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明霞
语文活动是在教师积的极指导下,为学生创设各种有效的活动机会,优化活动条件,形成活动教学机制,促进学生主动自觉地参与,进而不断地发展其创造力,使其获得全面、和谐、完美、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一种教学思想。
活动是培养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形式。实行语文学科教学活动化,是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和可行策略。因此,语文活动真正避应试教育之短,扬素质教育之长,成为语文教学的“活水”。
一、开放的活动内容让学生活起来
传统的教师传授知识给学生的单一课堂给学生提供的是狭隘的环境和条件,由于受教材限制,所以在内容上有较大的局限性,但将“活动”纳入课程体系中,使学生除了在课堂上学习必要的基础知识外,还能参加各种各样的学科活动。活动课在内容上不受教材的限制,有较大的开放性,这主要体现在:
1.活用教材。叶圣陶先生在十几年前就指出:“我相信书本是一种工具,或者说是一种凭借。”教师根据学生特点选择“动”点,设计“动”法,精心组织活动教学,让学生在“动”中学。例如,学完《五彩池》一课后,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可开展“江山如此多娇”的欣赏活动课,让学生欣赏包括五彩池在内的九寨沟景色以开阔视野;或开展“让我来当小导游”的活动课,帮助学生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句,帮助学生实现“书面语言→思维→口头语言”的过程。
2.因人而异。如学生的阅读能力较差,可组织学生开展“读好书”活动,然后让学生交流读书心得;如学生的古诗或成语积累能力差,可开展“诗海漫游”“成语王国”等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积累。另外,就是指生活实际。所谓“生活处处有语文”,我们可以开展一些社会活动,开阔学生视野,让学生走出课堂、跨出校门。可以开展“时事论坛”等活动课,让学生各抒己见,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灵活的活动形式让学生动起来
活动形式的开放性主要体现在活动形式较灵活,不受限制,只要是适应内容的需要,有助于达到教学的目的和要求就什么形式都可以采用。
1.口头表达类。大纲指出“要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要在课内外创设多种多样的交际环境,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流,要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锻炼口语交际能力。”所以,在语文活动课中开展各式各样说的训练是很有必要性的:(1)评议型活动课。这类型的活动课可让学生读一本书或看一部电影后,进行评议和心得交流。(2)演讲型活动课。这类型的活动课可让学生就某一主题进行演讲或故事表演,让其充分发挥其独到的见解。(3)朗读型活动课。郭沫若先生的诗句“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均任翕张”告诉我们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大纲也规定:“在小学阶段中,能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开展各种朗诵比赛可帮助学生进行积累,这种活动简便易行,生动活泼,富有较强的感染力。
2.编写类。(1)剪贴资料型。教师在平时应鼓励学生开展“读报、剪报、评报”的活动,让学生把有价值的材料保存下来并编辑成册。(2)手抄报比赛。这要求学生从排版、选资料到画画全由自己完成,以提高学生的编写能力。
3.表演类。(1)演。这是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而设计的分角色表演,在学习了童话、寓言等文章后可进行片段表演、课本剧表演,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过身体语言表达出来。(2)唱。这主要针对古诗教学而言,我们每位老师都配备了一套《古诗新唱》,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使学生既理解诗歌含义,又熟唱成诵。
灵活的语文活动课形式,使学生通过新颖多变的情境,把枯燥的语文知识趣味化,让学生在“动”中学,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三、真实的活动过程让思维活起来
语文活动课是自主學习,学生享有比较充分的思想和行为自由,有较大的活动空间,正所谓“海阔任鱼游,天高任鸟飞”。语文活动课内容和形式的开放性决定了活动过程学生思维的开放性。陶行知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教师应鼓励学生广开思路,作出与众不同、富有创建的设想,让活动课成为学生施展才华的舞台,允许学生进行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的开放式探究,充分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例如,学习了《灰尘的旅行》后,开展“假如我是一位城市规划师”的演讲活动,让学生思考怎样规划城市建设,才能减少灰尘对人类的污染,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在没有限制的空间中想象,在已有表象的基础上构见了理想中的城市。从活动中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的芽,孕育了创新意识的花。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必将成为孩子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源泉,必将促进学校学科课程、活动课程、隐性课程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陈元元.浅析提升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策略[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