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引领学生亲近文本

2015-06-26 07:54张春香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5年6期
关键词:笔者文本文章

张春香

[摘 要]依据学生情况,依据文本特点,运用比赛式、分角色、自由朗读等方式引导学生养成自觉主动地诵读文章的习惯,极大地拉近学生和文本的距离,使其产生浓厚兴趣,逐步实现自主阅读、个性化阅读。

[关键词]形式 诵读 文本 距离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160030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发现,学生极不爱张口读书,并没有养成主动诵读的习惯,对课本上的经典文章,常常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并没有披情入文,深入品咂,细细品读。课堂上缺乏琅琅的书声,极不利于学生语感的形成和语文素养的提升。笔者在教学中注重采用多种形式的诵读,引导学生亲近文本,理解文章内涵。

一、引导学生重视诵读,逐步变成自觉行为

在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在思想上对诵读重视不够,他们不爱开口,即使开口也是如小和尚念经,支支吾吾,平淡无味。一篇文章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读下来的学生是少之又少。而这主要源于学生没有真正体会到诵读的妙处,再加上考试的压力,读书的功利性极强,一篇篇本是字字珠玑的文章,在学生的眼中却只是干巴巴的符号,索然无味。教师的讲解如果离开了学生对文本完整反复的亲自感知,任何讲解、提问和讨论都是没有意义的。笔者极力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三分文章七分读”的道理。同一篇文章,经常先让学生读,教师不做评价,然后教师有感情地范读,或放朗诵录音,或指导朗诵好的学生读,在对比中让学生发现自己的问题和差距,他们时常有这样的惊叹:文章原来能读得这样美。这样有效地树立学生美文美读的意识。笔者还经常抽空让学生欣赏著名艺术家朗诵的名家诗文。每次欣赏时,学生都是极为认真,极为专注,艺术家声情并茂的朗诵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读文的兴趣和热情。

二、采取多种形式的诵读,营造良好氛围

听不见琅琅书声的语文课绝不是好的语文课。很多优秀教师执教的课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在短短的四十五分钟里,读是基础,是前提,学生还没有读熟读透文本教师就急于分析,学生只会如雾里看花,摸不着头脑。教师要注重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朗读教学,营造轻松和谐的氛围,使学生乐于朗读。

1.“我的美文”欣赏

每节课在上课前三分钟安排朗诵优美诗文的环节,要求学生从课外选择自己喜欢的作品。学生很是重视,都想展示自己,他们往往会阅读很多文章,精心挑选,精心准备,由于是自己喜欢的文章,他们诵读时特别投入。看似短短的三分钟,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准备的却很多,既要精心挑选诗文,又要划分朗读节奏,事先多次练习。一学期下来,全班学生就收集了很多优秀的作品,在潜移默化中既积累了写作的素材,还有效提高了表达能力。

2.比赛诵读

初中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强。笔者在课堂上经常采用比赛的形式,引导学生在读中思,在思中读,在读中比,在比中读。一篇文章初次读,学生往往问题特别多,笔者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互相发现,互相探讨,互相纠正,教师适时点拨。在学生对文章有了认识和了解后,再要求学生通过诵读把自己的感悟和体会尽量表现出来。尤其是基础差的学生,以前光听教师讲时,总是昏昏欲睡的状态,但一听互相比着读,其学习兴趣一下就高涨起来,也参与进来摇头晃脑地读,全班积极性很高。

3.不同文章不同侧重读

中学教材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可让学生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做诵读训练。笔者注重依据文章内容的差异,在引导学生诵读时各有侧重。有的文章需重点品味,尽量读出文中饱含的深情。如《背影》是一篇看似字字平常,实则句句含情的文章。作者用饱蘸浓情的笔墨把那份感人至深的父子情传递给读者,如果真正地体会到并恰当地诵读出来,定会让人无限酸楚而感动。但学生由于人生经历少等缘故,不大容易体会到。于是笔者在教学设计时,就主要采用诵读教学的方法,效果很好。先让学生充分地自由诵读,然后交流感受;接着边读边品,边读边思,引导学生潜心文本中,抓住关键词句反复体会;而后再让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学生联系生活中父亲对自己的细心照顾,调动情感体验,很好地诠释了对文章的理解;最后,再让学生欣赏本课的朗诵录音,学生沉浸在艺术家感人的朗诵声中,禁不住泪花闪现,久久无语。

通过诵读让学生零距离地触摸文本,挖掘文本,以文解文,充分体会到语言文字本身蕴含的深意,深切感受到经典文章的魅力,逐步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如诗歌《乡愁》,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文中的情感,尽量读出情感,使学生受到巨大的感染,对文本产生极大兴趣,实现反复诵读,不断领会。

有的文章需展开想象,重点读出文中的形象。对于侧重人物刻画类的文章,就让学生重点揣摩人物性格,读好人物的语言。如《范进中举》《故乡》等文,篇幅较长,诵读时不必面面俱到,可抓住刻画人物的重点段落,让学生反复体会,而后绘声绘色地读,学生就会很容易把握文章的主旨了。

总之,不同文章不同要求,灵活调整,各有侧重,力争使学生对诵读产生浓厚兴趣,自觉主动深入理解文章。只要学生爱读文了,教师的讲解分析就有了落脚点,也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搭建多式平台,展示学生水平

在课堂上尽量多给每个学生创造机会,展示其朗诵的才华,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但往往课堂时间紧,内容多,不能每次都让所有学生参与,时间长了,个别学生仍是老样子,没有动力。笔者注重搭建多个平台,如开选修课,在每周一次的朗诵课上,有时指导,有时欣赏,有时练习,有时竞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多给学生介绍课外的优美诗文,让学生反复吟诵这些脍炙人口的文章,把握内容、感情,再对照朗诵艺术家声情并茂的示范朗诵,慢慢模仿、学习,学生兴趣很高。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些千古名句早就告诉我们,语言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一个不断积累、感悟和实践的过程。初中阶段运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诵读,自觉诵读,在读背中走进文本,亲近文本,学生才能体味到文章的原汁原味,才能感受到一篇篇经典著作的永恒魅力,最终实现“自能阅读、自能写作”的目标。

(责任编辑 陈剑平)

猜你喜欢
笔者文本文章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本期文章英文摘要
小排经“点化”大文章
性能相差达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