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世奇
【关键词】错误资源 数学课堂 教学质量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6A-0115-01
在新课程背景下,数学课堂教学提倡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此过程中,必然伴随着差错的出现和生成。当然,出错也并非绝对是坏事,关键是教师如何对待差错,如何有效利用教学中的错误资源,引导学生主动纠错,使课堂教学因差错而变得更精彩,并成为教学的生成点和增长点。
一、捕捉学生的认知错误,突破教学难点
教师在教学中不应只把焦点放在学生的正确解题上,也要有意识地关注学生的错误,善于在课堂上捕捉学生的错误。因为学生的一个错误见解往往便是学习中的难点或重点,也更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促使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亲历实践探究和构建知识的过程,使错误变为教学的亮点,促使课堂教学攻破难点,迸发出美丽的火花。
如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中“有理数的减法”时,明确了有理数的减法法则是“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如算式“4-8”中“8”前面的符号“-”是减号,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记忆。接下来学习“代数和”时,教师要求学生把“4-8”看成正4与负8之和,“-”则变成了负号。此时有的学生就会产生疑惑:到底把“-”看做减号还是负呢?假如学生无法消除这个疑惑,那么在计算时就可能产生错误。对此,教师在学生明确有理数减法法则的基础上,告知学生:有理数的减法可以改写为加法,如a+b-c=a+b+(-c),可以根据左边算式理解为a加b减c,还可以根据右边算式理解为a、b、-c的和(代数和),即代数和就是表示几个有理数相加的式子。因此,在代数和中,所有的运算都是加法,运算符号可以省略不写。这样,通过厘清知识背景及知识结构之间的关系,找出学生产生困惑的关键点,并进行有效解析,帮助学生消除困惑。
二、运用学生的错误,使错误成为学生思维发展的支撑点
教学时,学生因为缺少经验,容易产生认知偏差,从而出现错误。这时教师要善于对待学生的认知错误,站在学生的立场上看待学习中出现的认知错误,并将这一“错误”作为学生思维发展的支撑点,让学生在纠错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如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时,笔者出示一道题:59-(-20.4)-0.4=○.有学生这样计算:59-(-20.4-0.4)=79.8.对于学生出现的计算错误,教师不需要直接指导学生纠正错误,可以针对学生错误的计算方法,将题目改编为判断题:59-(-20.4)-0.4=59-(-20.4-0.4)=38.2,请学生判断正误。学生在判断正误的过程中,进行了自主探究。计算出错的学生在此过程中发现了错误,这时教师可以提问:“你是怎么发现错误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快速找到了计算错误的方法。学生经过探究、讨论,围绕不同的计算方法进行交流,从不同的视角考虑问题,在纠错的同时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
三、制造错误,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
小泽征尔有一次到欧洲参加音乐比赛,在比赛时3次中断指挥,原因是他发现乐谱出错了。实际上,这是评委会设计的“圈套”,以此来考查指挥者的音乐素养。其实,在数学教学中,对于学生容易出错的知识点,教师也可以设置一些类似的“圈套”,将学生的错觉诱发出来,引导学生质疑、释疑,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数学能力。
如教学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概率》,在学生掌握了计算概率的方法(如列举法、公式法等)后,笔者给出题目:一个家庭有3个孩子,求这个家庭中有2个男孩和1个女孩的概率。有的学生通过列举法很快得出结论,共有4种情况:女女女、女女男、男男男、男男女。对于学生的错解,教师可以设置“圈套”:除了列表法,还可以用什么方法计算?于是大部分学生开始用树状图求概率。如用A和B分别代表男孩和女孩,画出的树状图是:
通过画树状图得出结论:该家庭有2个男孩和1个女孩的概率为。在得出2种不同的结果后,教师故意不语。学生思考片刻后就会知道,第一种计算方法错了,因为虽然出现的男孩和女孩的情况只有4种,但每一种出现的可能性是不同的,忽略了概率的可能性这一特征。而用树状图的解法才是正确的。通过这样有意设置一些“圈套”,让学生解错题目,这对于他们深刻理解知识点是十分有益的,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错误”是数学教学中的动态生成,教师要善于抓住“错误”资源,引发学生思维,在剖析交流中构建知识,在纠错中获取知识,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责编 林 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