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薇
【摘要】 孔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音乐是一种独特而伟大的艺术。音乐能使语文学习达到艺术美的最高境界。适当的优美乐曲和文章的有机结合,能够烘托出独特的艺术气氛,使学生自觉自愿地走进人物内心世界,主动去感受文章所蕴涵的深刻意境。
【关键词】 音乐 有效教学 优美乐曲 学习热情 意境 渗透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5)02-046-01
很难找到合适的语言来形容我们与母语的联系,直到有一天,我读到一首诗,内心涌起无以名状的感动,于是便决定写些什么了。
——引子
以下是蒙古诗人达·纳察格道尔济的长诗《我的祖国》中的最后一段,它在一切诗集中都被删除。但每个蒙古人都能背诵:
“蒙古”这个名字久为众人所仰望。
“为了蒙古”是将我们紧紧相连的思想。
从小学会母语是文化命脉绝不可以忘记,
最后要安息于此的生身故土绝不离异,
这就是生我育我的国土啊,美哉蒙古。
我想,在这一刻,母语所激起的感情波涛,应该生生不息,冲撞在心间。但是,今天的许多中国孩子对学习语文却没有兴趣。为了改变这种现状,使我们的母语人人青睐,使我们的语文有效教学更具有新鲜的活力,笔者认为:将音乐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必然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音乐是一种独特而伟大的艺术。它或慷慨激昂,使人豪情万丈;或如泣如诉,催人泪下,使人顿生同情心;或轻快明丽,如行云流水般,使人通畅爽洁……
总之,它完全可以慷而慨之地走进语文课堂。正如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所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也就是说,音乐能使学习达到艺术美的最高境界。适当的优美乐曲和文章的有机结合,能够烘托出更高的艺术气氛,给学生一种新的兴奋和刺激,让学生形成一个准确的印象,脑海里浮现出更丰富更生动的画面,使文章意境得到升华,在和谐动人的情境中,给学生一个联系的飞跃,让其去想象,去感受,去编织,去思维。无疑,这种气氛会促使大脑兴奋,思维也就更积极,学习兴趣更浓厚,自觉地变“要我学”成为“我要学”。
一、将音乐渗透到课文教学中
1. 以音乐感染学生,创设情境。就课文来说,音乐的主要作用是渲染气氛,引起共鸣。我们可依课文的感情基调来选择可利用的音乐作品。
2. 结合课文进行唱段欣赏,即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而播放有关的歌曲或戏曲唱段来欣赏。成功的艺术作品的演唱比干巴巴的讲析肯定生动得多。
3. 学习古诗词时,可教学生“唱”,如《悯农》、《静夜思》、《山居秋暝》等,不但使学生印象深刻,而且可提高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将音乐渗入课文教学,由于产生艺术情境的吸引力,容易使学生全身心地深刻感受文章,深刻理解课文的精髓。既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又增强了语文课的艺术性。艺术的感染又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热情就是一个人努力达到自己目标的一种积极的力量。”无疑,这对于提高学生的母语素质是大有益处的。
二、将音乐渗透到作文教学
作文教学是语文有效教学的一大难题。归结起来,学生写作文往往有一难一弊。一难是由于不会观察生活或者不能有意识地积累生活(但不等于没有生活),写起命题作文,无从下笔,不是苦思冥想地搜索,就是唉声叹气地摇头,有时半节课过去,竟挤不出一个字来;一弊是由于没有心境,又苦于不交作文不成,只好胡编乱造,东拼西凑几百字交差。这样的恶性循环,使文章写了好几篇,水平却不见提高。
实际上,学生不是没有生活,而是没有寻找到一个“突破口”。试想,如果在作文课上反复放一个有标题,情绪有变化的曲目,必然会使学生的大脑细胞兴奋起来,动起情来。那乐句、那音符好象魔术师手中的金属棒,把大脑有关生活的记忆鲜活再现,供学生选择、发挥、构思,加上教师的辅导和启发,学生也能写出流畅感人的文章。
应该说好的乐曲是写作的催化剂,它让学生展开联想的翅膀,激起热情,产生灵感,完成作文。教师可根据作文要求选择不同的音乐,或淳朴的民族乐曲,或轻松活泼的儿童歌曲……让学生迸发激情,提高写作水平。
综上所述,音乐与语文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它完全可以走进语言课堂,使生动形象的优秀教材更闪光彩;使学生学习积极性更加高涨,从而提高阅读能力;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帮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作文有话可写,以达到不怕作文,渐渐喜欢作文,不断提高写作能力。音乐走进语文有效课堂,又可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的情趣和欣赏能力,甚至在老师的影响下,会不自觉地喜欢上音乐。
[ 参 考 文 献 ]
[1]张益航.《浅谈英语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与情感培养》.
[2]张伟.《形式和实质——对新课程改革的一些思考》.
[3]马银琴.《论孔子的诗教主张及其思想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