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竹
摘 要 写作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世纪初,《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新的作文教学策略,本文从新课标对写作主体的自主性与创造性的关注、写作方式的开放性、思维训练的广泛性和作文批改方式的多样性等方面进行简要阐释。
关键词 课程标准 作文教学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1-0014-02
写作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一、关注写作主体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要“以学生为本”,使写作成为学生生命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作文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见解,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努力去寻求独特的认识、感受、方法和体验,使学生的写作过程成为一个富有自主性和创造性的过程。
语文教育曾长期忽略作文教学的学生自主性、创造性的特点,忽视学生主体的兴趣、情态、观念、价值取向,人云亦云,写些“假话、空话、套话”,感情不真实,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要紧扣“以学生为本,达到教学中的互动”的教育理念,密切关注写作主体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鼓励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实现写作个性化、自主化,在写作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要力求让学生表达有个性特点的独特感受,写出自己的人生阅历和心理历程中最有价值的东西,为他们创设广阔的写作空间,减少写作方面的束缚。要特别注重在写作中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拓宽学生思路,关注学生情感,抓住作文与生活的联系,做到以人为本、以悟为法、以真为准、以新为则。要激发他们对写作的兴趣,要把他们的写作思维引向自身更广阔、更深入、更真实、更缤纷的生活中去,让他们学会用眼睛去观察,用身心去感受,用激情去探索;让他们主动生发出对写作的热情和渴望,写出富有新意的文章。
二、注重写作方式的开放性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有高度的主体意识和人文意识,让学生少写命题作文,提倡学生自拟题目,注重写作方式的开放性,让他们贴近生活实际,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消除惧怕心理,激发写作欲望,把作文的外在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完成从“要我写”到“我要写”的转化。让他们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的表述。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客套话。让他们的作文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懂得写作是生活的需要,是倾吐的需要,是自我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懂得写作是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是传情达意,是自由表达自己想说的话,自由表现自己的情趣爱好,自由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我们应尽力为学生营造浓郁的情感宣泄氛围,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生活情景之中,产生不吐不快的写作冲动,真正让写作训练成为内在需要,抒写人生的韵味。要为学生提供有利的条件和广阔的空间,在写作的命题上面注重灵活性、开放性、多样性,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真正实现新课标“自主写作”要求。
三、强调写作思维训练的广泛性
(一)辨证思维能力训练。首先我们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加强辨证思维能力的训练。作文方式的开放性、社会生活的复杂性、作文命题的多向性,要求学生写作思维更要具有辨证性,相应的也要求我们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学会运用辨证观点去写作,在作文训练中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思维、学会辨证。其次,可以通过课文例文进行思维训练,如孔已己性格的两面性:孔已己是一个可悲而又可怜的人物,他的“不伦不类,自欺欺人”成了众人茶余饭后的笑料,但他也不失善良,有很强的自尊心。像这样来引导学生加强辩证思维的训练。再次,要求学生对生活中的人和事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要学会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用全面的发展的观点去看待、去分析,从有利因素中发现不利因素,从不幸的境遇中看到希望的曙光。引导他们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多角度去观察生活,发现生活,捕捉事物的特征,认识事物的本质,写出有一定深度的文章。
(二)创新思维训练。课程目标对写作的其中一个要求是“有创意地表达”“发展创造性思维”。这就需要我们对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写作活动,因为有意义的写作活动能激发学生围绕论题展开创造性的思维,创新活动的兴趣能使他们把基本技能掌握得更全面、更牢固。让他们以学习者和思想家的双重身份参加写作活动,引导他们在“独特”“个性”上做文章。写作时要摆脱条条框框的束缚,展现个性、力求创新,做到有创意地表达,营造出一个充满创造力的、自由的思维写作空间。
总之,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要关注写作主体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写作方式的开放性、思维训练的广泛性和作文批改方式的多样性。从以上方面实施作文教学策略,一定会促进作文教学观念的重大突破,从而更好地实现作文教学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目标。
参考文献:
[1]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2]马正平.中学写作教学新思维[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