的影响。金庸小说也逐渐走近了文学研究领域,其文学经典地位也逐渐被认可。

可以说影视艺术将文学经典作为素材重要来源,往往是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搬出来翻拍。比如以最近这两年热门的“西游”系列,无论是各种电视剧版,还是“大话”版,还有大银幕上的《西游·降魔篇》《孙悟空之大闹天宫》,2015年创造了中国动画片票房神话的《西游记之大声归来》,以及2016年春节档的《孙悟空之三打白骨精》等等,各种类型版本让人眼花缭乱,这不仅是因为《西游记》作为文学经典在读者中间有着相当高的地位和影响,说是妇孺皆知、老少咸宜也不为过,出身“高贵”让其还没有出来之前就已经产生了极大的宣传效应和影响力,能够吸引到大量的眼球。同时,这种做法也一些程度上也降低了影视制作的风险性和制作周期,如果改编的出色还会获得口碑和票房的双丰收。最后,取材于文学经典的作品,由于其“母本”所具有的较高的艺术价值和精神层次,使得影视作品在质量上较之一般的影视作品也会更高一筹。

影视艺术对文学经典的改编反过来又会对文学作品的传播起到促进和传承作用。很多受众是首先在观看了影视以后,对原著产生了兴趣,影视搭建了沟通读者与经典的桥梁,文学经典借助影视的力量重回人们的视野。影视媒介凭借其通俗性、直观性、快捷性的优势,将大量影视观众转化为作品读者,极大促进了文学经典作品的传承。

参考文献:

[1]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赵学勇.消费时代的“文学经典”[J].文学评论,2006(05).

[3]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李云.迈向“经典”的途径——“金庸小说热”在大陆:1976-1999[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3).

猜你喜欢
文学经典影视改编传播
汉人政治权力与文学经典传承的关系
永恒的莎翁
《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影视改编研究
浅析网络小说改编策略
我眼中的莎士比亚
浅谈影视改编与文学作品再创造
浅论吕剧艺术的传承与传播
当代传播视野下的昆曲现象
从“梦幻”情节看古典小说的影视改编
当前纸媒微信公众号运营的突出问题与策略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