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小敏
摘 要:面对当今瞬息万变的教育大环境,教师如何适应改革新的需要,如何反思和改善自己的教育实践,如何在分享自己智慧和经验的同时获得专业自信,这些问题时时刻刻触动着我们每个人的心弦,而“做研究”是一个实实在在能帮助我们解决以上问题最有效的方法,我园立足于“打造园所特色——让孩子徜徉在游戏的海洋中幸福成长”这一思想践行幼儿园园本研究工作,并努力探寻主题背景下区域游戏的开发与创设,真正做到以研究为载体助推教师专业成长。
关键词:区域游戏;材料投放;有效性
形成系列的具有园本特色的游戏课程,将主题游戏做成园所特色,依托课题研究提升教师对主题性课程的理解能力、区域游戏课程的开发能力,全面提升教师专业素养,能推动园所走内涵发展之路。
一、基于“顺应天性 游戏启智”的区域游戏实施感悟
1.“顺应天性 游戏启智”的创区思维
区域游戏案例一:
中班区域:教师投放了大小相同的木质圆片,让儿童在摆弄中自主探索圆片的操作奥秘。浩浩和洋洋尝试用圆片垒高:把一片片圆木片堆放在木质杯的底座上,并竞赛谁堆得高。浩浩抓起大把圆木片在手中理了理,将一沓理得整整齐齐的圆木片往木杯的底座上一放,木杯一下高出了许多,洋洋采用在底座上一片片堆放的方式,洋洋很有耐心并持续按自己的方式操作着,速度也在不断地加快。浩浩垒成的柱体越来越高了,只不過每垒一次柱体就会晃动,这时他就用小手扶住柱体不让它倾倒,洋洋还是一片片继续垒着,浩浩的柱体变得越高了,这时他变得越加小心翼翼,他不再像开始一样一沓一沓地往上堆放,而是一片片地放在柱体上,结果却是:浩浩垒得比洋洋快,也比洋洋高,但是,浩浩垒的柱体却比洋洋的先倾倒。
以上区域案例分别从两个不同的思维角度阐述了教师在进行区域材料投放及区域现场教师的思维立场,前一则案例给我们的启示是:“顺应天性游戏启智”要求教师必须尊重儿童,尊重孩子的操作规律,站在儿童立场考虑材料的操作性,不应禁锢儿童思想,让儿童做违背现实规律的事;后一案例则告诉我们当投放生态性的材料后,教师如何用“儿童的视角”引领自己的教育行为,当好帮儿童拓展与深化经验的“脚手架”,让每个儿童随“性”发展,尊重儿童、给予儿童尝试自主探索操作的空间与时间。儿童就是儿童,教师不能按成人的标准给儿童贴上“好”或“不好”的标签。俗话说:“退一步海阔天空”,不急于干预未必不可。
2.“顺应天性 游戏启智”的情感渗透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倡导:“以积极的情绪推动儿童的认知学习,这是因为情感对儿童的学习至关重要”,充满情感色彩,生活性的、情景性的环境材料更能激起儿童的学习热情和愿望,是儿童积极建构的动力和支持力量。于是,在儿童生活中寻找和挖掘有价值的信息,在选择与制作区角材料时尽可能融入幼儿经历过的生活素材,将环境材料生活化,赋予物化的材料以鲜活、生动、真实的情感意义显得极其重要。一方面,材料所表现的情感必须是真实的,是儿童能充分体验的,它必须来源于生活,是儿童社会生活、情感的真实表现。另一方面,它又不应仅仅复制生活,而应高于生活。
区域游戏案例二:
小班区域:材料投放长方形纸、剪刀、纸筒柄,舔着大大棒棒糖的老虎墙饰。洋洋神情专注地在制作小牙刷:“大老虎的牙蛀坏了,赶快帮它刷刷牙。”洋洋手拿小剪刀对着长方形的小纸片一丝一丝地剪着牙刷毛,一会儿工夫牙刷毛就剪好了:“老师我的牙刷毛剪好了,你帮我做个小牙刷吧。”老师过来帮洋洋将牙刷毛粘贴在纸筒柄上:“稀稀的牙刷毛,能把大老虎的牙齿刷干净吗?”老师故意问。洋洋打量下四周,发现掉落下的牙刷毛,随即把它一条一条地拣起来粘贴在牙刷柄上,小牙刷做好了,洋洋拿起牙刷对着大老虎的嘴,轻轻说:“大老虎你吃了那么多的糖,要好好刷刷牙,不然牙齿要蛀掉的”模样可爱极了!
区域游戏案例三:
中班区域:材料投放硬纸筒小朋友、五颜六色的毛线。彤彤被桌上有趣的操作材料一下子吸引住了,看看这个,摸摸那个,还给小朋友们排排队:“天气冷了,该为他们穿上毛衣了”,于是彤彤开始为硬纸筒小朋友绕毛线,只见她在箩筐里挑了一团红色的毛线,沿着小朋友的脖子一圈圈地往下绕,一圈两圈,中间还加了一段蓝色和黄色,不一会儿,毛衣绕好了,她高兴地问一旁游戏的洋洋:“你喜欢吗?”洋洋笑着说:“喜欢,谢谢你!”得到同伴的赞赏,彤彤显得高兴极了。
以上案例从生活中直接选取了一些看似平凡却有意义的内容,儿童将自身的生活经验迁移到区域活动中,其蕴含的情感性特点不仅维系了儿童的学习兴趣,也大大丰富了儿童的情感,使原本枯燥的剪牙刷、绕毛线,因为有了老虎的牙齿和好朋友的照片,它便变得有趣起来,对老虎牙齿的关注和对同伴冷暖的关心使儿童对自己的工作充满了情感。在剪与绕的过程中,儿童有意无意地感受到爱心的付出,这种感受驱使他们专注游戏并期盼结果,趣味游戏赋予了材料丰富的情感,从教育者来说,反映生活原生态的材料具有取材便利、易于制作的特点。
二、基于“主题背景下区域游戏”目标制订的思维路径
1.“区域游戏”是幼儿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观摩的活动,有相对宽松的活动气氛、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能满足幼儿个性化发展需要,它的教育价值主要是附设在区角内的操作材料、情景及相应的活动中的材料、情景和活动中所承载的教育功能。
2.“主题性区域游戏”则是根据某一主题的目标和内容,创设相应的区域,它的特点是各个区域之间不是孤立的,应有一定的联系,并应紧紧围绕主题来创设情境,所提供的材料具有多样性和层次性,幼儿在这样的游戏情境中开展活动并达成相应的主题学习目标。
恩格斯说过:在一种方法的背后,如果没有一种生机勃勃的精神,到头来不过是一堆笨拙的自然工具而已,回归教育的原点,重新审视“顺应天性游戏启智”的教育内涵,从关注表层因素逐渐到达对更深层面教育因子的关注,抬头仰望天空,那么湛蓝、那么广阔——因为我们已奋力飞过。
参考文献:
[1]黄瑾在.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庞丽娟.教师与儿童发展[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华爱华.幼儿游戏理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