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设计中的交互性在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2015-07-05 16:31:18温鑫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5年8期
关键词:交互性反馈发散思维

温鑫

摘 要:从概念设计的交互原则入手研究每一个完整设计前期的概念过程,从分析用户需求开始,达到一种人性化的交互目的,这个过程充满无限可能和无限创造性。所以初期用户分析的完整性以及创新性直接决定了作品的等级,也是用户反馈结果的重要载体,这个我们应该认真思考。

关键词:交互性 反馈 交互体验 发散思维 创新意义

★基金项目:淮南师范学院校级科研课题《概念设计中的交互性在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研究》(编号:2014xj34)研究成果

现代设计的发展在功能主义和技术美的引导下,呈现五彩斑斓的状态,让现代人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的变化,理性和激进的设计概念充斥着我们的思维,概念设计作为设计感性因素上升到理性因素、抽象理念转变成具象形态的创造性思维的设计形式,在现代设计发展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从产品设计到建筑设计,从服装设计到视觉传达设计,每一个完整的设计必须有一个前期的概念过程,从分析用户需求开始,达到一种人性化的交互目的,这个过程充满无限可能和无限创造性。

而作为一种可视的艺术形式,视觉传达设计从平面设计的源头发展到今天宽泛的设计范围,不再局限于二度空间的设计表现,将视觉所能接收到的符号全部纳入设计范畴。当然这个范畴也不能说是包罗万象,在世界许多国家中视觉传达设计还是等同于平面设计,两者所包含的设计内容在现阶段并无大的差异,在概念上的区分与统一,并不存在着矛盾与对立。当下的视觉传达设计通过文字、图形、色彩的有机组合,达到交互设计的人性原则,再加入设计师的创新思维形成一种为现代商业服务的艺术形式。

概念设计中为人造物的思维是设计创造交互体验的前瞻。设计是人在寻找美的过程中为自身的需求创造的事物,这个事物无论在技术上还是艺术上有一个本质的特点就是以人为本。这是设计的一个最终的目的,概念设计中为人造物的思维更直接地表达了人的感性创造,这种创造可能是不成熟的,但是是人自身感性因素的自然流露,是对美的纯粹的体验,这种第一感觉的审美是我们现代设计需要的一种源动力,是交互设计的基础。设计虽然要经过无数次理性的斟酌,然而最初的审美体验就如初恋一样,有时宜喜宜嗔,有时青涩甜蜜、五味杂陈,但有时设计的人情味在理性的琢磨之后被掩盖了,所以这种概念形成前的思维如能保留,可以对人产生振动,这是一种共性的体验,可能是童趣、可能是善良、可能是痛苦,这是感性思维中人性的体现。比如招贴设计、海报设计,作为二维创作形式,让人一目了然,所有的情感,所有的语言都展现在这个二维的平面中,无论是商业化的还是公益性的,设计中的感情都是至关重要的。概念设计交互性就在于寻找人性的温暖,从而找到适应人的设计素材和元素,虽然是一种理想化的物质形式,但是它寻找的却是一种人文关怀。当下视觉传达设计中很多设计师没有关注到这一点,商业海报追求视觉的冲击以及利益的最大化,忽视了人的情感因素,造成了抄袭设计的现象不断出现,这可能是一种偶然状况,但是我们应该反思,设计到底应该是一件让人欣赏的艺术品还是东拼西凑只为眼前利用的附属品。正如马丁·霍洛维认为的一个优秀的创意必然让人感觉自然而不造作,但一个差强人意的创意却往往给人以强加之感(此二者就如同“正中靶心”和“近距脱靶”),很多人都不喜欢做作的事物。

概念设计中交互原则对视觉传达设计中发散思维的影响。设计文化是长期生活在既定环境中的习惯审美和价值取向,是人对环境的一种反馈。人的感性思维和发散思维有时候源于这种审美和取向。但是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不仅仅是传统元素的再复制,而是一种现代理念的演变,这种演变从发散性思维开始,形成一种有意图的、能为用户实现目的的设计总结,这种总结是周密的,具有头脑风暴式的创造性,例如现代概念汽车,从形式到性能都具有时代发展的痕迹,并且带有未来设计的理念,每一个造型,每一个零件,每一个设计草案都是严谨的数据的总结,而其独特的创意性和大胆的设想成为现代设计发展的先导,关键是它考虑了“人”的因素。所以打破传统不是让我们完全脱离传统,也不是照搬传统元素,然后冠以文化的意义。而是用特殊的思维方法突破固有的思维和界限,通过对用户反馈信息的总结达到一种文化的共融。在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我们的设计媒介有初期的二维纸面,发展到网络虚拟空间,设计范畴也不再局限于海报、广告等,而是开始关注交互领域,然而对于设计从事者来说这需要一个适应过程,关注视觉传达设计的转型,也不能脱离当下文化发展的方向,无论设计手段多么进步,人与设计交互性仍然是主流。所以我们在视觉传达设计中追求发散性思维、天马行空想象的同时,我们必须控制住发散性思维的度,那就是必须关注用户的需求,改善人的状况,做一个严谨的总结,从而提炼出最准确的理性设计。我们应该从现代概念设计的理念中吸收其重要的交互原则,为现代设计的各个门类服务,这就是概念设计为人造物的目的。然而为人造物就要研究用户需求,其实这就像研究生存和生活的内涵一样,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過程,有人认为生活的内涵在于追逐生命的辉煌,生存的本质穿插在物欲横流里,我们本应该快乐的生活,就如童话故事的结局,但是外界的客观存在有时把我们拉向生存的物质追逐中,所以我们往往用持续的痛苦,创造短暂的快乐,这就形成了痛苦和快乐的反馈,对设计师自身的能力提出了高的要求,所以只有研究精益求精,设计才能具有竞争的市场,并由初期的感性总结升华到理性的完整作品。其实视觉传达设计的本质也是如此,从发散性思维基于二维设计的需求开始,到生成完整的理性产品为止,然后产品为人所用,这就是一个设计完整的验证过程。然而从载体来看平面设计想要得到好的反馈其实也不易,因为所有的设计元素毫无保留地展现于二维平面,信息设计、网页设计、交互设计也不例外,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进行发散性思维、进行创意,创造出让人惊艳的或是震撼的画面效果和文化内涵的作品,然而发散不是无目的的思维游荡,而是必须有理性的控制,必须归纳繁复的感性思维,瞬间升华成一种完整的理性设计,进而完成整个设计创造,平面设计如是,其他设计亦如是。

概念设计创新意义对视觉传达设计方法的启示。概念设计作为未来可能性的设计,在分析用户的基础上,具有前瞻性和预测性,在现代技术下有可能临时还不能完成,但是具备了完整的概念和形式,以及以人为本的特性,这种理念的创新对于现代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也是设计进步的重要因素,而视觉传达设计也必须具有前瞻性和交互性,并且相对于设计的其他门类,例如汽车、建筑设计等,二维设计更具直观性,它有时候甚至可以超越理论的合理性,只追逐设计的前瞻性和以用户为目的的预测性。所以概念设计的创新在视觉传达设计中更容易实现,并且设计过程中我们可以进行一些未来的预测或是对当下理论上的超越,形成一种独特的设计风格,例如包装材质和形式的突破性,不但可以打破传统包装的形式,甚至可以做对虚拟设计世界进行包装的尝试,让人们在虚拟世界里体验强烈的视觉效果,这种尝试相对于概念车、概念建筑等更容易实现。例如“设计上海”2015,明合文吉创造的《无中生有》青铜系里,有无的思辨,偶然的必然,成为一种视觉的亮点,让人在欣赏时有一种特别的感觉。所以视觉传达设计的创作方法和设计思维也必须有所改变,在传统平面设计基础上,进入多视角、多功能、多手法的发展阶段,对未来设计样式进行大胆预测,对设计风格大胆创新,就像埃舍尔的“迷惑的图画”一样,有着征服人类心灵的魔力。从发散的、怪诞的、无厘头的,发展到理性的,甚至是数学性的严谨,创造出一流的视觉传达设计作品。

概念设计某种意义上是设计的敲门砖,它引导设计未来的发展方向,同时也是设计师预测能力的重要体现,设计师必须具有设计的前瞻性和策划性,能够预测产品的使用如何影响产品与用户的关系,以及用户对产品的理解,不然必将沦为计算机设计的奴隶,成为简单复制的绘图员。所以我们应该从认真总结自己的感性思维开始,一步步追寻设计的人本目的,从而具备现代社会竞争的各种因素,无论是信息设计师也好,还是交互设计师也好,分析客户需求成为设计的主導,从而实现精英设计为大众设计服务的目的,这是时代进步的需求。概念设计创新原则是一种理性的概括,对发散思维的一种理性总结,无论怎么想象,最后必然归结于作品本身,能发散必须能收回,不然作品岂不是一团糟。所以要用理性的思维来审视创新作品本身的完整性及交互性,形成一种用户需求的产品样式,然后用到视觉传达设计的创新过程中,那平面设计的形式和内容必然产生巨大的变化,无论从人们的审美还是理论的形成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贡布里希认为:“所有再现性艺术都仍然是观念性的,是艺术语汇的积累过程,即使最写实的艺术,也是从预成图式开始,从艺术家的描绘技术开始;这个再现技术不断地得到修正,直到它们与现实世界相匹配。在艺术家依据自己的知觉进行制作与匹配的过程中,实现再现性艺术。”可见这个概念性的预成图式是艺术以及设计的重要法门,初期用户分析的完整性以及创新性直接决定了作品的等级,也是用户反馈结果的重要载体,这个我们应该认真思考。

参考文献

[1] (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滕守尧,朱疆源,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3.

[2] 廖军.视觉艺术心理[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1:2.

[3] 李洪海,石爽,李霞.交互界面设计[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8.

[4] 叶强.概念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1.

[5] E.H.贡布里希.艺术与错觉[M].杨成凯,李本正,范景中,译.邵宏,校.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12:6.

猜你喜欢
交互性反馈发散思维
探微小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个性化与多元化
试论情感调动与中学散文教学
“互动舞蹈”:中国传统舞蹈与新媒体技术的跨界融合
演艺科技(2016年4期)2016-11-16 08:20:21
对“未来教室”的初步探索
考试周刊(2016年86期)2016-11-11 09:33:05
例谈发散性思维训练
考试周刊(2016年86期)2016-11-11 07:50:41
新媒体语境下艺术传播的发展及城市运用探究
数字化城市公共艺术交互性内涵研究
妙用“表扬”和“忽视”
金融新晋军的“发散思维”
首席财务官(2016年9期)2016-11-07 17:32:58
从运动心理学的角度
体育时空(2016年8期)2016-10-25 20:2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