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海彦
【摘 要】随着课程不断改革,老师们也在不断地探索,尝试新的教学理念与方法进行语文教学颇获裨益。我从评课标准、教学理念、备课标、钻研教材、教学情境等几个方面阐述如何备好一节语文课。努力创造具有个性特色和獨特魅力风格,最终形成教学艺术。
【关键词】语文教学;评课标准;教育理念;备课环节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启动,全国各地都掀起了实验教改的热潮。实验教材摈弃了传统教材的教法模式,以探索、创新、学科交叉融合为基点,鼓励学生多动脑、多动手,自主积极掌握知识。我们不断地学习探索,尝试在教学过程中用新的教学理念与方法,指导语文教学。在教育理念的更新、教学方法改革、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等方面颇获裨益。为了实现教学改革的目标,教育观念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革很有必要。
且目前我校语文教学很不乐观,每次考完试后都听到老师们牢骚的言语:“怎么考得那么难,都不考课本”“有些题目是给学生填写对联,连老师都不懂做,学生怎会做题呢?”“语文考试不考课本,教那么多没用”“课改、课改,越改越难”等等。教育家也曾说过“只有教不好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我们老师真的要重新审视自己,发展自己,升华自己,走向合理教学、提升教育理念、完善自我过程。应该不断学习认真审视当今课改语文这科目新的教学理念备好课。我浅谈以下几点:
一、明确课堂评价的标准
教学手段灵活,实施新颖独特,能促进学生发展,调动是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活动。教学三维目标最大达到度的高低。教师讲课要热情,精神饱满,语言有感染力,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情绪,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创出具有个性特色和独特魅力的教学风格,最终形成教学艺术独特之美。
二、探寻、选择与新课标相匹配的教育教学新理念
注重学法和解题方法的指导,遵循“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创立“促成学生发展”的新教学模式。促进学生思维能力、人格个性的发展,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所以老师要加强理论学习,将新理念武装在语文教师的头脑中。同时主动而及时了解外界的最新教育动态。时刻以学生为本,要克服传统语文教育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力和学习方式,不要忽视对学生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忽视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要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
三、吃透教材,精通教材
要准确把握作者行文的思路和溶入文章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以及遣辞造句的妙处,不下一番功夫是难以真正领会编者的意图,难以迅速而正确地捕捉文章的重点,难点和特点。因此,要有耐心、多练习,渗透教材,而且要反复阅读教材。不是一遍,两遍地看,也不是走马观花地看,必要时还得朗读教材,甚至背过所教的课文,在上面批批划划,圈圈点点,真正做到烂熟于心,以教师之昏昏,何以使学生昭昭?通过钻研教材,教师的思想与作者的思想一致了,从某种程度上说教师已成了作者的代言人。只有这时,才有可能选定和学生交流的话题,选定比较好的教法。
四、了解学生,协调师生
我们要按照从一般到特殊再到一般的原则,较好地掌握目前学生的一些基本状况:比如学生总体状况如何,某一个体又有哪些差异,从他们的基础,能力、看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进行教学;各个层次的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了什么样的学习方法。
转换语文教师的角色。教师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当通过教育教学的意图、策略等影响学生,使得学生成为学习的行动者,让学生享有独特体验、持续发展的权利。要尊重学生阅读的个性化行为,关注和鼓励学生独特的感受,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选择,让学生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教学灵活、新颖独特
语文教师应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激发者、引导者、指导者。我们要研究和设计科学、活泼、开发型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革新教法,教学过程中灵活使用美读法、吟唱法、绘画法,表演法、创新法等引入课堂。在教学手段的使用上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注重声音、动画、音乐、各种课件的作用。充分利用多媒体,使教材多媒体化。我们可以利用手中的笔记本电脑把每节课文开发为语文课件,形成一个系统,使每节课不仅包含文字和图形,还能呈现声音、动画、录像。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语文教学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对美的欣赏能力,从而培养创造美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师要努力学习,更新教育观念成为专家型教师、学习型的教师,及时了解语文教学改革的新进展,积极学习新的理论与新模式,迅速追赶世界语文教育发展的潮头,用新理念、新知识做出高水平的语文课件。
总之,要备好一节语文,要充分从各方面细致考虑好,不光是从教学目标、教材重点难点、教学媒体、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各方面去备课、写教案,还要从新课改理念入手,认清教师的角色。教师要“用教材”而非“教教材”,最终是教学生学会使用教材。教师是教材的使用者,更是教材的开发者和研究者。精妙绝伦的花园需要独具匠心的园丁细心耕耘,绚丽多姿的语文优质课更需要博学多才的教师精心设计。我们要努力创新课堂,促使它成具有独特魅力的学术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