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德
[摘 要]初中历史教学需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使其养成思辨探讨习惯,有效掌握和灵活运用历史知识。初中历史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学会自学、思考和质疑,从不同角度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和探讨,提高深层次剖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初中历史 问题意识 学习能力 学习质量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160111
两千多年前教育家孔子就指出在教学上要“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也就是学生没有疑问、没有思考,教师就没有必要去开导他。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也要注意引导学生去思考,去质疑,让他们有问题意识,然后才去施教。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让学生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因为问题能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和思维的火花,获得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提升。
一、营造和谐课堂氛围,让学生敢问
传统教学教师是主体,一言堂,学生学习兴趣不浓,主动发问少,大都是没有问题,也不敢提问。这使得课堂活力不足,效果不佳。只有学生有学习兴趣,有主动获知的渴望,我们的教学才能有质量。因此,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与大力开展,我们初中历史教师首先要放手,让学生能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一些知识,产生一些思考。笔者在历史教学中常常要求学生带着问题来上课。比如在《西周的分封》一课的教学中,笔者先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并思考一些问题,或是将教材中的内容设计成问题供学生探讨。比如:商朝为什么灭亡?(有人说,红颜祸水,将商朝灭亡的责任归咎到纣王宠爱的妲己身上,你怎么看?理由是什么?)西周为什么要实行分封制,分封制的内容分几点?分封制有什么作用?从商朝灭亡和西周灭亡中可以得出什么启示?当然,这些问题是笔者引导学生之后才得出的,这归功于笔者开学初的指导以及努力构建和谐课堂的推动。笔者在课堂教学中一直坚持微笑教学,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哪怕是非常简单的问题,笔者都予以肯定,并适时加以引导,指导他们将问题进行深层次思考。这样,学生就有了学习的主体意识,能说会问,会去评判和解答,敢于发表个人的看法,也能提出有质量的问题。
可见,尊重学生,关爱学生,将课堂交给学生,需要我们努力营造民主、宽松、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学生没有思想压力,就能勇于思考,敢于提问,也在质疑问难和问题的解决中获得学习乐趣与效果。
二、重视问题情境创设,让学生会问
初中历史教学内容相对比较简单,只要学生用心阅读,努力自学,很多内容都是自己能够吸收和消化的。但是我们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通过创设丰富而有效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专注,学得有效。
1.善于运用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手段
多媒体教学图文并茂,能够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因此,我们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提出一些更有价值的问题,增强历史思维的深度,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比如在《甲午中日战争》的教学中,笔者先播放一段《甲午风云》的电影,学生在观看中就能清楚认识到清政府海军力量与日本海军对比上的不足,也能看到抗战将士的英勇与统治者的腐朽无能。这样,学生能够客观而全面地认识和理解这场战争,也能提出有较高质量和深度的问题。
2.创设密切联系生活的情境
历史学习不止是识记一些历史事件,更重要的是通过历史问题的认识和解决,分析意义与影响,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而思维能力的运用需要鲜活的事例。比如中日之间的钓鱼岛事件,中越的南海争端,对于这些问题学生可能也有一定的看法。因此,我们在相关内容的学习中,就可以让学生用所学历史知识进行思考。这样,他们能将抽象的知识寓于现实生活之中,有参与课堂活动的热情。如《鸦片战争》一课教学中,笔者从最近的艺人房祖名等人吸毒事件入手,让学生谈谈吸毒的危害,这样有助于学生对英国侵略者的险恶用心,与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勇毅做出正确的评判,并且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从而培养学生的民族忧患意识和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当然,这里学生会提出问题:吸毒有害,为什么这些人还要吸毒?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史有什么影响?面对圆明园残迹图片,我们有什么想法?现在有人主张重新修复圆明园,我们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就这样将历史问题引入现实生活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提高他们提问的能力。
另外,历史内容是前后联系的,我们要注意对比情境的创设。比如我们教材中有大量的图片,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也能够生出较多的问题,可让学生从历史图片、地图的对比中发现问题,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和从历史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提出问题。
总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提升他们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的重要手段。只要我们努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在自主思考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中掌握历史学习的方法,获得历史思维能力的提升,就是成功的历史教学。
(责任编辑 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