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宏丽+杨廷君
一、引言
一词多义普遍存在于各种语言中,是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也是词汇语义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多义词的产生是一个历时的演变过程,各个义项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认知关系。王文斌(2007a:258)认为,一个词在产生之初只有一个初始意义,其他义项是通过引申得到的。
随着20世纪80年代认知语义学的兴起,一词多义研究也开创了一片新的视野。语言学者开始从认知的角度来审视一词多义现象。近几年,基于认知语言学对名词、动词、介词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研究已经相对全面。林正军、杨忠(2011),李瑛、文旭(2006),刘志成(2014)等人对英汉中名词一词多义现象进行了分析对比。此外,李艳(2010),周春燕(2012),刘盈利、段钨金(2012),陈娟娟(2013)等人对英汉语中动词的一词多义现象也进行了大量研究。介词的一词多义现象也受到学者的关注,如张建理(2010),余云峰、马书红(2010),王莲(2012)等人从认知视角对其进行分析。但是,这些学者对英汉形容词一词多义的词义生成和演变的研究却不多,郑珂(2012)从认知角度分析了英汉味觉词“酸”的语义对比,任希(2012)也从认知的视角分析了英语“heavy”一词多义的现象,赵歆怡(2014)基于隐喻和转喻认知模式分析了英语“light”的一词多义现象,但对于英汉形容词的认知语义对比研究却十分有限。
本文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主要运用隐喻和转喻的认知模式,对英汉多义形容词“high”和“高”的认知语义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考察二者在词义扩展方式上的异同,探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共性与个性,进而揭示两个民族文化及思维上的同一性与差异性。
二、认知机制和词义扩展
(一)词义扩展的基本模式
一词多义(polysemy)作为语言中较为普遍的现象,指的是一个单一的语言形式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密切相关的意义聚合的语言现象(Lyons,1995)。一般来说,大多数多义词在刚刚产生之时仅有一层意思,我们称之为“基本义”,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词不断地被赋予新的含义,我们称之为“延伸义”。基本义和延伸义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这些有联系的词义构成了这一词的意义范畴,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也就是词义扩展的现实理据。词义的各个义项之间的关系是一个连续的发展系统,语义扩展的基本结构主要有3种:1.辐射型(ra-diation):引伸义像光芒一样从基本义向四周辐射,而各个义项之间又相对独立,但它们内部具有一定的相似性。2.连锁型(concatenation):是指在认知机制的作用下,基本义引伸出第二个义项,第二个义项又扩展到第三个义项,而第一义和第三义相对无关。义项之间如同链条形状一样形成意义递归关系。3.前两种模式的交叉模式,即综合式。王文斌(2001:255)也曾指出词义演变这一过程往往不是朝一个单一的方向发展,也不是以一种单一的方式演进,而往往是在辐射型(ra-diation)的变化中交织着连锁型(concatenation)变化,在连锁型(concatenation)的变化中又交叉着辐射型变化,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发展态势。
(二)隐喻、转喻和一词多义
词义扩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类认知方式的结果,其语义发展主要是在基本义的基础上,通过隐喻和转喻思维方式来实现。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来看,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人类的一种认知现象,是人类最基本的认知方式之一。莱考夫和约翰逊(Lakoff&Johnson,1980:4-5)认为,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不仅存在于语言中,而且存在于思想和行为中。隐喻是语义演变的一个主要构建力。一个词一旦产生,语言使用者在大多数情况下会使用隐喻使其基本意义得到不断的扩展和延伸(Sweetser,1990:19)。李杰(2004:3)指出,隐喻认知对多义词的形成起着不可取代的作用。一个概念隐喻共包含有两个完全不相同的域,一个是比较具体的始源域(source domain),即出发点,通常是凭着人的直观感觉可以理解的,最重要的是通过我们的亲身经验可以感受和体会到的;一个是模糊抽象的目标域(target domain)。隐喻是基于对不同概念域之间的相似性,通过始源域构建和理解目标域的,其认知就是两者之间的投射(mapping),人们通常借助简单具体的概念来认识复杂抽象的概念。胡壮麟(2004:3)认为,隐喻作为一种认知方式,其核心在于我们必须依赖已经知道和懂得的概念及语言表达式,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有时还要发挥惊人的联想力和创造力,把熟悉和不熟悉的事物做不寻常的并列,找到两个事物间的相似之处,这样就实现了两个认知域之间的映射。
认知语言学认为,转喻也是人们认知事物的一种重要方式。与隐喻不同,转喻则是相近或相关联的不同认知域中,一个突显事物代替另一事物。一个概念、一件事物有很多属性,人的认知注意更多的是其最突出的、最容易记忆和理解的属性,即突显性(赵艳芳,2001:116)。转喻是在同一个认知模型中,用一个范畴去激活另一个范畴,并使后者得到突显。当词义以转喻思维延伸的时候,各义项之间的关系特征是“邻近性”,处于同一个域中,属于同一域中的映射,这就是转喻,体现出了人类更加注意事物突显性的思维特征。
总之,隐喻和转喻思维在词义扩展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我们在分析一词多义现象的时候,不仅要考虑隐喻和转喻,还要兼顾两者的共同作用。
三、英汉多义形容词“high”和“高”的认知语义分析
本部分通过查询权威字典确定英汉形容词“high”和“高”的义项,另外,基于隐喻和转喻认知机制分析两者的认知语义,并画出各自的词义扩展模式图。
(一)英语多义形容词“high”的认知语义扩展
在第7版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词典中,“high”的形容词义项共有14项,现罗列如下:
①measuring a long distance from the bottom to the top 高的
②used to talk about the distance that sth. measures from the bottom to the top 有某高度的
③at a level which is a long way above the ground or above the level of the sea (离地面)很高的;海拔很高的
④greater or better than normal in quantity or quality,size or degree (数量、质量、体积或程度)高的,超乎寻常的
⑤containing a lot of a particular substance 含某物多
⑥usually before noun(通常用于名词前)near the top in rank or status 上层的;地位高的
⑦of great value 价值高的
⑧usually before noun(通常用于名词)morally good 高尚的;崇尚的
⑨usually before noun(通常用于名词)showing a lot of approval or respect for sb. 十分赞同的;非常尊敬的
jat the upper end of the range of sounds that humans can hear; not deep or low 高音的
k[only before noun] used to describe the middle or the most attractive part of a period of time 中间的;全盛的
lof meat,cheese,etc.(肉、奶酪等)beginning to go bad and having a strong smell 开始变质的;开始发馊的
m[not before noun](informal)behaving in an excited way because of the effects of alcohol or drugs 有醉意的;表现兴奋
n(phonetics 语音)=CLOSE2(of a vowel)produced with the mouth in a relatively closed position 闭塞音的,闭的(发音时口形相对闭合)
对多义词的词义考察,首先要确定它的基本词义,这一点非常重要。基本义是指一个词的词义在语言长期使用中所固定下来的、最常见、最主要的意义。基本义一般保持不变,基本义可以是原始义。
义项①确定为最基本的义项。它是人们最早接触使用,直接反映出了人们对于事物从底部到顶部高度的认识,也是绝大多数英语学习者接触最早的词义。义项①是对人们身边具体事物的基本属性高度的描述。语言具有任意性特征,即音和义是没有认知理据的。所以,义项①没有认知理据,而其他13个义项都是通过隐喻或转喻机制扩展而得到的延伸意义。
义项②、义项③、义项④、义项j和义项n体现了隐喻思维在词义扩展中的影响。这些义项都可以看成是“high”的基本词义的直接扩展,意义相对独立,但与人们认知的基本义有内在联系。义项②从抽象域映射到某种具体域中,所以有了“有某种高度”的具体词义。义项③是由基本义通过隐喻机制投射到以地面为基准的具体的目标域,直接延伸基本义得到。义项④则是人们把对空间高度最直接的感受投射到数量、质量、体积或程度这些范畴之中,它们属于不同的概念域,体现了隐喻认知的思维。义项j和义项n则是人们的认知域从空间域映射到声音域。在物理声学中,音量强,声音传播的距离也就远;音量弱,声音传播的距离就近。音量的强弱就如同声波从一个抽象的发声基准面开始向一定方向延伸的距离的长短。因此,音量的高低可以看作是“高”从空间域的高度义扩展而来。所以,人们在形容声音的音量高时,就用“high”表示音量高,在语音学中,由舌位抬高发出的音叫高音,从而得到义项n。
义项⑤、义项⑧可以看成从义项④通过隐喻认知机制延伸而来的。义项⑤直接体现了与义项④的语义相似特征,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发现,无论任何有形的物体,数量越多,堆积的高度就愈高,反之就愈低,将数量域投射到食物域之中,表示“含某物多”。义项⑧反映了认知模式下隐喻思维在词义扩展中的作用。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普遍的道德规范标准,有的人道德素质高于社会的普遍水平,人们就把熟悉的数量域映射到陌生的道德域中,所以,就有了义项⑧。
义项⑥、义项⑨和义项k可以看成义项③通过隐喻和转喻共同作用的结果。其认知理据可总结为:在很多场合,社会地位高的人或事物往往被置于较高的位置;反之,则被置于较低的位置。例如,在运动会颁奖典礼上,冠、亚、季军所站位置依次从高到低。因此,利用地势高低隐喻人的地位高低符合人们的认知心理(程丽丽、卢卫中,2012)。所以,义项⑥可以看成是义项③表示空间地理上的高映射到社会地位域之中,体现了隐喻在词义扩展中的作用。义项⑨是义项⑥通过隐喻和转喻相互交叉作用在词义扩展中的结果。在现实生活中,地位越高的人,越受人尊敬,突显了在同一领域中地位高的人越受人尊敬。而义项k则是空间域“high”映射到时间域中,对于生活在地面上的人来说,一天的时间就是太阳高度由低到高再到低的位置变化过程,太阳最高的时候即是正午,又比喻成盛世。因此,“high”就可以修饰时间。
义项⑦、义项l和义项m是由义项⑤延伸得到的。我们知道,同样一个物品,含某种物质越多它的价值就越高,所以,人们凭借熟知的食物域激活陌生的价值域,使得“high”的词义进一步扩展,得到义项⑦表示“价值高的”。义项l体现了转喻的认知模式,物极必反的思想运用其中。物极必反,事物发展到极点则会向相反方向转化,同样一种食物含某物质过多就会出现物极必反的结果,所以,义项l在同一食物域中的映射,突显了义项⑤的语义特征。义项m同样是体现了隐喻思维。我们知道,血液中的乙醇浓度达到0.05%时,酒精的作用开始显露,人出现兴奋和欣快感;当血中乙醇浓度达到0.1%时,人就会失去自制能力。随着乙醇浓度的升高,人们逐渐出现兴奋和快感。所以,人们将食物域“含某物多的”映射到感情域之中表示“有醉意的;表现兴奋”。
通过以上分析,英语“high”的词义扩展模式如下图1所示。(其中“隐”代表“隐喻认知”,“转”代表“转喻认知”)
图1:英语“high”的词义扩展模式图
(二)汉语多义形容词“高”的认知语义扩展
汉语形容词“高”的各个义项主要来自《现代汉语词典》和在线新华字典,现将整理出的各个义项罗列如下:
①甲骨文字形,象楼台重叠之形。本义:离地面远;从下向上距离大,与“低”相对:高峰,高屋建瓴,高瞻远瞩。
②空泛,不切实际的:高言,高虚,高沧。
③等级在上的:高级,高考。
④在一般标准或平均程度之上:高质量,高消费,高价,高档,高手,高能物理。
⑤声音响亮:引吭高歌。
⑥年长的,年老的:高寿,高龄。
⑦敬辞,称别人的事物:高见,高就。
⑧热烈,盛大:高昂,兴高采烈。
⑨显贵,道德水平高:崇高,清高,高风亮节,高尚,高雅,高洁。
j宗族中最在上之称:高祖。
k酸根或化合物中比标准酸根多含一个氧原子的:高锰酸钾。
图2:汉字“高”的演化过程
(甲骨文) (金文) (篆书) (隶书)
图2所描述的是汉字“高”在中国文化中从古到今的演变过程。汉语是典型的表意文字,在甲骨文中,其描绘的是楼阁层叠的形状:其上部是斜顶的屋脊,下部为楼台,中间的口则是表示进入楼台的门。便是金文,仍然保留了几乎同样的结构。到了篆书中,字形更为规则,直至隶书才发展为目前的形式。该字义为“古代亭台的延伸高度”,这就是“高”的本义,表示“离地面远;从下向上距离大”。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认知能力的不断提高,人们围绕汉语“高”的基本义项共扩展了10项引伸义。在汉语中,人们以基本义为中心,通过隐喻或转喻的方式不断扩展从而获得了许多新义。
义项②、义项③、义项⑧体现了隐喻思维在词义扩展中的作用。人们把对楼阁最直接、最真实的体验映射到陌生的思想域中,该词义的扩展带有夸张的色彩,形容过高,有点不着边际的、过分地追求高的目标,如:好高骛远。义项③同样受到隐喻认知机制的影响。社会是一个网络,每个人或者机构都在这个网络中充当一定的角色从而构成复杂的社会关系。在社会关系中,人或者机构的社会地位是不平等的,存在着等级差异和层级差异(李宇明,1999),如此便将本义引申到社会等级域之中。义项⑧表示人类在出现兴奋、紧张、愤怒等情绪时血压会上升,心跳异常加快。比如紧张的时候,人们甚至会有“心都提到嗓子眼”的感觉,仿佛心脏跳起得很高;高兴的时候人们也常会有“高兴得要跳起来”的感觉。因此,汉语“高”可以描述人的情绪被激发时达到波峰的状态,例“情绪高涨、兴高采烈、高昂”等。
义项④、义项⑦和义项j可以看成义项③通过隐喻或转喻机制扩展而来。义项④可以看成是义项③转喻认知的结果,用部分代替整体思想,表示为在一般标准或平均程度之上。而义项⑦不仅体现了隐喻思维,同样也含有转喻的特点。义项⑦和义项③具有相同的社会域,又突显了“高”的语义特点。在生活中,地位等级越高的人,越能受到尊敬,人们对这一类的意义通常使用敬称,比如:高见,高就,是对他人的一种礼貌的敬辞。在中国,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太祖”或“高祖”,即义项j,如:汉太祖、 唐高祖,显示其地位高高在上,它与义项③同属于一个社会域,所以,体现了转喻在词义扩展中的作用。
义项⑤、义项⑥、义项⑨和义项k可以看成是由义项④延伸而来的。具体的认知模式可以分析如下:人类大约能够听到在15~20000赫兹范围的声音,声频越高,听到的声音的音调就越高或者越尖锐,反之,声频越低,听到的声音的音调就越低或者越低沉,进而人们得到义项⑤。古人把高寿大体分为五个年龄段:老,指50~70岁;耆,指70岁以上;耋;指70~80岁;耄,指80~90岁;期颐,指百岁高龄。人们认为把超过平均寿命的老人称之为“高寿”,义项⑥可以看成是义项④等级域扩展到年龄域中。义项⑨体现了隐喻思维的结果,将熟悉的等级域映射到道德域中,在日常生活中,有个基本道德规范标准,人们把道德水平超过基本标准的人视为高尚的。我们知道高锰酸钾是最强的氧化剂之一,作为氧化剂受PH影响很大,在酸性溶液中氧化能力最强。所以,人们通过隐喻的认知机制将等级域映射到化学域中,得到义项k。
通过上述分析,汉语“高”词义扩展模式如下图3所示。(其中“隐”代表“隐喻认知”、“转”代表“转喻认知”)
图3:汉语“高”的词义扩展模式
四、英汉语多义形容词“high”和“高”认知语义对比与讨论
通过图2和图3所示,以及上述对“high”和“高”的认知语义的分析,它们的认知语义既有共性又有差别。由于英汉语使用者的认知共性,及人类共同的认知基础、共同的生理和心理机制,产生了相似的认知语义。与此同时,受社会、经济、文化等社会因素的影响,便产生了认知语义的差异性。总之,多义词的词义扩展是人类隐喻和转喻思维的结果。
(一)认知语义共性
通过上述“high”“高”词义扩展模式图可以看出,在该形容词的语义引伸过程中,无论在英语还是汉语中,其隐喻思维所起的作用比转喻思维起的作用要大。此外,由转喻思维方式直接引伸出的义项几乎没有,而隐喻和转喻的交叉义项是存在的。我们可以看出,英汉词义扩展的基本模式大体相同,都是从最核心、最典型的基本义以锁链型和辐射型综合模式扩展词义,其他义项都与其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在“high”的所有义项中,以基本义为基础,在隐喻认知的模式下引伸出11个义项,另外2个义项在隐喻和转喻连续系统作用下延伸而来,而单纯的转喻并没有在词义扩展中得到体现。汉语“高”的词义扩展也是如此,以基本义为中心,在隐喻和转喻机制作用下共延伸出10个延伸语义,也没有单纯的转喻义。
英汉“high”和“高”的词义都以基本义为中心分别映射到声音域、社会地位域、道德评价域和感情域中。
1.“high”和“高”都从空间域投射到声音域,可以表示音量高的
如:She has a high voice/high pitch;引吭高歌、高喊
2.“high”和“高”都可以表示社会地位高的
如:She has held high office under three prime minister/high born;高祖、高官
3.“high”和“高”都可以形容社会道德高尚的
如:a man of high ideals/principles;崇高、高风亮节
4.“high”和“高”都延伸到感情域中,形容人的情感
如:Way to go! High five.兴高采烈、高高兴兴
(二)认知语义的差异性
词义扩展的过程中不仅受到认知机制的影响,社会、经济、文化等对于语义扩展也起到一定的作用,所以,在“high”和“高”的认知语义中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例如: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长期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在汉语中,“高”表示“年长的,年老的”,体现了中国人非常重视上下尊卑的思想,而在英语中却用“old”表示年老的。此外,该形容词“高”可以形容人的身高,而英语中形容人身高不用“high”而是用“tall”。在汉语中,“高”可以形容一个人的目光远大,站得高,看得远,如:高瞻远瞩;而英语中一般用“forward-looking”表示有远见的。另外,由于民族文化的差异,不同民族对相同事物和情景的观察和关注角度不同,其选择就会显出复杂性和差异化。在英语中,“high”投射到食物域表示开始变质的,如:“I think this cheese is a bit high,even for my taste.”。“high”还投射到时间域表示全盛的,如“high noon”“high time”和“high point”,汉语中却没有这种用法。
五、结语
本文运用认知语言学隐喻及转喻理论对英汉语“high”和“高”的认知语义进行了对比分析,并且总结了两者词义扩展的模式。我们发现词语的语义扩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类认知方式的结果,是隐喻和转喻思维方式的产物。在形容词的多义词形成过程中,词义扩展主要依靠人类的隐喻思维,单纯的转喻思维很少出现。通过以上对“high”和“高”认知语义的共性和差异的分析,我们知道人类共同的认知基础、共同的生理和心理机制,产生了相似的认知语义。但是,由于各自文化背景的差异,又产生了不同的认知语义。希望本研究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语义与认知机制之间的内在关系,以促进人们对一词多义的把握,为英语、汉语以及对外汉语教学提供参考。此外,本研究的语料基于几部常用的英汉字典,形容词仅限于“high”和“高”,语料不够丰富,结论有待完善。
注 释:
①英语语料主要来自第七版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
②汉语语料主要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
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6)以及在线新华字典 http://xh.5156edu.com/html3/21268.html
参考文献:
[1]Lakoff,G.& M.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Lyons,J.Linguistics Semantics:An Introduction[M].
Beijing:Foreign Language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
[3]Sweetser,E.From Etymology to Pragmatics:Metaphorical
and Cultural Aspects of Semantic Structure[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4]陈娟娟.动词“打”的语义演变及认知解释[D].南昌:南昌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2013.
[5]程丽丽,卢卫中.英汉LOW /低隐喻的认知对比分析[J].枣庄学
院学报,2012,(6):68-71.
[6]胡壮麟.认知隐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7]李艳.“break”多义现象的认知阐释[J].长沙大学学报(哲学
社会科学版),2010(6):110-111.
[8]李宇明.空间在世界认知中的地位——语言与认知关系的考察
[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3):64-68.
[9]李瑛,文旭.从”头”认知——转喻,隐喻与一词多义现象研究
[J].外语教学,2006,(3):3-7.
[10]林正军,杨忠.英语感知动词词义研究的认知语义视角[J].外
语教学研究,2011,(5):362-368。
[11]刘志成.英汉人体词一词多义认知对比研究[D].上海:上海外
国语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
[12]刘盈利,段钨金.“open”和“开”的原型意义及语义网络对比
[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2):294-296.
[13]王莲.英语介词in多义网络的认知解读[J].吉林化工学院学
报,2012,(2):31-33.
[14]王文斌.英语词汇语义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15]王文斌.隐喻的认知构建与解读[M].上海:上海教育外语出版
社,2007a.
[16]赵歆怡.基于转喻及隐喻认知模式分析一词多义现象——以形
容词“light”为例[J].语文学刊,2014,(18):1-22.
[17]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18]张建理.OVER的双层多义网络模型[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
会科学版),2010,(4):179-188.
[19]郑珂.英汉味觉词“酸(sour)”的认知语义对比分析[J].台
州学院学报,2012,(5):32-37.
[20]周春燕.英语感知动词SEE多义性的认知分析[D].重庆:西南大
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张宏丽 杨廷君 浙江宁波 宁波大学外语学院 315211)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5年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