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心理的数学问题情境创设探究

2015-07-02 23:49陈亚苏
广西教育·A版 2015年6期
关键词:数学问题情境创设实践

陈亚苏

【关键词】数学问题 情境创设 实践 探究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6A-0021-02

学生对学习材料产生浓厚的兴趣是学习最大的动力,也是创造发明的原始动力。数学思维及创造能力源自于数学问题,数学问题来自于生活,来自于情境。问题情境的设置是数学课堂教学有效开展的前提,精彩的问题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驱动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促进学生主动探究。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迎合学生心理,科学、有效地创设数学问题情境。

一、利用学生好奇心理,设计数学问题情境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好奇是打开知识宝库之门的钥匙。有了好奇心,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去接触事物,探究事物的奥秘。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有效地设计数学问题情境。

如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一课时,为了使学生对“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征产生浓厚的探究欲望,笔者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创设了如下问题情境:利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呈现一组图片,让学生观察、比较这些图片中物体的共同点。学生很快发现:图片中的所有物体中都有三角形。这时有的学生提出疑问:“为什么这些物体中都会用到三角形,怎么不是其他形状?”笔者并没有急于让学生讨论这个问题,更没有直接告诉他们问题的答案,而是转而创设问题情境:“你们见过自己身边的物体中也有三角形的吗?”学生们都说见过。于是笔者进一步创设问题情境:带着学生们在生活中寻找三角形的原形。他们从自行车上找到了前后轮和支架构成了三角形,从三轮车、椅子脚、房梁、衣架、三角板等物体中都找出了三角形。看到学生们这么多的发现,笔者表扬道:“你们真棒,一下子找到这么多含有三角形的物体。”此时,学生们的头脑中会冒出新的疑问:“为什么这么多物体中都有三角形,三角形到底有什么作用?”笔者让他们带着自己从生活情境中发现的问题,带着好奇心去网络上、书本中和身边的木工师傅、农民伯伯那儿寻找答案。

好奇心打开了问题的天窗,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他们带着好奇心在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主动探究数学问题。

二、运用学生好胜心理,创设数学问题情境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而在儿童的心灵世界中特别强烈。”苏霍姆林斯基这样认为。争强好胜是多数儿童的本性,儿童做事喜好成功,一旦尝到胜利的滋味,那种激动兴奋之情难以表达。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好胜的心理特点创设数学问题情境,将会使学生对数学问题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大大促进他们深入学习数学知识的动机。

如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观察物体》时,为了让学生自主探究出“从不同角度去观察正方体,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的规律,笔者运用学生好胜的心理特点,给学生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现在老师给你们每人一个正方体,你们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在同一个角度最多能看到它的几个面?”笔者故意说:“比一比谁看到的面最多!”有些学生以为看到的面越多就越了不起,连看都没看就说:“最多能看到六个面,因为正方体有六个面。”笔者提醒道:“在同一角度最多能看到正方体的几个面?请大家仔细观察后再告诉老师答案。”这时,学生才真正带着问题去观察摆在桌上的正方体,有的从正面看,有的从侧面看,有的站起来观察,有的蹲下去观察,有的跳起来观察,有的甚至站到凳子上去观察,他们不停地转换角度,卯足了劲儿去观察,希望自己能看到更多的面。学生们一个个不甘示弱,在比拼中带着“在同一角度最多能看到正方体的几个面”的问题思考着、观察着。最终谁也没有输给谁,共同寻找出问题的答案:“从同一角度观察正方体,最多可以看到三个面。”

在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上要做到趣味性和思考性相融合,挑战性和启发性并存,让学生们带着数学问题在情境中主动探究,共同进步。

三、巧用学生好玩心理,精设数学问题情境

学生生性好玩,玩乐是他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若学习就像游戏一样好玩,他们将会乐此不疲地投入其中,迷恋其中。教师应当巧妙利用小学生好玩的心理,精心设计数学问题情境,让他们在游戏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在玩乐中解决数学问题。

如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找规律》一课时,为了将学生自然地引入“一一间隔排列”这个问题情境中,笔者精心设计了跳集体舞游戏:“同学们,上课前,我们先玩个游戏,请6个男生和6个女生上来跳一段集体舞。”学生们积极主动地来到教室前面,自由站队手拉着手跟着音乐的节拍跳起了拉手舞。音乐结束,笔者说:“同学们跳得不错,要是队伍排列上有一定的规律就更好了,你们觉得怎样排列合适?”话音刚落,就有学生说:“我们可以按照一个男生接一个女生的顺序依次排成一队。”有学生说:“可以每两个男生后面接两个女生站成一队。”还有学生说:“还可以每两个男生中间一个女生围成一个圆圈。”笔者让前面的学生根据其他学生提出的建议重新站好队之后,手拉手跟着欢快的音乐又跳了一段集体舞,笔者说:“这一回跳得比刚才好看多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队伍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所以队伍整齐,跳起舞来就比刚才好看。”学生们连忙争着说。“那现在排列的队伍有怎样的规律呢?”笔者接着问道。学生们带着自己发现的数学规律问题进入了接下来的探究学习中去。

以游戏的情境导入教学,学生们在玩乐中找到问题和趣味的交叉点。良好的情境促进了学习,让教学更加精彩,让课堂更有生命活力。

四、妙用学生好动心理,构设数学问题情境

操作是手和脑的协调活动,是思维活动的表现形式之一。学生们生性好动,尤其喜爱动手。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好动的心理,构设数学问题情境,让他们在亲自动手操作中产生兴趣,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并积极主动地去研究问题。

如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表面涂色的正方体》时,为了让学生自主探究发现正方体涂色和位置的规律,笔者利用学生好动的心理构设数学问题情境,让他们亲手操作,在动手操作中观察、联想、分析、归纳。上课伊始,笔者给学生出示一个表面涂色的正方体,直接提出问题:“如果把这个正方体的每条棱都平均分成2份,然后切成同样大小的正方体,可以分成几份小正方体,每个小正方体有几个面涂色?”学生观察后纷纷讨论,看着学生们热烈讨论的情景,笔者接着说:“同学们,你们想亲自验证一下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吗?老师给你们每组提供一个涂色泡沫正方体和一把小刀,请你们切开后验证一下,小心不要伤着手!”学生一听可以自己动手,那个高兴劲儿就甭提了。看到学生们的兴趣这么浓厚,笔者趁机加大难度,说:“如果把一个正方体每条棱平均分成3份,能切成多少个同样大小的小正方体?每个小正方体有几个面涂色?3面涂色、2面涂色、1面涂色的各有多少个?分别在什么位置?”笔者给每个小组又重新发了一个表面涂色的正方体泡沫,要求各小组合作:先画线,接着观察讨论,再动手操作验。学生们在观察、想象、操作中自主探究,找到了问题的答案。最后,笔者对学生说:“还有更难的问题你们敢挑战吗?如果把这个表面涂色的正方体泡沫的每条棱平均分成4份、5份……再切成同样大的小正方体,结果会怎样呢?这里面又有怎样的规律呢?”学生们一个个不甘示弱,在小组合作中深入探究。

学生通过有趣的动手操作,将数学问题情境融入操作活动中,他们在操作活动中发现数学问题,探究数学问题,不但提高了自身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还激发了学习兴趣,激活了数学思维。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情境是数学的外衣,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量体裁衣,迎合他们的心理需求,选择合适的外衣,让他们带着浓厚的兴趣,在强有力的内在动力驱动下主动投入数学探究活动中。

(责编 林 剑)

猜你喜欢
数学问题情境创设实践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情境创设分析
数学问题解答方法多样化探讨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