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中级口语教材的会话结构及其语用功能研究

2015-06-23 23:09:14杨恬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5年6期
关键词:语用功能对外汉语教学

摘  要:本文以会话分析理论为基础,系统考察了《阶梯汉语》与《发展汉语》这两本中级口语教材中的会话编写情况,分析其会话结构及其语用功能。研究发现,两本教材的会话结构总体上呈现出简单化特征,对结构语用功能的呈现不太充分;通过分析教材使用者的会话结构,发现教材对学生的会话结构习得有较为明显的影响。基于研究结果,本文对中级口语教材的编写进行了相应的思考。

关键词:会话结构  语用功能  中级口语教材  对外汉语教学

一、绪言

近年来,国内汉语教学界对会话结构的研究逐渐重视起来(苏静、路佳,2003;关颖,2006、2007;刘元满,2008;王文龙,2013)。这些研究注意到了会话结构在口语教学及教材中的重要性及存在的问题,但是系统考察口语教材中的会话结构,对会话结构的语用功能进行详尽分析的研究比较少,这正是本研究的突破口。

本文以会话分析理论为基础,选择了对外汉语教学界使用率较高的教材——《阶梯汉语(中级口语)》与《发展汉语(中级口语)》,分别以这两部教材的第一册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中课文的会话结构,并考察结构中的语用功能;随后,本文简要描绘了20位《发展汉语》使用者的会话结构特征,将结果与教材进行比对和共现统计,并对教材编写提出一些思考。

二、语料来源以及理论基础

(一)语料来源及研究方法

本文以两本中级口语教材共60段课文会话为基本语料。下面是教材的基本信息。

表1:教材基本信息

教材 编者 出版社及出版时间

阶梯汉语

中级口语1 张念 郝红艳 华语教学出版社,2006年

发展汉语

中级口语1 路志英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

社,2011年

本文将系统分析60段会话的结构,包括按照“毗邻式”“嵌入式”“毗邻+嵌入”三个维度来统计会话的结构特征,考察会话中提问、附加信息、话语标记的语用功能。最后,将10段留学生的课堂对话与《发展汉语 中级口语1》中的会话进行比照分析,并且提出关于教材会话编写方面的建议。

(二)理论基础

按照美国学术传统,会话分析(Conversational Analysis)始于20世纪60年代Harvey Sacks及其合作者Emmanuel Schegloff和Gail Jefferson等学者对自然会话的研究[1](P11)。该学派对日常会话结构做出了深入研究,提出了话轮和话轮转移、会话修复机制、语对、话语评价等一整套分析概念和工具[2](P205)。近年来,会话分析研究证明无论是正式会话还是闲谈都受规则支配,谈话者只有在会话中创造条件,才能使对方正确理解自己;会话分析学者探讨了语境中会话所表现的意义和功能(Gumperz,1982)。目前,并且在语用学、言语行为理论、互动社会语言学等领域形成多个学派。

从功能角度出发,会话中语言形式选择的非语言制约因素很值得讨论,例如提问与回答的语用解释,话语标记的语用功能,附加信息的语用功能等,这些现象有的可能涉及会话含意、言语行为、人际关系与礼貌等[2](P206)。因此,在语用视野下分析会话结构,有其合理性、科学性。会话分析理论对本文写作有重要指导作用。

三、研究结果

(一)会话结构分析

会话由一定数量的对答组成,“对答”是刘虹(2004)基于Schegloff和Sacks的“相邻对”(adjacency pair)[3]提出的概念,其形式结构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毗邻式,分为双部式与多部式;第二类是嵌入式,分为单层嵌入式与多层嵌入式。本文依据“毗邻”“嵌入”“毗邻+嵌入”这三个维度来划分教材中的会话结构。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对会话结构中没有直接表示出来的应答语或者引发语进行“空位补足”(关颖,2007)。需要空位补足的有以下两种情况:第一,与应答语的制约关联[4]较弱的引发语,在课文中常常没有应答语;第二,在多人參与的会话中,常出现第三人打断两人谈话的情况,这时引发语没有应答语。依据上述制定的划分标准,本文对两部对外汉语中级口语教材会话结构类型进行了统计,见表2。

表2:会话结构类型的统计结果

除嵌入式结构中的多层嵌入式外,其余结构类型在两部教材中都有所呈现,只是在比例上出现了失衡——以毗邻式结构为主,嵌入式相对偏少。毗邻双部式中,链条式对答序列(简称“链条序列”)[5]在《阶梯汉语》与《发展汉语》中所占比例最高,分别为62.6%和69.9%,例如:

(1)大卫:学校里有体育馆吗?                               T1

王丽:有,新体育馆就在校园西边。                       T2

大卫:体育馆设施多吗?                                 T3

王丽:体育设施很多,可以打球、可以健身,还可以游泳。   T4

——《发展汉语》第一课

例(1)对话中有两个链条序列。早有学者指出,这种以“一问一答”为主的会话结构在日常生活中一般不会持续很长,因为有可能一方想与另一方谈话,而对方却不太愿意。在这种情况下,会话互动性较弱。在真实生活中,类似对话出现频率也较低。

嵌入式指某些结构嵌入相邻对话语之中,这些结构又构成一组或者多组相邻对(崔国鑫,2009)。例如:

(2)A:哎,周六你有空吗?                                         T1

B:有什么事啊?                                               T2

A:下星期一要考试,只剩下三天了,我还不知道怎么复习呢。我知道你去年就通过了这门考试,周六帮我辅导一下好吗?                                                     T3

B:你怎么不早说啊?我已经约了朋友周六去打网球,场地都订好了。 T4

——《阶梯汉语》第四课

例(2)为单层嵌入式,即在毗邻式中插入一层新的对话T2、T3。就语用功能而言,T2、T3是一个疑惑/解惑的过程[2](P212)。再如:

(3)阿里:美玲,今晚有什么安排?                                   T1

美玲:有事吗?                                                 T2

阿里:请你去唱卡拉OK,怎么样?                                 T3

美玲:现在才约人家,是否晚了点?                               T4

阿里:我本来想早点儿约你,可又怕“计划赶不上变化”,还是现在约保险。怎么样,一起去吧! T5

美玲:不过,就我们俩去是不是太冷清了点儿。                     T6

阿里:说的也是,人多热闹、有气氛。那我们就多叫几个同学一起去。 T7

——《阶梯汉语》第八课

该会话结构为“毗邻+嵌入”综合式,表示为:

(询问1)

从结构来看,在第一个引发语之后,连续出现了三个嵌入式序列,以套环形式层层相扣;就语用功能而言,T2/T3、T4/T5是一個疑惑/解惑的过程,T6则是缓答、思考的过程;值得注意的是,美玲没有直接回答阿里的询问(T1),而是根据阿里的施为用意来回应,这在真实交际中也较常见。总的来说,两部教材在呈现嵌入式结构类型及其语用功能上还有欠缺。

(二)会话结构的语用功能分析

会话分析作为语用学研究的一部分,在分析会话结构时,必然涉及到结构的语用功能——通过会话传达了哪些含意,或者施展了哪些言语行为等[2](P216)。因此,笔者选择了提问、附加信息以及话语标记三个会话结构组成部分,进行语用功能层面的考察。

1.对“提问”的语用功能分析

笔者对两部教材会话中的提问(除真实类提问外)按照反问/反诘、澄清、确证、提醒、寒暄等类别进行了统计,结果如表3所示。

表3:提问的语用功能类型统计

反问/反诘 澄清 确证 提醒 寒暄 建议[6] 请求 总计(例)

《阶梯汉语》 29 9 17 2 2 6 1 66

《发展汉语》 19 12 7 8 0 1 0 47

在《阶梯汉语》与《发展汉语》中,具有反问/反诘功能的提问数目最多,分别占总量的43.9%和40.4%。例如“得了吧,就你,还叫漂亮”“怎么有了爱情就不要友情了”(《阶梯汉语》)。从会话含意角度来看,以上反问的目的不在于寻求答案,而是隐含一种言外之意,即“(我觉得)你可不漂亮”的讽刺之意与“你只要爱情不要友情好像不太合适吧”的不满情绪。

澄清类提问是日常会话中较常出现的句式,根据何自然(2009)对澄清类提问功能的分类,我们把教材中出现的共21例澄清类提问做了如下归类:

表4:澄清类提问分类表

a.不明白对方话语的用意 b.故意询问,隐含惊讶之情

1.合租?跟什么人? 1.什么,卖鬼?

2.跟着老师走,你去哪儿了? 2.怎么了?这条裤子不是挺好看的吗

3.中国历史故事? 3.异性合租?这也太开放了吧?

4.王丽:不到考試的时候,我就不可能准备好。大卫:什么? 4.不会吧?什么也不带,他这是怎么了?

5.什么?贼多? 5.他家人居然同意了?

6.怎么晚上就没精神了? 6.不可能吧?你开什么玩笑呀?

7.那你还有心思出去玩儿? 7.你开什么玩笑呀?到哪儿找这样的人呀?

8.怎么会呢?(出现了两次) 8.怎么这么便宜啊?

9.看电影? 9.你怎么回来了?

10.您是个大忙人,有时间看它们吗? 10.不至于吧?

教材对此类提问的呈现有一定局限性,一是所呈现数量较少,一是在类型上出现了倾斜性。此外,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会运用寒暄类话语来维护人际关系,最典型的莫过于“去哪儿”“你吃了吗”,但是,教材对此类提问的呈现数量很少(仅2例)。

2.对“附加信息”的语用功能分析

附加信息是一个会话语对之后出现的附加的后续话步或者话语[2](P222)。从Schegloff(1968)的“制约关联”角度来看,附加信息可以不存在,甚至多余。但是,如果从语用学的角度来看,附加信息具有多种语用功能。

表5:附加信息语用功能类型统计

解释原因,进一步说明 转移话题 维护人际关系

维护面子 缓和氛围

《阶梯汉语》 16 5 1 0

《发展汉语》 9 1 0 1

具有“解释与说明”功能的附加信息在两部教材中所占比重比较大,例如:

(4)房东:那你说是谁把它弄坏的?

玛丽:我不知道,反正不是我。如果是我,我会赔给你的。

——《阶梯汉语》第3课

例(4)中,玛丽在回答房东问题后,“如果是我……”部分属于附加信息,是进一步说明,目的在为自己澄清;再如:

(5)大卫:怎么这么便宜啊?

王丽:我们俩来回都是坐火车,所以费用不高,你要是去新疆啊,就7月去,7月是最适合旅游的时候。

——《发展汉语》第13课

回答问题后,王丽把话题转向了去新疆的时间,体现了附加信息的转移功能。此外,在日常交际中,出于礼貌,交际双方都会尽量维护对方面子,遇到尴尬场景时,会运用附加信息来缓和现场氛围。但是,两部教材对附加信息维护人际关系功能的呈现却很少。

3.对“话语标记语”的语用功能分析

作为日常言语交际中常见的语用机制,话语标记通常表现为特定的功能词或者短语(刘丽艳,2006)。根据学界观点,话语标记语在语篇组织、语境顺应和人际互动方面发挥元语用功能,对跨文化交际有积极作用[2](P232-235),借鉴语用学观点,笔者按照语用功能对教材会话中的话语标记进行了统计[7]。

表6:两本教材中的话语标记类型统计

教材 确立话题(次数) 阐释 重述 推导 信源 语态标记语 评价 行为 总计(次数)

《阶梯汉语》

对了; 就是说;

再说

(2) 0 要我说呀;

(2)

这么一来;

(2)如果

是这样;

(2)

这么来看;

看来(4) 按理说

(2)

按照规

定;据

说是;

话是这

么说;

据报

道;据

说是 说实在

的;说

实话;

说真的

(2);

说坦率

一点

我看

你呀

(3);

我看;

看你

说的

我可先声明;看

(2);我劝你;瞧

(2);我问你;要

知道;我看;

这样吧(2);

这么着吧

次数 1 3 0 14 7 5 4 12 46次

《发展汉语》 就是

(5);对了

(2) 说白了

(2);简单地说 我是说(2) 这么说;这样一来; 据我

估计

(2);

话是这

么说 说实在

的;说

实话;

不瞒你

说 看你

说的

(4);看你说

哪儿去

了(2) 谁能告诉我;

您看;你看(2);

你告诉我;你们

看;方便的话

(2);你说(2)

这样吧(3);这么

着吧(2)

次数 7 3 2 7 3 3 6 15 46次

表6显示,两部教材中的话语标记语用功能类型比较丰富,涵盖7到8种类型。但是,除在教材中所占比例相对最高的推导类标记和行为类标记,具备其他功能的话语标记数量整体偏少,而且对应的语言形式也缺少变化。可见两部教材在呈现话语标记的语用功能时出现了失衡,对这一知识点的重视度还不够充分。

(三)《发展汉语 中级口语1》与学生课堂会话结构的共现情况

为考察教材是否会影响留学生的会话结构及对语用知识的掌握,在学期末,笔者对20名《发展汉语 中级口语1》使用者在一次课堂讨论中运用的会话结构进行了分析。现在首先介绍学生的会话任务。

会话任务的设计原则是更好地测量学生的口语水平,因此考虑了语言任务的复杂性、认知假设与学生的关系,任务形式为基于《發展汉语》内容与日常生活现象相互结合的开放式讨论[8],话题的难易程度保持基本相等。八个话题分别为:(1)我的梦想,(2)我的职业,(3)我最爱听的一首歌,(4)家乡的风俗,(5)一次难忘的旅行,(6)我最重要的朋友,(7)我在中国的生活,(8)我了解中国的方式。分组方式为两人一组,选择一个话题,展开时长为8分钟左右的交流。我们对十组学生的会话进行录音、转写,并将学生的会话结构与教材进行了比对,统计了共现情况,结果如下。

表7:课堂会话与教材在会话结构上的共现情况

共现情况 共现类型

1.会话结构 (1)毗邻双部-链条式 (2)毗邻双部-套环式 (3)毗邻多部式

(4)嵌入式-单层嵌入 (5)毗邻+嵌入

2.语用功能

提问 (1)反问与反诘 (2)澄清 (3)确认

附加信息 (1)解释原因 (2)转移话题

话语标记 (1)确立话题(例如“就是”;“对了”) (2)重述(例如“我是说”)

(3)语态标记语(例如“不瞒你说”) (4)行为(例如“你看”)

在会话结构方面,课堂会话覆盖了教材出现的所有结构类型,与教材一样,会话以毗邻式对答结构为主,其中链条式序列最多;嵌入式对答数目很少,可见学生对较复杂会话结构的掌握程度还较低(见表8)。

表8:课堂会话结构类型统计

结构类型

课堂会话 毗邻式对答 嵌入式对答数目

毗邻双部式 毗邻多部式 单层 多层 毗邻+嵌入

链条 套环

会话中的结构数目 24 14 22 1 1 1

在语用功能方面,课堂会话仅仅覆盖了教材中的反问/反诘、澄清与确认三种提问方式,并且以确认类最多,例如:

(6)金猴王:不瞒你说,我就很喜欢那个,国际的,对,如果它们从那个英国的,或者我也会说法语,所以我看一个法国的杂志……

郭昕慈:所以你不会看中国的杂志吧?

尽管教材中出现了19处反问/反诘类提问,但是,学生对此类提问的使用率较低(仅3处)。在附加信息方面,与教材一样,课堂会话中出现得最多的是用于“解释、进一步说明”的附加信息,共11处,而对于其他功能的附加信息使用得比较少。

话语标记方面,课堂会话与教材仅在确立话题、重述、语态标记、行为功能上出现了共现,且共现的语言形式仅五种,一定程度上表明学生对教材中话语标记的习得程度还不太高。本文推测,这一方面与教材对话语标记的呈现度不够以及关于话语标记的练习设计得较少有关,另一方面,在教学环节上,教师可能忽视了对话语标记知识点的强调。

值得注意的是,在学生的课堂会话中,部分学生对“那个”“就是”的使用程度很高,甚至成为衔接话语的主要标记。例如:

(7)就是,一般听大家说,就是在中国,就是,那个,嗯,就是政府,嗯,控制媒体,所以我们不能,那个,所有的,得到那个所有的消息,比如说那个在其他的国家,那个,可以那个,嗯,报道,中国没有什么报道。就是那个,很多的那个认为没有自由的那个,这是媒体的方法。

其中,“就是”“那个”分别具有确立话题、自我修正、标记迟疑的语用功能,但是,我们可以省略或者使用教材中其他话语标记来加以替代,改为:

(8)据说,在中国,政府会控制媒体,因此我们不能得到所有消息。也就是说,其他国家报道的新闻,中国却没怎么报道。这样一来,很多人就认为中国没有新闻自由。

结语

本文以会话分析理论为基础,对《阶梯汉语 中级口语1》和《发展汉语 中级口语1》两本教材课文正文中的会话结构及其语用功能进行了数据统计与定性分析。通过研究发现,第一,两本教材的会话结构总体上呈现出简单化特征。一方面,虽然教材涵盖了主要的结构类型,但是在呈现比例上有所“失衡”——主要以毗邻双部式中的链条式序列为主,嵌入式会话结构所占比例则相对较低;同时,嵌入式结构的语用功能类型也较单一。第二,两本教材对具有不同语用功能的提问、附加信息、话语标记有一定程度上的呈现,涵盖了这三个结构组成部分的主要功能,但是,对于不同语用功能的呈现带有一定偏向性,对于具有同一语用功能的语言形式呈现也不够充足(如话语标记方面)。第三,教材对学生的会话结构、附加信息的使用产生了影响;学生对教材中出现的提问、话语标记的语用功能的掌握程度还不太高。

本文认为,为提高留学生的日常会话水平,培养跨文化语用意识,编写中高级口语教材时,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丰富会话结构的类型,注重呈现毗邻多部式、嵌入式这类自然会话中较常出现的结构,并在课后配以相应会话结构练习。其次,对会话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提问、附加信息、话语标记,应该配以更多语言形式的展现,并且对其语用功能进行解释,提供更多针对性练习。当然,学生对教材知识的习得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的传授,因此,教师应该重视对会话结构及其语用功能的讲解,有意识训练学生对这方面知识的运用能力。

注释:

[1]刘虹:《会话结构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何自然,冉永平:《新编语用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对话统一体,会话基本单位,是两个谈话者各说一次话所构成的对子。两次讲话具有先后次序,相互联系及制约。

[4]Schegloff 在1972年提出了“制约关联”(conditional relevance)这一概念来解释一个相邻对之间两个部分的关系,如果相邻对的第一部分出现了,第二部分就具有相关性。

[5]毗邻双部式是会话结构的基本形式,由相邻的引发语和应答语构成;链条式是双部式的一种,即对话依次排列,组成一个有序链条。

[6]这里的“建议”主要指以“……怎么样”“要不……”等形式出现的句式,不包括反问形式的建议句,以免与“反问/反诘”冲突。

[7]受到研究条件的限制,本文暂时未对话语标记语中的“小品词”(如“吧”“啦”“吗”“啊”等)进行统计。

[8]没有限定语言结构,属于课堂即兴讨论。

参考文献:

[1]崔国鑫.语用视野下的会话分析[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2]关颖.从陌生人之间会话的开头语看对外汉语教材会话的编写[J].华文学院学报,2006,(3).

[3]关颖.从会话分析理论看对外汉语初级口语教材的会话编写[D].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4]刘元满.高级口语教材的话题、情景和话轮[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5]刘丽艳.跨文化交际中话语标记的习得与误用[J].汉语学习,2006,(4).

[6]苏静,路佳.汉语会话相邻对中的无言语对应现象[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6).

[7]王文龙.汉语口语教材中会话对答结构类型的表现分析[J].华文教学与研究,2013,(4).

[8][美]约翰·甘柏兹.会话策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9]Schegloff E.A.Sequencing in Conversational Openings[J]. American Anthropologist,1968,(6): 1075—1095.

(杨恬  四川成都  四川大学海外教育学院  610065)

猜你喜欢
语用功能对外汉语教学
《蒙古秘史》被动语态的语用分析
建设“三型”高校基层党组织实践策略研究
学理论·下(2016年11期)2016-12-27 14:55:46
浅析英语教学中的模糊语教学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青春岁月(2016年22期)2016-12-23 09:37:51
语用失误与外语教学
青春岁月(2016年20期)2016-12-21 18:39:16
归化与异化
山东青年(2016年9期)2016-12-08 16:51:43
浅谈组织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关于大学英语语音的语用研究
科教导刊(2016年27期)2016-11-15 21:16:22
对外汉语课堂游戏教学设计
考试周刊(2016年86期)2016-11-11 09:25:53
对外汉语听力教学初探
考试周刊(2016年84期)2016-11-11 00:1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