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慕课”“微课”与“翻转课堂”的几点质疑

2015-06-19 01:12胡懿
教育界·下旬 2015年3期
关键词:慕课个体微课

胡懿

最近,“慕课”“微课”“翻转课堂”被炒得很热。对于这些字眼,很多人都早有耳闻,许多地方教育局、教研室纷纷为此组织培训、开展竞赛,不少专家也撰文介绍推广。然而,在这一片热闹中,也有不少的质疑声音。经过本人的分析、筛选与检查,现归纳有如下几点:

一、“可汗”模式是否能够复制

作为慕课、微课的“鼻祖”,翻转课堂的特点是:利用网络传送的便捷与录影重复利用成本低的特性,通过制作长度约十分钟的课程电影,从最基础的内容到最难的内容,以进阶方式互相衔接。教学者本人不出现在影片中,颠覆了传统的学校课程,在类似于“可汗学院”的系统中,允许学生在弄懂每一个未来还要用到的基础观念之后,再继续往下教学,学习能力相似的学生可以重编在一班。“可汗老师”的教学方式是在一块触控面板上面,点选不一样颜色的彩笔,一边画一边录音,电脑软件会帮他将他所画的东西全部录下来,最后再将这一段录下的影片上传到网上, 他的教学视频,没有精良的画面,也看不到主讲人,只是带领学生一步步地进行思考。

在美国某些学校,学生回家不做功课,而是通过看“可汗学院”影片代替上课,上学时则是做练习,再由老师或已经掌握这部分知识的同学去教导其他同学,为他们讲解不懂的地方。这种教学时间、空间的“翻转式”变化,为之后各种新型教学方式的转变提供了有利平台。以“可汗学院”为代表的包括微课、慕课的教学模式是与美国教育一脉相承的,它们既突出学习的自主、创新和开拓,又强调学生与人的沟通、交流等社交活动的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这与我国的教育现状、教育理念及国情又是有出入的,国内的学生更注重的是考试成绩和自我的发展、提高,团队意识不强,知识的传授也多以灌输、应试为主,探究式学习固然很好,但在中国实际作用不大。

二、学生是否能够接受

我国的微课是以课堂教学为主的视频片段,虽然情景真实,但由于信息量太大,拍摄编辑水平不高,交互性较差,往往适合于教师的课例观摩和教学反思却不适用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这样有可能导致好学生吃不饱,差学生吃不了。事实上,现在很多学校班级内学生两极分化的现象很严重,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分层教学,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措施,而这是“慕课”和“微课”那种统一教学的方法所做不到的。华东师大的钟启泉教授指出:“所谓名牌中学教案,在其他学校用甚至西部地区应用,那么教师还有作用吗,教育还需要考虑班级情况吗?教育需要当面交流,课堂是不可复制的,这都是教育常识。”

三、“三件课”有硬伤

首先,课程讲解的碎片化和网络化固然可以方便学生的下载观看和预习复习,但每段视频不超过10分钟,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能否达到我们的教授目标,我们要打上一个问号。即使可以达到,但是学生习得的知识是碎片化的,是没有指向性、目的性不明确的知识,如何处理这些极其碎片化的知识,如何对知识进行整合和定向,如何控制自由听讲的效果,这些问题我们尚没有找到很好的解决方法。而且,从心理学上来说,在小学阶段,个体虽然能够按照教师的要求感知一定的对象,但容易受其他刺激的干扰,容易分心,因而需要教师进行监督和指导。初中生能较好地完成教师安排的感知任务,能在没有教师监督或指导的情况下,主动地排除其他刺激的干扰,将注意力集中于预定的活动。但初中生的感知往往是按成人的要求进行的,具有一定的被动性。高中生则有较高的自觉性,能主动制订观察计划,有意识地进行集中持久的观察,并能对观察活动进行自我监控。

一方面,个体的认知发展是一个连续的、渐进的过程,是量的积累过程。另一方面,个体的认知发展又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不同年龄的个体认知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异。所谓认知发展的年龄特征就是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在个体认知发展的各个不同年龄阶段中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现为,不同个体间认知发展的各阶段顺序是一致的,每一阶段都经历相似的变化过程。例如,学前和小学低年级儿童一般只能掌握初级概念,小学中、高年级的儿童开始能掌握部分二级概念。这是由于学前儿童和小学低年级儿童具有具体形象的思维,而小学中、高年级的儿童开始出现抽象逻辑思维。通过手绘推导演绎的方式进行教学似乎更适合10岁以后的青少年学员,而10岁以下的少年和儿童可能不具备相应的抽象思维能力。低年级儿童掌握的概念大部分是具体的,是可以直接感知的,若要求低年级儿童指出概念中最主要的本质的东西,常常是比较困难的。他们的思维活动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与前面的具体事物或其生动的表象联系着。我们说低年级儿童的思维具有明显的形象性,并不是说他们的思维没有任何抽象概括的成分。事实上,小学儿童的思维同时具有具体形象的成分和抽象概括的成分,它们的相互关系随着年龄的不同以及智力活动性质的不同而变化,其分界点就是10岁。在10岁以后,儿童逐步学会区分出概念中本质的东西和非本质的东西,主要的东西和次要的东西,初步掌握科学定义和独立进行逻辑论证。也就是说视频教学与演绎课程,似乎更应该放在小学高年级学生和初中高中生中使用,因为其还不适用于小学低年级学生。

四、总结

总之,对于慕课、微课这样的新生事物,我们要积极研究和实验,取其所长,避其所短,既不能盲目追风,轻易“翻转课堂”,又不能一概排斥,忽视现代化手段带来的积极作用。

猜你喜欢
慕课个体微课
微课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大学生对慕课的了解和利用
“慕课”教学的“八年之痒”
慕课环境下的学习者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How Cats See the World
与“微课”的首次亲密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