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补语是现代汉语语法学习的难点之一,不同的教材对补语有着不同的定义。补语一般由谓词性词语充当,用来说明动作、行为的结果、状态、趋向、数量、时间、处所、可能性、程度。从语义上,可以把补语分为“结果补语、程度补语、情态补语、数量补语、时地补语、可能补语、趋向补语”7种。结合不同版本的现代汉语教材和语法学研究著作,对现代汉语中几种常用的补语,从语法意义、语法形态、语法规则以及语义关系等方面进行细致分析及判别,总结出5种常见补语的结构形式及其区分特征。
关键词:补语 类型 分析 判别
补语是动词谓语句和形容词谓语句的重要组成成分,起着补充说明动作或行为的结果、程度、状态、可能、趋向、数量和处所的作用。在《现代汉语》(黄伯荣、廖序东主编)教材中,补语可以分为结果补语、程度补语、情态补语、可能补语、趋向补语、数量补语和时地补语;在《现代汉语》(张斌主编)教材中,补语按照语义可以分为结果补语、趋向补语、情态补语、程度补语、数量补语;而《现代汉语》(胡裕树主编)一书则按照补语的结构中有无“得”分为:无“得”的数量补语、有“得”的情态补语、可有可无“得”的结果补语、趋向补语。
尽管语法学界对补语有一定的界定和认识,但是补语结构的灵活性以及词语语义指向的不固定性仍反映出不少的语法问题,这些都值得我们通过大量的语料进行分析与归纳。黄廖本《现代汉语》中补语被归纳为7大类,张斌《现代汉语》中少了可能补语,将可能补语细化到结果补语和趋向补语,即结果补语和趋向补语的可能式;胡裕树《现代汉语》同许多学者有着相似的观点,认为“程度也是一种情态”,未提及程度补语。
本文以黄廖本《现代汉语》为范本,参照各版本《现代汉语》教材及相关学术论文、研究成果,对补语及其各种类型进行系统整理、归类,并总结不同补语类型的一般结构形式,结合语料进行分析,力求从语法、语义等方面分析各类补语。
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最早提出“补足语”概念,吕叔湘在《语法学习》中讨论了“附加语”——即现在所说的“补语”。近年来,诸多学者撰文探析了补语。
本文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大量语料,分析现代汉语中常见的几种补语类型,如“结果、程度、情态、可能、趋向、数量、时地”补语,整合并探究各类补语的语法意义、语法规则以及出现的条件;第二部分总结规律,分析几种常见补语的区分特征;第三部分是判别几种易混补语类型;第四部分为全文总结。
此外,本文将结合文学作品、现实语料采取对比判别的方法,对补语类型进行划分。从结构功能、语法意义、语义关系、语用等方面分析不同类型补语的特点,总结前人经验,为学习者提供参考。
一、基于语料例句的各类补语分析
(一)结果补语
(1)天不早了,赶紧叫醒他,我们还要出去办点正事儿呢。(叫<醒>)
(2)咱们还是别在这儿打肿脸充胖子了,咱们水平真有限。(打<肿>)
(3)我都打完针回来了,你怎么还没出门?(打<完>)
(4)每一次她都把我的名字写错。(写<错>)
(5)春节期间,大街小巷挂满了红灯笼,张灯结彩过新年。(挂<满>)
(6)同学之间就是有再大的矛盾,你也不应该把人推倒。(推<倒>)
(7)赶紧把垃圾倒掉,夏天容易滋生细菌。(倒<掉>)
(8)妈,饭煮熟了没?(煮<熟>)
(9)尽管国外的大学都是英语授课,艾丽刚去却都能听懂。(听<懂>)
(10)请各位项目相关负责人抓紧时间提交结题报告。(抓<紧>)
例(1)至例(10)是典型的结果补语句,补语由形容词充当,有时由动词和动词短语充当,表示动作、行为的结果,其语义指向它的中心语(谓语),有时指向主语或宾语;分析语料可以得出,补语结构后可直接跟宾语,其形式一般为:述语+补语+宾语。
将例(3)、例(4)变形为“针打完了”“名字写错了”,结合例(8),可以看出结果补语后可以带表示动作完成的助词“了”。
结果补语存在否定形式,上述例句转化为否定形式可以是:“没叫醒”“没打肿”“没写错”“没打完”“没挂满”“没煮熟”“没听懂”。还有一种否定变形,即“叫不醒”“打不肿”“写不错”“打不完”“挂不满”“煮不熟”“听不懂”。这些补语结构一旦在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中间插入其他成分,就不再属于结果补语,而成为可能补语,或者成为可能结果补语。语境不同,区分结果也不同。
结果补语前一般不出现“得”。如果出现“得”,通常存在两种情况,本文第四部分会细致分析。
(二)程度补语
(11)我的小乖乖,奶奶快要想死你了。(想<死>你了)
(12)棒极了,这下终于可以舒口气了。(棒<极>了)
(13)“妙妙,这次期末考试考得怎样?”——“糟糕透了。”(糟糕<透>了)
(14)昨天我和张亮去看了一场舞台剧,那画面美妙极了。(美妙<极>了)
(15)马上就要高考了,王二虎天天逃课玩游戏,他爸妈快被他气死了。(气<死>了)
(16)李丽听完那个消息后激动得跳了起来。(激动得<跳了起来>)
(17)拔牙如果不打麻药,肯定会疼得要命。(疼得<要命>)
(18)你别看这材料轻盈,它坚固得很。(坚固得<很>)
(19)接二连三的坏消息,真闹得慌。(闹得<慌>)
(20)得知自己被大学录取后,他高兴得不得了。(高兴得<不得了>)
例(11)至例(20)为程度补语句,程度补语比较少,存在的标志比较明显,我们通常把程度补语分为带“得”的程度补语和不带“得”的程度补语。结果补语不如程度补语灵活,比如“打死”为结果补语,“打”的结果不是“死”就是“伤”,存在“打死”“打伤”这些结果补语结构,不存在“打半死”“打半伤”结构。这是因为结果补语的中心语带有绝对性或固定性,没有程度之分。而程度补语的灵活之处在于如果中心语后跟的补语不同,表示的程度级别就不一样。
根据程度补语带不带“得”可以进行以下分析:
1.不带“得”的程度补语。例(10)至例(15),是不带“得”的补语句子,中心语后无“得”,补语通常由“极了”“坏了”“死了”“透了”等带有极性色彩的词充当,一般情况下,表示的程度级别最高。无“得”的程度补语结构之后一般有后缀“了”。
2.带“得”的程度补语。中心语后带“得”,补语通常由“……很”“……慌”“……要命”“……要死”“……不得了”充当,表示程度深。较无“得”的程度补语弱一些,无较强的极性倾向。
3.此外,可以充当程度补语的还有一些量词短语,如“一些”“一点”,它们一般用于表示程度轻。例如“时间还没到,你不用着急赶路,车开得稍慢一点就行。”
4.例(18)的程度补语结构“坚固得很”,可以看出“坚固”为性质形容词。检索多种语料库可知,在程度补语结构中,性质形容词充当中心语,后面一般带程度副词“很”。有“得”的程度补语结构一般可看作“形容词+得+很”。需要注意的是,情态补语结构一般是带“得”的,当程度补语带“得”时,需要与情态补语进行区分。
程度补语表示程度深浅,故无否定形式。区别带“得”的程度补语和情态补语的关键在于,程度补语无否定形式,情态补语有否定形式。
(三)情态补语
(21)这雨来得猛,去得快。(来得<猛>,去得<快>)
(22)河边刚刚被救上来的溺水者,脸憋得发紫。(憋得<发紫>)
(23)姥姥听到我考上研究生后,高兴得眼泪都流出来了。(高兴得<眼泪都流出来了>)
(24)你看你都激动得说不出话来了。(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25)问题还是不要想得太简单,要考虑各种因素。(想得<太简单>)
(26)秋天来了,小树林的叶子变得殷红殷红的。(变得<殷红殷红的>)
例(21)至例(26)为情态补语结构句。观察上述几个例子可以发现,补语“猛”“快”表现出中心语“来”“去”动作呈现出的状态;“发紫”是对“憋”这一动作表现出的状态的描述、补充。情态补语表示动作、状态呈现出来的状态,通常在中心语和补语中间加助词“得”。“情态补语”又称“状态补语”,顾名思义,补语表示动作或者行为、性状的状态,补语可以由一般形容词或谓词性短语充当。
根据形容词的语法特征及表示的意义,形容词可以分为性质形容词和状态形容词这两类。性质形容词表示事物的性质和属性,带有一定的评价性,如“高”“低”“漂亮”“老实”等,可用“不”“很”修饰,如“不高”“很漂亮”等;状态形容词表示事物的状态,带有明显的描写性,包括形容词的生动形式,如“红彤彤”“冷清清”“大大方方”“通红”等,状态形容词是一类具有表示程度功能的形容词,如“古里古怪”“黄灿灿”等。
根据形容词的不同,情态补语结构同样可分为不同的情态补语结构,即语义表达上有区别。
1.补语由性质形容词充当的(中心语+性质形容词),具有评价作用,表动作的某种状态。如例(21)中“这雨来得猛,去得快。”“猛”“快”为性质形容词,表评价。
2.补语由状态形容词充当的(中心语+状态形容词),具有描写作用。如例(26)中“秋天来了,小树林的叶子变得殷红殷红的。”“殷红殷红”是状态形容词的重叠形式,“殷红殷红”的语义指向施事“叶子”。
3.补语由谓词性短语充当的(中心语+谓词短语),作用同状态形容词充当的补语一致,同样具有描写作用。如例(22)中“脸憋得发紫”。“发紫”为谓词性短语,其语义指向受事“脸”,“脸”因动作“憋”而“发紫”,语义上表示“脸发紫”。
情态补语结构“中心语+得+性质形容词”和“中心语+得+状态形容词”除了在语义表达上有区别,在语法功能上也有区别。
1.“中心语+得+状态形容词”结构的情态补语可以受时间副词修饰。如“叶子已经变得殷红殷红的。”“变得殷红殷红”是“中心语+得+状态形容词”结构;再如“擦得亮晶晶”可以用作“马上擦得亮晶晶”,而“中心语+得+性质形容词”“擦得亮”不能用作“马上擦得亮”。
2.“中心语+得+状态形容词”可以同介词“把”“被”等连用,如“把玻璃擦得亮晶晶的”和“玻璃被擦得亮晶晶的”;而“中心语+得+性质形容词”不能同介词“把”“被”连用,不能说成“把玻璃擦得亮”,也不能用作“玻璃被擦得亮”。
3.“中心语+得+状态形容词”作句子成分时,可以作状语,而“中心语+得+性质形容词”则不可以。如“叶子变得殷红殷红的摇曳在风中”以及“擦得亮晶晶的放着”等。
(四)趋向补语
(27)思考问题不要仅仅局限于课本,要跳出框框架架,多维思考。(跳<出>)
(28)走在路上,阵阵花香迎面扑来。(扑<来>)
(29)她动作敏捷,一个转身跳上了车,坐着小王的脚踏车渐渐远去。(跳<上>了车)
(30)“还愣着干嘛,还不赶紧忙起来?”老板对小王说。(忙<起来>)
(31)天色渐渐暗下去了。(暗<下去>)
(32)一个中年人挨了过来,盯着这本书看了好久。(挨了<过来>)
例(27)至例(32)是典型的趋向补语句,补语表示事物随动作而趋向的移动方向。一般情况下,补语由趋向动词充当,如“来”“去”“进”“出”“上”“起”等。趋向补语的结构一般可归纳为“动词+动词”和“形容词+动词”。
1.例(27)、(28)、(29)中“跳出”“扑来”“跳上了车”是“动词+动词”形式,“跳”和“出”都是动词,“出”是趋向动词;“跳”和“来”都是动词,“来”是趋向动词。
2.例(30)、(31)中“天色渐渐暗下去”“暗下去”是“形容词+动词”形式,“暗”是形容词,“下去”是趋向动词;“还愣着干嘛,还不赶紧忙起来”,“忙起来”是“形容词+动词”形式,“忙”是形容词,“起来”是动词,趋向动词。
3.通过上述例子可以发现,有的趋向补语中有助词“了”,有的没有。在趋向补语中,“了”可加在补语后宾语前,如“跳上了车”即“动词/形容词+动词+了+宾语”;也可加在补语前,如“挨了过来”即“动词/形容词+了+动词”。当“了”位于补语前时,该情态补语后一般无宾语出现。
(五)可能补语
(33)那件衣服好几千,你得攒好几个月钱。买给那个人,要考虑清楚,这钱花得值不值得。(花得<值不值得>)
(34)孩子生病可是大事儿,大意不得。(大意<不得>)
(35)提供发票这件小事,我们这里能办得了。(办<得了>)
(36)丁敏近视,可她坚决不戴眼镜,每次问她能不能看清黑板时,她总回答看得清。(看得<清>)
(37)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朋友们都劝王鹏去不得,可是他执拗得很,偏要去。(去<不得>)
可能补语的补语成分一般由形容词和动词充当,一般情况下可能补语分为两种。一种是带“得”或者后跟“不得”的,该类表示行为动作有无可能性;另一种是结果补语或者趋向补语与中心语之间插入“不”或者“得”(轻声),表示动作的结果或者趋向的实现的可能性有无,即可能结果补语或可能趋向补语。然有学者将可能结果补语归类为结果补语中的可能肯定式,可能趋向补语归为趋向补语中的可能肯定式。下文会对其进行对比与分析。
例(33)至例(37)都表示动作有无可能进行。“花得值不值得”表示“钱到底该不该花”,“大意不得”指的是“不能粗心大意”。
结果补语(一般无“得”),一般形式为“动词+补语”,若为“动词+得+补语”,该形式中的补语一般变为可能结果补语。如“解决<好>”表示“解决”的结果“好不好”的问题。“解决得<好>”表示的是“解决”这一动作产生的结果能不能实现,此处“得”是助词,表示可能性,即“能(不能)解决得好”。
可能趋向补语(一般无“得”),一般结构形式是“动词+动词”或“形容词+动词”,如果出现“动词+得+动词”或“形容词+得+动词”则变为可能趋向补语。如“走<回来>”表示“走”动作的趋向“回来”,而“走得<回来>”表示的是“走”这一动作及其趋向“回来”实现的可能性,即“能不能走得回来”。
(六)数量补语
数量补语,顾名思义,指中心语动作的次数和时量,基本结构形式为“动词+量词短语”或者“动词+数量名短语”。如“踢<一脚>”“来了<一周>”“等了<两个钟头>”等。
(七)时地补语
时地补语又叫介词补语,用介词短语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或处所。如“知道自己生<在何处>”。
二、几种常见补语的区分特征
(一)结构形式上的分类
1.从补语的结构形式上,根据带“得”与否可以将补语划分为带“得”的补语和不带“得”的补语。
1)必须带“得”的补语类型有:情态补语、可能补语。
2)不能带“得”的补语类型有:数量补语。
2.插入“得”或“不”构成平行格式,表有无可能的:可能结果补语、可能趋向补语。有学者将可能结果补语和可能趋向补语归为可能补语,有学者将其归为结果补语和趋向补语的可能式。
3.根据中心语区别,可带“得”可不带“得”的:程度补语。
(二)结论
根据上述各类补语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结果补语中,中心语一般多为动词或者形容词,以动词居多;补语一般为形容词、动词或动词短语。其基本结构为“中心语+补语”或“中心语+补语+宾语”,可以细分为“动词+动词”“动词+形容词”“形容词+动词”“形容词+形容词”四种。结果补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结果。结果补语与程度补语在某些方面易混淆,其重要的判别标准是有无否定形式。
2.程度补语分为带“得”的程度补语和不带“得”的程度补语。有“得”的程度补语的中心语大部分为性质形容词,补语一般为“要命”“很”“慌”等,基本结构为“中心语(性质形容词)+得+补语”;无“得”的程度补语中心语可以是性质形容词也可以是动词,补语后一般带有“了”,基本结构为“中心语+补语(带有程度含义的词)+了”。有“得”的程度补语与情态补语的判别是补语学习的难点之一。
3.情态补语又叫状态补语,一般分为两类,性质形容词作补语和状态形容词作补语,一般带“得”,而且必须有“得”。性质形容词作补语的情态补语表评价,状态形容词作补语的情态补语表描述。“中心语+得+性质形容词”和“中心语+得+状态形容词”是基本结构。此外,还需注意的是,“中心语+得+状态形容词”较“中心语+得+性质形容词”使用场合更广泛。
4.趋向补语表示事物随动作的趋向性而移动的方向。一般情况下,补语由趋向动词充当,如“来”“去”“进”“出”“上”“起”等。趋向补语的结构一般可归结为“动词+动词”或“形容词+动词”。一般趋向补语不带“得”,若中心语后出现“得”,且后跟随趋向动词(“动词+得+动词” 或“形容词+得+动词”),我们可以考虑补语是不是可能补语中的可能趋向补语。
5.可能补语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带“得”或者“不得”的,该类表示行为动作有无可能性;另一种是结果补语或者趋向补语与中心语之间插入“不”或者“得”(轻声)表示动作的结果或者趋向实现的可能性的有无,即可能结果补语或可能趋向补语。
三、易混补语的分析和判别
前文已提及,补语类型中心语与补语间结构的灵活性,使得诸多类型补语在区分上有很大难度,其中存在判别难度的补语类型主要涉及:情态补语、可能补语中的可能结果补语、可能补语中的可能趋向补语、有“得”的程度补语、结果补语,各类补语间的主要纠葛如下图所示:
必须有“得” 有“得” 无“得”
情态补语 结果补语的可能式
(可能补语) 结果补语
趋向补语的可能式
(可能补语) 趋向补语
程度补语 程度补语
例如“睡着”是结果补语,“没睡着”是结果补语的否定式,否定的是动作和结果;“睡得着”可以看作可能补语中的可能结果补语,不可以看作情态补语,因为“睡得着”不能说成“睡得不着”,而情态补语有否定式。但是“唱得好”中由于中心语发生变化,补语发生变化,结构形式不变,因而“唱得好”既是可能结果补语的肯定式,也是情态补语。当作为可能结果补语时,否定式“唱不好”,疑问形式“唱得好唱不好”;当作情态补语时,否定式“唱得不好”,疑问形式“唱得好不好”,而且存在拓展形式“唱得很好”“唱得很不好”。
(一)结果补语与程度补语
结果补语是用来补充说明行为动作和行为变化的结果的句法成分。如“打死”是结果补语,“打”的结果非“死”即“伤”,不存在“半死”情况,所以结果补语可以写为“打伤”“打死”,没有“打半死”“打半伤”之说。如果想在意义上表示“半死”或者“半伤”,我们可以用程度补语,程度上可以存在“半死不活”,故用程度补语可以说成“打得半死不活”。此外,结果补语有否定式,“打死”的否定式是“没打死”,“没”修饰的是整个结果补语结构,对该结构中的中心语的行为动作及其结果做出否定。程度补语是表程度的,自身存在一定的夸张性,强调的是程度,而程度本身有深浅之分,无绝对的是非之分,所以程度补语无否定式。
再如“饿死”,对这个结构的认识存在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是结果补语,因为“饿死”存在否定式,即“没饿死”,如“闹饥荒那一年,村子里饿死好多人”,否定形式“闹饥荒那一年,村子里没饿死好多人”。有人认为是程度补语,如“还不吃饭,我都要饿死了”。从意义上虽然看得出“饿死”并不指真正意义上的“死”,而是“饿”的程度。如果仅通过意义分析便轻率得出结论,确实有失严谨。从语法角度看,两句子的“饿”与“死”都是因果关系,前一例中“饿死”写实,后者运用了修辞手段,虽然修辞中带有夸大语气,但严格意义上,如若不是真“饿”死,不吃饭,最终也会“死”。因此,“饿死”在上述两个例句中都是结果补语。
判定补语是结果补语还是程度补语,需要根据结构中有无“得”而做出判断。在结果补语中,一般不存在带“得”的补语,而在程度补语中是存在的。“得”在程度补语中有表程度的作用,有“达到”的意思,如“磨得墨侬,添得笔饱”。
程度补语较结果补语灵活,程度有等级层次之分。如“急得冒汗”可以说成“急得满头大汗”“急得汗流浃背”。结果补语“吃饱”,只表示结果“饱”,不表示“如何饱”。
在判别补语类型时,不能仅凭句子语义分析,还要从语法结构上进行分析。虽然结果补语与程度补语的不同点在于结果补语描写的是动作结果造成的事实,程度补语多采用夸张的手法,表示程度深浅,并非事实,但在判别时还要结合语法知识等进行判别。
(二)结果补语与趋向补语
结果补语存在四种基本形式:“动词+动词”(赶<跑>),“动词+形容词”(吃<饱>),“形容词+动词”(瘦<死>),“形容词+形容词”(累<坏>)。
趋向补语存在两种基本形式:“动词+动词”(跳<出>、扑<来>),“形容词+动词”(忙<起来>、暗<下去>)。
结果补语和趋向补语都可以用“得/不”(轻声)格式构成可能补语,即可能结果补语和可能趋向补语。如下表:
结果补语 听懂 没听懂
解决好 没解决好
可能结果补语 听得懂 听不懂
解决得好 解决不好
趋向补语 上来 没上来
拿出来 没拿出来
可能趋向补语 上得来 上不来
拿得出来 拿不出来
结果补语和趋向补语结构中无“得”,当中心语和补语之间加上“得”(轻声),则变为可能结果补语和可能趋向补语,表示动作的结果或趋向可不可能实现;结果补语和趋向补语的否定需要在整个补语结构前用否定副词“没”或者“不能”否定,而可能结果补语和可能趋向补语的否定形式要在中心语和补语间直接加“不”(轻声)。
(三)情态补语与可能结果补语
情态补语必须带“得”,可能结果补语的肯定式也是带“得”的,单个形容词构成的情态补语在形式上与可能结果补语的肯定式是相同的。如“做得好”既可以是情态补语,又可以是可能结果补语。具体的区分方法为:
1.两者的否定形式不同,情态补语的否定形式有“得”,如“做得不好”;可能结果补语的否定形式无“得”,如“做不好”。
2.两者的疑问形式不同,情态补语“做得好不好”(中心语+得+形容词+不+形容词),可能结果补语“做得好做不好”(中心语+得+形容词+中心语+不+形容词)。
3.情态补语有扩展形式,“做得很好”“做得很不好”,可能结果补语没有,不能说成“做很好”或“做很不好”。二者的区别见下表:
类型 肯定式 否定式 疑问式 扩展式
情态补语 跑得快 跑得不快 跑得快不快 跑得很快
可能结果补语 跑得快 跑不快 跑得快跑不快 不存在
(四)情态补语与可能趋向补语
情态补语与可能趋向补语的判别主要在充当补语的成分。情态补语结构中,补语一般由性质形容词、状态形容词或者谓词性短语充当,如“擦得亮”“擦得亮晶晶”“变得殷红殷红的”“憋得发紫”;可能趋向补语的结构中的补语一般由趋向动词充当,如“拿得出来”“上得来”。
情态补语的否定式有“得”,如“跑得不快”;可能趋向补语的否定式无“得”,如“拿不出来”“上不来”。
(五)情态补语与有“得”的程度补语
程度补语分为有“得”和无“得”的,带“得”的程度补语容易与情态补语的结构混淆。带“得”的程度补语的一般形式为“中心语(性质形容词)+得+很”或“中心语(性质形容词)+得+补语”,如“多得很”“好得很”“疼得要命”“舒服得多”等。
情态补语的基本形式为“中心语+得+性质形容词”“中心语+得+状态形容词”或者“中心语+得+谓词短语”,情态补语结构可以扩展,但只有当性质形容词作补语时才能变为“中心语+得+副词+性质形容词”形式。
情态补语有肯定式和否定式,而程度程度补语不存在否定形式。
四、结语
补语研究一直备受语法学界的关注,补语的句法语义研究虽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仍存在许多不足。其中,补语的判定、解释、语义结构分析等方面存在诸多有待探究的问题。由于语言学家研究时选择的切入点、采用的方法、甄选的语料等存在很大的差异,得出的结论往往不同,因而对语法结构的表达就会有分歧。补语系统作为汉语语法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需要研究者解决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使用范围、性质、分类标准、结构形式等方面。笔者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知识,从功能语言学角度出发,对现代汉语中常见的五种补语、五组易混补语进行了较为系统地梳理、分析和总结。
本文通过对补语的分析,在确立现代汉语补语范畴的基础上,把理论探讨和具体分析结合起来,探求各类型补语最具代表性的特征,寻求补语间的联系,对现代汉语中的补语系统和功能有了更加清晰的了解。
参考文献:
[1]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现代汉语[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
[2]北京语言学院语言教学研究所.现代汉语补语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
[3]丁声树.现代汉语语法讲话[M].上海:商务印书馆,1979.
[4]胡裕树,文炼.现代汉语语法探究[M].上海:商务印书馆,1990.
[5]胡裕树.现代汉语[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6]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上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7]张斌.新编现代汉语[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8]兰宾汉,邢向东.现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2014.
[9]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10]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11]张永言.词汇学简论[M].武汉: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2.
[12]高名凯.汉语语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13]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14]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15]马庆株.汉语语义语法范畴问题[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8.
[16]邵敬敏.语语法学始稿[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17]邵敬敏.句法结构中的语义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8.
[18]吕凤瑞.关于现代汉语补语基本问题的探究[J].考试(周刊),2011,(85):28.
[19]兰宾汉.也谈程度补语与结果补语[J].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3):115-116.
[20]李锦姬.现代汉语补语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
(孙晓丹 山东曲阜 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 273165)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5年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