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云新
摘 要: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是学生喜欢上示范课,不喜欢上习作指导课,主要原因在于习作课的随意性很大却内容空泛。尤其是农村小学生在习作上存在较大问题,从存在的问题、成因、应对措施三方面进行探讨,希望能对小学生习作学习起到一定的规范作用。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习作;问题;成因;应对措施
一、问题
农村小学生习作通常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内容不够真实、用词不太规范、结构不很灵活等方面。
其中内容不真实主要表现在学生的“伪创作”,他们对亲身经历的事情往往缺乏描述性,而更侧重于描写自己没有做过的事情,例如拾金不昧、扶盲人过马路等。调查发现,农村某小学以“永恒题材”为主题的作文占到80%。此外,农村小学生写的很多记叙文就像“压缩饼干”,短且乏味,只有主干而缺少细节,高年级小学生写的记叙文甚至不足300字,问题是非常严重的。
语言不生动是农村小学生习作问题的又一大表现,他们的作品读起来非常平淡。例如有一位学生在作文《我》中是这样描写自己的外貌的:“我有两只眼睛,一个鼻子,一个嘴巴,黑头发,黄皮肤,白牙齿,穿着褂子和裤子……”缺少词汇描述。此外,大部分作品的语句存在重复现象,表达的意思不够清楚。还有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就是错字的使用,农村学生在习作中经常使用地方语言,甚至很多字都是字典上查阅不到的,放在文章里,极不具有规范性。
二、成因
1.教学思想不到位
尽管每个小学语文老师都清楚习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但很少展开相关的习作教学指导。平时的语文检测,多侧重于基础知识,等到临近毕业,再搞“应试作文”,猜题,背范文……正是由于教师指导、训练的盲目性,学生在写作中没有建立良好的写作习惯和知识结构,对于写作的总目标认识不清楚。
2.教学内容不很丰富
由于条件限制,农村孩子的生活面、阅读面狭窄,没有写作素材,再加上电脑也还没有普及,小学生搜集资料的难度较大,如“棉花为什么会变色?”等问题多靠教师直接提供答案。还有很多学生认为习作就是生活,把生活中所有的事情都一股脑儿按照原样写出来,这也是不正确的。习作所反映的主题最好都是积极向上的,循序渐进是小学习作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教师对习作指导的课堂内容并不丰富,学生练习习作没有层次。
3.教学方法不灵活
多数教师认为习作教学就是读和写,先学习一篇文章,领会其内涵,然后再练习习作。可是用这样的方法,学生写出来的大多都是“套作”,模仿很大程度上变成了抄袭,完全达不到写作的目的。教师在习作课堂上指导要么是过细,要么是蜻蜓点水,没有根据每篇习作采取不同的方法,自然不能达到最佳效果。学生往往也没有课前准备,很难在短时间内写出一篇好文章。调研发现,想要避免小学生习作中存在的问题,可以采取一些措施。
三、措施
1.“下水”范文引路
在习作教学中,教师除了上课指导外,还应该“下水”写出范文,起到真正的指导作用。在写范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针对性,即让学生写什么教师就写什么,要求学生做的事情,教师自己先做到。“下水”才能知深浅,才能更好地知道学生习作中存在的问题。(2)真实性,选材一定要真实典型,贴近学生生活,不能胡编乱造。(3)模仿性,学生在模仿老师的文章时,往往会从内容上进行模仿,而教师让学生模仿的不是内容,而是写法。
2.师评生改同步
在小学生习作中,修改显得尤为重要,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作为教师,在批阅作文时态度要端正,评语要具有鼓励性。此外,还应从文章的立意、结构和语言进行全方位评价,根据学生的写作水平提出不同要求。还可以采取学生自评、学生之间互评、小组评议,学习别人习作的优点,指出对方习作的不足,达到提高习作的目的。
3.发表参赛并进
肯定其优点,创造条件将优秀作品发表,以激励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师可以利用黑板报、习作园地等方式发表学生习作。对于特别优秀的习作,教师还可以推荐到“校园期刊、少儿期刊”编辑发表。教师还可带习作水平较高的学生参加县、市等作文大赛,促进写作与发表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冯晓琴.学生习作创新的教学策略[J].文学教育:下,2010(05).
编辑 孙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