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波
摘 要:语文与体育都应是主课。面对当代学生体质健康的现状及初中学生体育中考中长跑成了必考项目,加之中长跑教学有着增强学生体质和培养良好意志品质的双重功能,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中长跑教学的单调与乏味往往让学生产生逃避与畏惧心理。结合初中体育教学实践,就此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体育;中长跑
一、当今初中中长跑教学的现状
中长跑是初中体育中考中最重要的一个项目“1000米/800米”,分值最大。但一说中长跑所有人脑袋中第一反应就是漫无目的地傻跑。所以,学生只要一听中长跑,马上就愁眉苦脸毫无士气可言。可想而知中长跑成绩肯定不会很理想。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是由于教师上课时没有引导好,尤其是中长跑课太单调,只想着完成教学任务,贪图自己教学时的轻松,没有设身处地地为学生考虑。
从当今初中中长跑常规教学来看,跑圈是最基本也是最常用的方法了,虽然对提高学生的心肺功能和意志品质也是非常有效的,但从实际教学来看,跑圈枯燥单调而乏味,绝大多数的学生还是相对较厌恶这种教学形式的。作为体育教师的我也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经常苦口婆心地教育甚至强迫他们练,但收效甚微。因此,我觉得要从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着手,有必要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有一次体育课前,学生兴致勃勃地来问我:“老师,今天体育课上什么?”我故作严肃地说:“练长跑”,学生脸上好不容易盼到体育课的那个兴奋劲马上暗淡了下来。这是我所预料到的,我马上故作神秘地说:“今天的长跑不跑圈,会很刺激哦。”“真的啊,怎么个刺激法啊?”说完,学生又来劲了,被我吊起了“胃口”,“今天玩定向赛……”然后在准备活动后我宣布了方法,将学生分好组,每组拿到一张校园平面图,按要求进行比赛,先跑完所有点到达终点组为胜。下课后,学生个个大汗淋漓,却还在为跑错点慢了而输了不服气呢,要求下次再比。我窃喜着,这运动量比平时还要大,学生还高兴,教学任务又圆满完成。在以后的课中,我又利用跳绳比赛,看谁时间长,次数多;还有跟音乐、踩节奏跑,加速领跑法,跑遍校园,简易定向运动,越野赛,障碍跑,趣味球类等,同样一个长跑任务,不同的组织形式呈现出了不同教学效果,既提高了运动成绩,又激发了学生的练习兴趣,学生的积极性完全被调动了起来,后来都有学生主动来要求练了。
二、对中长跑教学提出的建议
教无止境,贵在创新。教师应在实际的中长跑教学中去认真观察学生,体会学生感受,把学生放在首位。从而去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有意识地创造不同的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玩中不知不觉地提高中长跑成绩。下面是我对中长跑教学提出的一些想法和建议。
1.中长跑教学不忘本,也就是教学目的。我们的任务是让学生掌握中长跑的技术,提高学生的心肺功能,增强学生的体质,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所以,我们无论怎么想着法地练,都要明白中长跑教学必须是有一定的运动量的。而且中长跑中学生很容易在最后的几十米放慢松懈,平时要时刻提醒学生必须冲刺过终点线。
2.中长跑的训练中让学生切记体力的合理分配。变速跑与匀速跑哪个轻松学生都懂。所以说控制好速度做到匀速跑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平时训练要加强对速度感的培养,采取不同的训练方法。如,定距跑、定时跑、两三个学生同时同步跑等。在平时的训练中让节奏比较好的学生在队伍前面领跑,其他学生采取跟随跑,体会跑的节奏。
3.对速度耐力进行训练的时候,能做到长距离的匀速跑之后也要让学生学会很长距离的变速跑训练,匀速跑的时候心率总是保持在一个中等水平,这是不足的地方,变速跑可以提高强度。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生要通过控制心率的跳动次数对自己的运动量进行控制,跑完规定的距离以后再进行休息,心率恢复到110次/分后再跑,这样交替进行,间歇跑的距离设置为800-3000米。也可以进行变速跑,直道快速跑弯道慢跑(后几圈弯道时甚至可以走以利于快速恢复心率),这样快慢结合着练习,400米跑道为例一般跑6到8圈。
4.在学生的训练当中,要特别注意学生“极点”的出现,并做好合理的解释工作。中长跑的时候,由于内脏的器官改变了工作的条件,氧气的供应落后于肌肉的活动需要,因此,在训练一段时间后,会有胸闷、四肢无力、呼吸困难等,这就是“极点”。这是一种非常正常的现象。“极点”出现的时候,要依靠坚强的毅力继续坚持跑下去,加大呼吸的深度,多做深呼吸,适当放慢跑步的速度,“极点”就会慢慢有所缓解。对极点进行克服,可以提高中长跑的训练水平和锻炼的效果。
5.中长跑跑完后的恢复,剧烈运动后不要马上躺下或坐着,需要适当的慢走来缓和身体的各项机能。运动后很多学生会出现喉咙干等情况,注意不要马上大量地饮水。出汗过多,加上运动后疲劳身体抵抗能力下降容易着凉,提醒学生注意保暖。等心率等身体各项机能有所恢复了可以再稍微慢跑下,做做上下肢的肌肉拉伸,这样有利于身体完全恢复与提高。
参考文献:
郭秋玉.初中体育中长跑教学探析[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4(23).
?誗编辑 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