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彤
“错误”的选择
我虽说出生在教师之家,但当年选择读师范,而且还是做小学教师,实在是我任性、无知的结果。初中临近毕业时,因为成绩好、表现好的同学选了师范,我也就跟着选了。由于当时完全搞不清师范学院与师范学校的区别,于是就这样我误打误撞地成了一名小学教师。
直到现在,我还清晰地记得当年家中某些长辈对我的选择极不同意,对我的未来极不看好,初中班主任更是断言:你这么一个顽劣的捣蛋鬼,虽说成绩不错,但日后不可能成为一名好老师……
带着众多质疑,我反而坚定了这个“错误”的选择。我明确地告知他们:日后不管如何,我不会后悔,因为是我选的,错了也就错了!
三年中师无惊无险,又是临近毕业,突然知道有保送大专的名额。我恍然大悟间赶紧发奋,终于幸运地成了仅有的四名保送上大专中的一个,去了南京晓庄师范——陶行知先生创立的晓庄学校,与省内各所学校的优秀保送生成了同学。两年大专时光,我既有成为“陶子”的神圣,又有摆脱家庭束缚的自由,既有与同学相处的快乐,更有在北京东路小学、南师附小等名校实习的宝贵经历。这两年我最大的收获是在老师同学们的影响下,读了不少书,《梦的解析》《孤独的散步者》《君王论》《文明的碎片》《西方美学史》等一本本书都让我淡忘了当初选择的“错误”。
“惨痛”的失败
终于到了毕业之时,幸运之神依旧眷顾着我,让我进入了全市最好的小学——苏州市实验小学。学校悠久的历史,经验丰富的前辈同事,活泼可爱的学生都让我兴奋。但是很快,我就尝到了以前不曾有过的失败的滋味。40分钟的课堂,短短的文章,我常常用半节课就把内容讲完了,面对一年级的孩子,即使是最简单的要求,清楚到不能再清楚的作业格式,他们也常常听不懂,更不用说还有不少人在那里抓耳挠腮、心不在焉了。而面对这帮“小猴子”们的表现,我除了将嗓门加大,竟然别无他法!眼前的这一切让我委屈、无语!一心想的是,自己满肚子的学问,就这样没了出口!直到这时,我才发现,自己处在了一种“不知己不知”的状态:我不知道孩子需要什么,不知道对这帮孩子用什么方法最有效,不知道短短的文章里究竟有什么可讲的,不知道自己未来的教师生涯该如何一天天地过下去……
无助中,感谢我的师傅和搭班老师,是她们伸出援手,告诉我面对低年级的孩子怎样学会慢慢说话,怎样听懂他们想表达的意思,怎样反复讲解知识点;是她们让我知道,要取得孩子的信任,首先需要得到他们的喜爱,要跟孩子们一起活动,一块聊天;是她们指点我,孩子的进步还需要家长的配合,应该一家家地去家访……此刻,我才第一次深深感到,做个小学教师真是不易,这份职业绝不像外界所想的,有知识就能哄孩子!我必须让自己走近学生,让他们喜欢我,佩服我,跟随我。于是,在日常的工作中,我开始有意观察周围的前辈们。看着他们的一举一动,想着我可以干的一点一滴;看着她们的一颦一笑,想着我能有的一言一行。渐渐地,我发现身后总有一群“小尾巴”跟着了,上课时我的声音也不必那么响了,家长来校时,对我明显信任了,起初的“惨痛失败”让我有了成长的第一步跨越。
艰苦的磨砺
没曾想,好不容易才安顿好自己的课堂,才进校一年的我,又被领导告知校庆公开课的任务需要我承担。要知道,每年的校庆,全市都有老师前来听课。让我这个初出茅庐的无名小辈给他们上课,必定会被他们指指点点。说实在的,想到教室后面听课老师们各异的神情,我心里就不是滋味。但是,领导定的事,岂容你推辞!硬着头皮,备课,磨课,修改,试上,师傅们一次次地推翻教案,可怜的我只能一次次地重写。好不容易熬到公开课结束,能够得到大家的肯定,我心中的石头才算落地。然而,之后好几年每年的校庆公开课依旧有我的份!更可怕的是,学校给我安排的师傅是江苏省首批特级教师庄杏珍老师!庄老师极有名,但对新老师一向要求严格,对待上课更是近乎苛刻,想要在她那里听到表扬,真是一件很难的事情。直至今日,我还记得当年我是如何坐在她身边,听她一句句分析教材,一句句帮我修改教案,一次次地告诫我,上课要滴水不漏,环环相扣。或许,正是学校连续不断地给我压力,才让我开始感悟上课的秘诀。我渐渐明白,一堂课需要认真地解读教材,需要根据文本的特征,精心地设计教学环节,教学环节之间必定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一个好的语文教师,要善于让学生在学习中把知识前后勾连,教学中还需要有整体意识,不能将一堆知识的碎片教给学生。至此,我的成长又前进了一步,我懂得了怎么主动去打造一堂比较好的语文课。
定期的“归零”
经历了大大小小的公开课历练,我有了不小的进步,工作进入了平稳期。工作之余,我完成了汉语言文学本科课程,进修了新概念英语,并再次一时冲动地来到了高新技术开发区的一所新学校。我的动机极其简单,换个环境,看看有什么更好玩的事让自己经历一下。
年轻的学校集中的是一群与我年龄相仿的年轻人,正因为年轻,我们之间的竞争便是在一次次的公开课比赛中开始的。为了提升我们的业务能力,学校领导随时会出现在我们的课堂,随时会检测我们的教学。巨大的压力让我们这群人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了备课、学习上。由于学校是寄宿制学校,我每天披星戴月是常态,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也正常,在工作与生活之间,我极力地保持着平衡。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的教学终于在区、市的课堂教学评比中得到了认可,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市教研员让我代表大市去省里上课,而恰恰是那次课,让我再次将自己彻底“归了零”。
课上得不能算不成功,但是对于学生的表现我真的不满意。因为上课前,这个班的老师告诉我,他们班在全年级是比较差的,因为其他班都上过这篇课文了,所以只能用这个班。上课时,对于很多比较难的问题,学生都是支支吾吾,无法一语中的。在上课结束后的交流中,我情不自禁地流露出了对他们的不满,认为这纯粹属于“启而不发”。没承想,我的想法引发了评委老师们的热议,他们对“启而不发”提出了质疑。面对他们的质疑,我很委屈,也很郁闷。但是静下心来想想,“启而不发”的原因还是出在自己身上,面对不同的学生,我就应该采用不同的教法,既然学生自身情况不尽如人意,那我的教案教法为何不能做出相应的改变呢?那一刻,我发现自己又必须重新来审视自己了。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是不该将上课不够成功的原因推给学生的!对自己所教学生的情况都不了解,那怎么能上出好课呢?换言之,自己的教学艺术还有待提高,面对不同的对象,方法还比较简单,或者说自己设计的教案本身就不具备通适性。这一次失败,一下将我打回到了原点,我必须好好去研究自己的教学对象,好好去研究所教的文本,让自己的教学更指向语文教学的本质,不管面对什么样的学生,要让他们都能在我的课上有所收获。
不倦的行走
归零的目的是为了重新开始,而学习便是开始的开始。我收集了全国小语名家的视频,搜索了关于他们教学风格的精彩案例,阅读了《听王荣生教授评课》《语文课教学论基础》《语文课堂学情视角重构》《我行我素教语文》《走进语文教学之门》《致语文老师》《正本清源教语文》等一系列书籍,参加了市语文骨干教师高研班,参加了省级骨干教师培训,参加了市名师共同体,在学校推行了高效智慧课堂的研讨,制定了语文课堂的评价标准,在区内组建了区级名师工作室,与老师们一起确定了“基于学情的文本解读”课题,邀请了余映潮、薛法根、管建刚等名师上课、讲座,组织了各种教学研讨活动。在与大家的近距离接触中,我感觉到了自己一次次的成长。这成长不仅是在区、市、省级活动中上的课能获奖,不仅是陆续评上名教师和特级教师,不仅是一篇篇论文见诸刊物,不仅是教出的孩子一个个成长起来,而且是我越来越发现,人的幸福在于,自己始终是走在路上,虽然路途遥远,虽然路况多变,虽然可能错过、累过,但是只要不断前行,便有一路风景相伴,总能看到各种美景,让自己收获满满!
(作者单位:江苏苏州市外国语学校)
(责任编辑 郝 波)